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 2007-2008
  • 2008-2009
  • 2009-201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学会报告 >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 2007-2008
2007~2008年农机流通回顾与展望
来源: 时间:2012/11/24 11:49:35 作者: 赵丽蓉
  

一、农机生产与消费概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因此,多年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机生产、流通体系的建设,重视农机化的发展。

我国农机行业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体系。有8000余家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整个农业领域,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3000多个品种。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2005年规模以上的农机生产企业(不含农用柴油机和农用水泵)实现销售收入1058.16亿元,同比增长了35.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产量达到16.24万台,小型拖拉机产量达到201万台,场上作业机械产量16.51万台。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不含农用柴油机和农用水泵),实现销售收入1312.68亿元,同比增长了25.8%;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产量20.73万台,收获机械产量35.58万台,农业运输机械产量184.5万台,粮食加工机械产量168.5万台,场上作业机械产量20.42万台。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不含农用柴油机和农用水泵),实现销售收入14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0.6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产量20.31万台,收获机械产量25.05万台,农业运输机械产量189.34万台。2008年截止6月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917.16亿多,同比增长了27.01%,产品销售收入902.57亿,同比增长了26.71%。

50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农机工业累计为农业提供了大中型拖拉机近200余万台,小型拖拉机近2800余万台,农用运输车2500余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30余万台,以及大量的内燃机、配套农具、植保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以及畜牧、渔业、林业机械和农用排灌机械等,在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发展多种经营、增强抗灾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近几年,农机市场供销两旺、持续高位运行。市场火爆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提高,加大了对生产资料的投入;二是国家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拉动。2006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6亿元。2007年增加到20亿元,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业县;农机具的补贴种类,由上年6大类19种,增加到7大类24种。2008年增加到40亿元,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农业县。加上地方财政补贴,对农机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这几年我国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在逐步缩小,已经从初级阶段进入到中级阶段。2003年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47.2%,27.2%和20%。小麦田间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国主要农田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了80.9%和76.2%。2005年全国主要农田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机栽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1%和33.5%,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6.2个百分点。2005年与2000年对比,机械植保面积增加了15.51%,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增加了12.31%,免耕播种面积增加了73.63%,机械铺膜面积增加了28.86%,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增加了34.76%,节水灌溉面积增加了27.94%。2006全国耕地机械化平均水平为55.39%,比2005年增加了1.95%;播种机械化水平为32%,比2005年增加了1.74%;灌溉机械化水平为30.08%,比2005年增加了0.54%;植保机械化水平为28.18%,比2005年增加了2.39%;收获机械化水平为25.11%,比2005年增加了2.49%。

二、我国农机流通现状分析

(一)农机流通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农机流通行业的诞生、发展经历了1961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81—1995年的改革开放前期及1996年至今的市场经济深化发展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自上而下建立了完整的农机供销网络——全国农业机械公司系统。农机公司系统以国家(中国农业机械总公司及直属公司)及省、地、县各级公司为主体,下伸网点遍及全国城乡,形成了网络健全、布局合理、遍布全国的完整的农机供应服务系统。作为农机供应的主渠道,年销售总值占农机工业产值最高时达80%以上,销售范围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务)等农村各行业需要的农机装备和农用机电产品,基本满足了农村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内燃动力机械的需求。这一时期,我国农机公司系统作为一边服务农机工业、一边服务农民用户的重要流通环节,发挥了巨大作用。直至90年代中期,虽然这个系统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动,归口也不统一,但全国农业机械公司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一直保持下来。

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公司落后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自1996年之后,全国农机公司系统连续几年销售滑坡,出现全行业亏损。1996年亏损近6亿元,1997年亏损达9.5亿元。国有农机公司举步维艰,改制重组势在必行,自此,国有经济逐步走上了退出农机流通行业的通道,国有农机公司数量迅速减少,而个体、民营农机流通企业尚在萌芽之中。1996年国有农机公司数量为2623个,1997年减少到2484个,1999年又进一步减少到1865个。到2000年,个体、民营农机流通企业包括改制企业爆发式增长,全国农机流通企业达到了10213个,是1995年的4倍。经过2001年市场的自然淘汰和调整,2002年减少到5748个,2002、2003、2004年农机流通企业数量又处于历时三年的较平稳期,年均5763个,约为1995年的2.2倍。2004~2007年,是民营农机流通企业稳定发展阶段。民营农机公司大都以原国有公司的业务骨干为带头人,经营机制非常灵活,竞争能力强,大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机流通企业市场现状与规模

2007年,全国有农机流通企业7962个,有县以下网点75020个。其中95%为股份、民营、个体农机流通企业,另外还有未改制的国有农机公司、工厂直销点以及一些季节性公司。整个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0.4万人。

从企业平均规模看,现有农机流通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组织集中度偏低。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5年对全国7061家农机流通企业统计,从业人员共53493人,平均每个企业不到8人;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历年公布的农机流通百强企业,其中销售额5~10亿元的不足十家,而有些企业销售额仅有一两千万;对于大多数个体农机流通企业来说,不但规模不大,而且各自为政,流通组织化程度相当低。

农机流通企业普遍赢利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非常弱。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2008年对百家会员单位及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流通企业调查:2004~2006的三年中,户均销售农业机械实现利润分别为29.7万、53.2万、64.9万元,毛利率分别为5.23%、4.69%、4.68%。由于经济效益低,致使大量的农机流通企业资本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弱,无力改善经营条件,甚至难以维持长期的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

需要[2]积分

阅读全文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