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 十一五期间物流相关规划
  • 十二五期间物流相关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物流政策及评论 > 物流相关规划 > 十一五期间物流相关规划
铁路“十一五”规划
来源: 时间:2013/1/6 9:41:42 作者:
  

 

铁路“十一五”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主要阐明铁路行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铁路行业发展、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决策重大铁路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下,铁路行业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全面完成了铁路“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铁路运输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铁路全行业完成旅客发送量11.56亿人,“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92%;旅客周转量6062亿人公里,年均递增5.99%;货物发送量26.93亿吨,年均递增8.56%;货物周转量20726亿吨公里,年均递增8.52%。尤其是“十五”后两年,铁路主要运输指标增势加快,旅客发送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01 %、12.51%、9.58%和9.62%,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路网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宁西线、渝怀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秦重载铁路2亿吨配套改造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武广、郑西、石太、京津等一批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路网布局趋于合理,路网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5万公里,比“九五”末增长9.9%。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2万公里,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9.4%和35.6%。

科技进步迈出坚实步伐。掌握了时速160公里等级的运输装备、线路、信号及运营管理成套技术,基本掌握了时速200公里等级线路的修建技术和既有线改造技术,引进了国外客运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等先进技术,研制并投入运用了25吨轴重大型运煤货车,成功开行了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推进了信息系统建设。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等建设施工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铁路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阶段任务,实现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推进了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提高了运输和管理效率。铁路主辅分离取得重要进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提高,市场化融资迈出了新的步伐;地方政府、社会资金积极参与铁路建设。规范组建了集装箱、快运、特种货物三个专业运输公司,大秦铁路等一批企业重组改制顺利推进。法规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铁路多元经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紧密结合铁路改革发展实际,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工培训,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和技术业务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职工队伍保持稳定,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铁路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路网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瓶颈”制约依然严重;技术装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运输需要;投融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铁路既面临运输需求迅速增长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严峻考验,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铁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铁路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GDP年均增长7.5%,城镇化率提高到47%,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形势下,全社会客货交流增长加快,运输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运输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快铁路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客货运输需求潜力巨大。同时我国资源短缺,能源结构煤多油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资源与环境约束日趋突出。合理规划和建设与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体系至关重要。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具有运力大、成本低、占地少、节能环保、安全性好等多种比较优势。加快铁路建设,与其他运输方式一起形成运力强大、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铁路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互联互动、相互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区位优势大大增强,产业布局优化组合,区际、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区间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大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交通运输方式。随着铁路主要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区际联系通道加快建设、既有铁路扩能改造,通道能力将大幅提高,为沟通大区间客货交流,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持。

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要求铁路扩大进出口货物运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贸运输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超过45亿吨,陆路口岸进出境运量也将加速增长,港口、口岸集疏运体系将更加重要。铁路在外贸运输特别是在大宗散货运输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预计2010年铁路港口集疏运量将超过12亿吨,铁路主要口岸出入境货物总量将达到8000万吨以上。同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消费市场日趋活跃,铁路在集装箱等运输市场将有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铁路运输需求增长空间很大,特别是大运量、中长途跨区域旅客运输需求大幅增长,城际客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货物发送量将分别达到15亿人次、35亿吨左右,旅客、货物周转量将分别达到8000亿人公里、27000亿吨公里。“十一五”时期是加快铁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铁路发展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切实增强加快铁路发展的机遇意识,立足科学发展,紧紧抓住机遇,勇于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把铁路跨越式发展推向深入,努力开创铁路发展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出发,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尽快提高运输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推进铁路改革,加强铁路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共同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可靠的运力支持。

(二)主要目标: 建设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0000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000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运输安全持续稳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铁路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投资主体多元化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铁路管理新体制。

四、铁路发展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发达铁路网

1.建设快速客运网络

通过建设客运专线、发展城际客运轨道交通和既有线提速改造,初步形成以客运专线为骨干,连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络。

建设北京~上海、北京~郑州~武汉~广州~深圳、哈尔滨~大连、天津~秦皇岛、上海~杭州~宁波、石家庄~太原、济南~青岛、徐州~郑州~西安~宝鸡客运专线,沪汉蓉、甬厦深快速客运通道。

建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其他城镇密集地区城际轨道交通。主要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南京~杭州、南京~芜湖~安庆、广州~珠海、九江~南昌、青岛~烟台~威海、绵阳~成都~峨眉、长春~吉林、柳州~南宁城际轨道交通系统以及沪杭磁悬浮交通。

结合既有线电化、扩能,实施既有干线提速改造,继续扩大提速网络覆盖面,使13000公里既有主要干线客车最高时速达到200公里。

2.强化煤炭运输通道

重点围绕十大煤炭外运地区运输需求,在建设客运专线等相关线路、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同时,加快煤运通道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力度,形成运力强大、组织先进、功能完善的煤炭运输系统。

实施大秦铁路扩能及集疏运系统配套改造,建设迁安北~曹妃甸、朔州~准格尔、岢岚~瓦塘铁路,实施大同~原平四线、宁武~朔州复线、宁武~岢岚扩能、大准铁路扩能、蓟港铁路扩能等,通道能力达到4亿吨。进行朔黄铁路2亿吨扩能改造及集疏运系统建设。

建设西煤东运新通道,主要建设长治~泰安、邢台(邯郸)~黄骅、东胜~乌海、准格尔~东胜、准格尔~神木、宿州~淮安、阜新~巴彦乌拉、赤峰~白音华、正蓝旗~丰宁、嘉峪关~策克、临河~策克、甘其毛道铁路以及其他煤运新通道等。

建设大包包惠电化、北京~张家口~呼和浩特~包头四线,形成京包包兰运输大通道;建设包西铁路通道,西安安康复线,邯济邯长复线;实施侯月线扩能,新菏兖日线、焦柳线、太焦线修文~长治北电化以及南同蒲线、集通线扩能等工程,大幅提高既有干线煤炭运输能力。

3.加强港口和口岸后方通道建设

畅通对外口岸和重要港口运输,适应港口及口岸大进大出需要。建设上海~南通、上海~镇江、湖州~乍浦~浦东、向塘~湄洲湾、龙岩~厦门、广州~珠海、广州南沙港、茂名~湛江、德州~龙口~烟台、黄骅~大家洼铁路等,实施黎湛线河唇~湛江复线、广西沿海铁路扩能、大连枢纽金窑线复线、沈丹线扩能以及其他疏港铁路建设等,进一步完善港口后方通道。建设滨洲线海拉尔~满洲里、滨绥线牡丹江~绥芬河、兰新线乌鲁木齐~精河复线以及集二线扩能等工程,强化既有口岸后方通道能力。

4.继续扩展西部路网

加强东中西部通道建设。续建完成青藏铁路格拉段,进行兰青线、青藏线西格段复线电化;建设宜昌~万州、重庆~利川铁路,实施武汉~安康~重庆铁路复线、达成线扩能、达万线电化,形成连接川渝地区、江汉平原和长三角地区的大能

力通道;建设太中(银)、兰渝铁路,遂渝、渝怀复线等,构建西北至华北、西北至西南、西南至东南沿海的便捷通道;实施兰新线兰州~武威复线、武威~嘉峪关~乌鲁木齐电化,南疆线吐鲁番~库尔勒复线,贵昆线昆明~沾益~六盘水、成昆线昆明~广通复线等,系统强化陆桥通道、沪昆通道能力;实施湘桂铁路扩能,南昆、黔桂铁路增二线,建设贵阳~广州铁路,研究建设南宁至广州铁路;进行包兰线复线电化,增强西北与华北、东北的联系。

扩大西部路网覆盖面。建设精河~伊犁~霍尔果斯、奎屯~北屯、格尔木~敦煌、西安~平凉、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青藏铁路延伸线、峨眉~宜宾、乐坝~巴中、隆昌~黄桶、玉林~合浦、合浦~河唇、永州~岑溪~玉林和岑溪~茂名、田阳~德保~靖西、南川~涪陵、伊敏~伊尔施、乌兰浩特~锡林浩特、莫尔道嘎~室韦、海拉尔~黑山头、柴达尔~木里铁路等。开辟西南、西北进出境国际通道,建设玉溪~蒙自~河口,大理~瑞丽、玉溪~磨憨及中吉乌铁路等。

5.优化和完善东中部路网

实施京沪、津沈、京九、武九、石德、兰烟、胶新、新长、阜淮、淮南、沪杭、浙赣、宣杭、萧甬线及陇海线徐州至连云港等铁路电化改造,实现京广线以东地区干线电化成网。

建设海南东环、韶关~赣州、广州~茂名、九江~景德镇~衢州、铜陵~九江、庐江~铜陵、阜阳~六安、荆州~岳阳、连云港~盐城、淮阴~扬州、黄岛~日照、东都~平邑、保定~霸州、烟大轮渡、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岫岩~庄河、西丰~辽源、长春~烟筒山、靖宇~松江河、白山镇~泉阳、榆树~舒兰、苇河~亚布力、古莲~洛古河、虎林~吉祥、同江铁路等,继续提高路网密度。

建设广深四线、京山铁路京津段四线,皖赣、宁启、锦州~齐齐哈尔铁路复线,进行京广线信阳~陈家河,金温、鹰厦、外福、横南、合蚌、漯阜、娄邵、叶赤、锦承、沈吉、长图、通霍、白阿、四平~梅河口~通化、四平~太平川、林口~勃利~七台河、林口~鸡东、鹤岗线扩能以及海南西环线改造等,大幅提高既有铁路运输能力。

6.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

建设上海、天津、广州等18个集装箱物流中心,并依托相关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积极推进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部分特大城市间率先实现双层集装箱运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外贸易和港口发展需要,满足货主对便捷、安全和“门到门”运输的要求,开辟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

7.加强主要枢纽建设

结合快速客运网建设,新建和改建北京南、上海虹桥等一批大型客运站,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公路运输、城市地铁、公交系统等紧密衔接的现代化客运中心;建设武汉北、新丰镇、贵阳南、成都北等路网性和区域性编组站,满足货物运输组织直达化、重载化和车流作业组织集中化需要;以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为契机,整合枢纽货运站布局,满足城市辐射区域货流集散需要;优化主要枢纽布局,实现点线能力协调,保证客货运输灵活畅通,最大限度地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二)大力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

坚持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按照“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的要求,立足国产化,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

1.加快机车车辆升级换代

大力发展电力牵引,电力机车承担运输工作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尽快实现交流传动机车的国产化。配套发展适应时速200公里的内电机车。大力发展轴重25吨重载货运机车。2010年机车保有量达到19000台左右。

在研制开发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少量动车组引进,尽快实现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国产化,积极推进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关键技术的开发、研制,期末形成高速动车组制造、检修、运营国产化配套能力。2010年动车组配置达到1000列左右。

发展适应不同层次旅客需求和不同运用条件的新型客车,2010年客车保有量达到4.5万辆左右。大力提高货车整体技术水平,提高货车速度、货车载重量和安全可靠性,积极发展23吨轴重货车和最高时速120公里的新型通用货车,开发不同用途需要的时速160公里快速货车,大力发展煤炭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需要的专用货车。2010年货车保有量达到70万辆(含企业自备车10万辆)。

2.提升线路基础设施技术水平

坚持科学的建设标准,提高工程结构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重视路基基础处理,确保路基工程质量。高速铁路推广采用无碴轨道结构技术和新型的钢轨、道岔、轨枕及连接扣件技术,实现免维修、少维修。发展高强度、新结构桥梁,完成对既有线、桥、隧等基础设施的加固及改造。新建时速160公里及以上铁路,推广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以繁忙干线、提速线路等为重点,完成全路8.5万延展公里大型养路机械的大维修覆盖。大力提高牵引供电装备质量和可靠性,发展牵引供电系统综合整治技术,实现牵引供电系统监控自动化、远动化和运行管理智能化。实现牵引供电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

3.加快通信信号技术现代化

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建设以光纤数字系统和GSM-R为主体,并与其他信息传输方式协调统一的完整有序的传输体系。建立基于GSM-R的我国铁路综合移动通信技术体系。建设高速宽带数字传送网络及接入网,发展铁路专用通信和应急通信。

建立智能化、网络化的调度通信系统。逐步建成新一代调度集中控制系统(CTC)。发展以主体化机车信号为基础,以实施列车超速防护为重点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基本建成计算机联锁系统。

4.积极推进铁路信息化

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广泛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等成果,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信息系统。重点强化运输繁忙的东部地区和路网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铁路干线和新建客运专线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在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障运输安全、改进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

5.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油代油、节电、节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提高铁路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十一五”末铁路单位运输收入降耗达到20%以上。加强铁路运输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城区铁路环境整治,提高运输环境质量。加强铁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洪水影响评价工作,依法认真落实各项要求。加快铁路绿色通道建设,尽快形成整体绿化规模。

6.加快铁路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线桥隧涵等站前工程通过科技攻关和试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完全独立的技术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原始创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坚持系统集成创新,形成满足我国客运专线站后技术系统集成的基本思路、标准和要求。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坚持自主创新,结合国情路情,以中方企业为主,设计开发适应我国客运专线运营要求的运营调度和旅客服务系统。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思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我国机车车辆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机车车辆装备的现代化。

(三)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加速铁路行车安全装备现代化。在客运专线、城际客运铁路和主要繁忙干线建成安全综合监控网络和管理中心;建成铁路信息网络安全平台;建成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综合抗灾和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对全路危险源的监控,加强机车车辆、危险品和特种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完善道口安全防护系统,加快实施平交道口改立交道口工程,新建时速120公里以上线路实现立交全封闭。在主要繁忙干线建设集安全监测、信息传输、预测预警和抢险救援于一体的铁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其他干线推广应用安全监测监控装备,初步形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逐步建成全路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和功能完善的铁路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管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坚持依靠先进装备和管理保安全的方向,强化基层、基础、基本功,建立以“领导负责、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和岗位负责”为核心的安全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及铁路车站、列车和沿线治安防范机制,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四)提高铁路服务质量

继续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挖掘既有线的运输潜力,强化点线能力配套和线路、信号、供电等基础设施能力配套,加快对既有线路的挖潜扩能改造,优化运输组织和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路网整体运输能力,提高机车货车运用效率,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输保证能力。

巩固和提高铁路在中长途客运和大宗货运市场中份额。适应铁路客货运输需求的变化,结合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建设及既有线提速改造,加强运输经营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改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优化调整客车开行方案,增加直达特快、夕发朝至、朝发夕归、一日到达及旅游列车,积极开发适应不同旅客需求的新产品,提高铁路客运市场占有率。结合路网大能力通道建设,优化调度指挥和运输组织,减少运输中间环节,提高日装车数量,发展重载运输、直达运输,同时健全重点物资运输的应急预案,提高对重点物资运输的保证能力,确保关系国计民生的煤、油、粮、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

提高短途客运和高附加值货运市场份额。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合作,发挥铁路在综合物流链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对城际、市域市郊及其他短途旅客运输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加快发展集装箱、特种货物等专业运输,尽快形成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

(五)积极稳妥推进铁路改革

根据我国国情和铁路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铁路和国内相关行业改革的经验,以坚持运输集中统一指挥、保持路网结构完整、提高运输效率为原则,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铁路改革,逐步实现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大力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指导思想,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拓宽多种筹资渠道;加强铁路投融资法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国有、民营及境内外各类资本投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依法构建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出资者权益,落实经营责任,扩大合资铁路建设规模。对赢利性好、资产边界清晰、运营相对独立的铁路项目,实行招商引资,采用多种形式的项目融资方式;对主要为地区或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铁路项目,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社会投资者及铁路运输企业的积极性,以合资、合作、联营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对于公益性铁路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积极鼓励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进铁路股份制改革,按照“存量换增量”的思路,选择一批资产边界相对清晰、赢利能力较强的优良铁路资产进行重组改制,积极推进铁路企业股改上市,实现持续融资、滚动发展。加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构建持续滚动融资发展机制。研究扩大铁路债券发行规模,探索财政贴息、担保等支持措施。研究设立铁路产业投资基金,开拓铁路吸纳保险、社保等资金投入铁路建设的有效途径。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推进铁路运价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铁路运价市场形成机制。

巩固扩大基础性改革成果,继续推进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铁路财务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企业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铁路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加快整合和开发多元经营资源,促进多元经营规模化发展。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路,加强行业监管职能,依法加强和规范铁路安全监管和工程质量监督。重点加强涉及铁路运输安全、铁路建设、运输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建设,完善铁路行业管理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完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和法规,规范铁路运输企业行为;建立和完善公开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运输资源配置、运输收入清算、运输市场准入、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监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路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善的铁路人才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和合理流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铁路人才队伍。到2010年,铁路经营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到7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到80%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力争达到10%。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