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因此,多年来,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机生产、流通体系的建设,重视农机化的发展。
我国农机行业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体系。有8000余家整机生产和配套件生产企业,农机产品服务对象涵盖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整个农业领域,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3000多个品种。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2005年规模以上的农机生产企业(不含农用柴油机和农用水泵)实现销售收入1058.16亿元,同比增长了35.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产量达到16.24万台,小型拖拉机产量达到201万台,场上作业机械产量16.51万台。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不含农用柴油机和农用水泵),实现销售收入1312.68亿元,同比增长了25.8%;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产量20.73万台,收获机械产量35.58万台,农业运输机械产量184.5万台,粮食加工机械产量168.5万台,场上作业机械产量20.42万台。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不含农用柴油机和农用水泵),实现销售收入14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0.6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产量20.31万台,收获机械产量25.05万台,农业运输机械产量189.34万台。2008年截止6月份,农机工业总产值达917.16亿多,同比增长了27.01%,产品销售收入902.57亿,同比增长了26.71%。
50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农机工业累计为农业提供了大中型拖拉机近200余万台,小型拖拉机近2800余万台,农用运输车2500余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30余万台,以及大量的内燃机、配套农具、植保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以及畜牧、渔业、林业机械和农用排灌机械等,在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发展多种经营、增强抗灾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近几年,农机市场供销两旺、持续高位运行。市场火爆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提高,加大了对生产资料的投入;二是国家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拉动。2006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6亿元。2007年增加到20亿元,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农业县;农机具的补贴种类,由上年6大类19种,增加到7大类24种。2008年增加到40亿元,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农业县。加上地方财政补贴,对农机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这几年我国农机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在逐步缩小,已经从初级阶段进入到中级阶段。2003年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47.2%,27.2%和20%。小麦田间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2004年全国主要农田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了80.9%和76.2%。2005年全国主要农田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机栽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1%和33.5%,分别比上年提高0.8和6.2个百分点。2005年与2000年对比,机械植保面积增加了15.51%,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增加了12.31%,免耕播种面积增加了73.63%,机械铺膜面积增加了28.86%,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增加了34.76%,节水灌溉面积增加了27.94%。2006全国耕地机械化平均水平为55.39%,比2005年增加了1.95%;播种机械化水平为32%,比2005年增加了1.74%;灌溉机械化水平为30.08%,比2005年增加了0.54%;植保机械化水平为28.18%,比2005年增加了2.39%;收获机械化水平为25.11%,比2005年增加了2.49%。
二、我国农机流通现状分析
(一)农机流通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农机流通行业的诞生、发展经历了1961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81—1995年的改革开放前期及1996年至今的市场经济深化发展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自上而下建立了完整的农机供销网络——全国农业机械公司系统。农机公司系统以国家(中国农业机械总公司及直属公司)及省、地、县各级公司为主体,下伸网点遍及全国城乡,形成了网络健全、布局合理、遍布全国的完整的农机供应服务系统。作为农机供应的主渠道,年销售总值占农机工业产值最高时达80%以上,销售范围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务)等农村各行业需要的农机装备和农用机电产品,基本满足了农村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内燃动力机械的需求。这一时期,我国农机公司系统作为一边服务农机工业、一边服务农民用户的重要流通环节,发挥了巨大作用。直至90年代中期,虽然这个系统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动,归口也不统一,但全国农业机械公司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一直保持下来。
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公司落后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自1996年之后,全国农机公司系统连续几年销售滑坡,出现全行业亏损。1996年亏损近6亿元,1997年亏损达9.5亿元。国有农机公司举步维艰,改制重组势在必行,自此,国有经济逐步走上了退出农机流通行业的通道,国有农机公司数量迅速减少,而个体、民营农机流通企业尚在萌芽之中。1996年国有农机公司数量为2623个,1997年减少到2484个,1999年又进一步减少到1865个。到2000年,个体、民营农机流通企业包括改制企业爆发式增长,全国农机流通企业达到了10213个,是1995年的4倍。经过2001年市场的自然淘汰和调整,2002年减少到5748个,2002、2003、2004年农机流通企业数量又处于历时三年的较平稳期,年均5763个,约为1995年的2.2倍。2004~2007年,是民营农机流通企业稳定发展阶段。民营农机公司大都以原国有公司的业务骨干为带头人,经营机制非常灵活,竞争能力强,大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机流通企业市场现状与规模
2007年,全国有农机流通企业7962个,有县以下网点75020个。其中95%为股份、民营、个体农机流通企业,另外还有未改制的国有农机公司、工厂直销点以及一些季节性公司。整个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0.4万人。
从企业平均规模看,现有农机流通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组织集中度偏低。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05年对全国7061家农机流通企业统计,从业人员共53493人,平均每个企业不到8人;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历年公布的农机流通百强企业,其中销售额5~10亿元的不足十家,而有些企业销售额仅有一两千万;对于大多数个体农机流通企业来说,不但规模不大,而且各自为政,流通组织化程度相当低。
农机流通企业普遍赢利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非常弱。据中国农机流通协会2008年对百家会员单位及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流通企业调查:2004~2006的三年中,户均销售农业机械实现利润分别为29.7万、53.2万、64.9万元,毛利率分别为5.23%、4.69%、4.68%。由于经济效益低,致使大量的农机流通企业资本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弱,无力改善经营条件,甚至难以维持长期的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