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结合我市物流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主要特点
1.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230.8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07.9亿元,年均增长13.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7347.5万吨,同比增长14.4%,其中公路货运量实现16804万吨,同比增长14.1%,铁路货运量实现538万吨,同比增长24.9%,民航货运量实现5.5万吨,同比增长9.3%。
2.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1562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1.9公里,已形成了以“两环八射一过境”的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8条放射状国省干线为主通道、以县乡和农村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并拥有全国第二大的铁路编组站。桃仙国际机场被国家列为全国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6条,其中,国内航线91条、国际及地区航线15条,民航运输年起降达6.97万架次。
3.物流企业加快引进和发展
近年来,我市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公司争相进入我市,其中日本邮船、美国UPS、丹麦马士基等世界100强物流企业8家,中海、中外运、招商局、宝供等国内50强物流企业14家。本地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辽宁联合物流有限公司、沈阳储运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等38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4.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沈阳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通中国网、中运物流网为代表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大部分物流企业自行开发、购入和租用了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采用GPS系统、条码等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存在问题
1.物流运行效率偏低
现行物流业的分行业管理,行业间缺乏融合和协调,制约了我市物流业的发展。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4.6%,占全市服务业GDP的比重也只有10.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仍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
2.物流服务能力不足
多数企业对于物流服务关注的仅限于物流成本的降低,没有上升到整体供应链优化的高度,只以“单环节、多供应商”外包模式为主,大部分物流企业只是承担某一个环节的物流业务,如运输、仓储、配送等,难以提供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存在附加值低、成本高、市场乱等问题。
3.产业布局和物流资源分散
我市物流企业分布较分散,规模较小,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服务范围大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程度低,“封闭、集约、综合、社会化”的物流园区尚未形成,与我市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不相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全球经济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推动我市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快速增加我市物流业务总量,扩大我市物流服务辐射影响范围。
二是随着沈阳经济区的改革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以及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城际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建设加快,我市物流业的集聚功能将稳步增强,物流发展定位和服务层级将进一步提升。
三是我市以铁西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资源和效益的挑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社会效益大,企业效益相对小,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随着土地使用税的增加,使投入与产出矛盾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者积极性。
二是管理体制及机制的挑战。现代物流是各种产业融合、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复合产业。行业间缺乏协调,影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
三、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为突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作高效、服务经济、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化原则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消除行政区划意识,做好区县间、行业间和部门间的协调和衔接,统筹全市,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合理配置物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