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兴复合型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统筹协调和持续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以港口为依托,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大网络、大服务、大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为依据,与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福建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相衔接,编制了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省物流总量与效益不断提升,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新发展,保税物流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项目加快实施,对台合作交流不断加强,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物流通道逐步完善。厦门市和福州市分别列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以我省为主体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和东部沿海物流通道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之一。
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31153.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14.7%;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018.0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17.4%,比2005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2555.58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7.3%,比200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504.49亿元,比2005年增长407.1%。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6.62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2983.52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3.31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67.23万标箱;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线151条,国际集装箱航班852班;快递业务(含EMS)完成业务量10068.96万件。全省获评2010年度中国先进物流企业27家,通过国家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物流企业43家(其中5A级5家)。
“十一五”期间,我省完成了《福建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的主要指标,出台并实施了《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地方物流法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十一五”期间我省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5年 | 2010年 |
货运量 | 亿吨 | 4.04 | 6.62 |
货物周转量 | 亿吨公里 | 1576.12 | 2983.52 |
港口货物吞吐量 | 亿吨 | 1.98 | 3.31 |
集装箱吞吐量 | 万标箱 | 492.48 | 867.23 |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96.67 | 1504.49 |
社会物流总额 | 亿元 | 14438.99 | 31153.31 |
物流业增加值 | 亿元 | 499.60 | 1018.01 |
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6.31 | 6.9 |
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 16.33 | 17.4 |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 % | 18.5 | 17.3 |
第二章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性时期。《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物流产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我们要全面落实新要求,妥善应对新挑战,迎接我省物流业这一空前的发展机遇。随着我省“三湾、两带、十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将进一步拉动工业品和大宗物资物流需求。到2015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2.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1:42,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省物流业的加快发展也面临挑战,主要是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港口作为运输枢纽、物流节点的大规模集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较慢;物流业高级人才缺乏;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程度相对还较低;区域物流竞相发展,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