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再生资源行业建设,各政府部门也在逐步落实中:商务部专项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目前已在全国设立26个试点,回收体系试点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国家发改委在再生资源领域共设立了34个循环经济试点;财政部给予物资回收行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环保部对进口再生资源和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一、再生资源行业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国主要回收企业有10万多家,各类回收网点约20万个,回收加工厂1万多个,各种回收人员达1500多万人,其中约有1300万人从事个体回收,承担了再生资源市场80%的回收量。2008年,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轮胎、废家电及电子产品、废纸以及报废汽车拆解、报废船舶拆解等八个大类的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1.161亿吨,比2007年的1.146亿吨增长1.3%,回收总值2574.3亿元,比2007年的3178.4亿元降低了19%;进口总量为4240.44万吨,较2007年增长5.5%,进口总额为150亿美元,较2007年进口总额降低20%以上。
我国再生资源进口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进口总量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8.8%,但仍然不能满足对原生资源补充与部分替代的需求,这里既有国际市场供货渠道问题,也有国内政策不配套、不到位问题。
废钢铁进口量从2005年至今呈逐年减少趋势,2005年进口1014万吨,2007年降至339万吨,减少了近七成;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进口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废橡胶进口尚未落到实处。2007年主要再生资源进口总量为4227万吨,进口总额为204亿美元。
目前,再生资源产业链上的企业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链。首先,受上半年通货膨胀、近期全球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放缓影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银行信贷资本紧缩,企业贷款困难,对很多企业的流动资金影响很大。其次,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行情持续疲软导致商家信心遭受重挫,观望气氛浓厚,采购意愿不足,导致产品消费不畅,大量库存积压,企业资金回笼无望。最后,部分企业看空后市,对市场行情研究判断失误,囤积了大量产品,以致流动资金日益吃紧,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
(二)存在问题
1.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龙头企业效应不明显,行业产业化进度慢,不能适应再生资源产业化的基本要求,在遇到危机时抗风险能力较弱。
2.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步伐缓慢。一方面,再生资源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数量庞大,回收利用的生产方式、工艺流程、技术装备都有很大不同,需要具体操作的措施和专业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工艺技术、设备装置以及人员素质等都比较落后,无法达到原材料的持续、规模供应,导致一些先进的生产和技术设备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再生资源行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
3.再生资源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在宣传教育力度、法律法规执行、接纳再生产品使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以及技术、安全、工业标准上,缺乏有效的工作,消费者或使用者对再生的原料、材料、产品的接纳程度不够高,除了传统观念、使用习惯等因素以外,也受到“小作坊、小企业”的简陋、粗糙、落后的生产方式影响,杂质多、不安全、不卫生、甚至还存在有害的污染物。
4.国际贸易呈现无序性和随机性。我国每年进口再生资源4000多万吨,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可以说中国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再生资源的价格。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总体部署,出现争抢客户、自相抬价等现象,造成国际再生资源价格的大幅上涨,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再生资源流通方式及其发展趋势
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由于规模小、回收数量少,集中度低,满足不了规模企业的批量、持续、稳定的供应要求。随着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了再生资源的回收、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中,现代化的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正在规划和建设,但距离现代物流信息交换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很低。
三、金融危机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资源性初级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下跌,国际市场萎缩,国际贸易滞销,消费需求降低。矿藏资源初级产品已从高价位急剧下跌,与此同时再生资源价格也呈现出急速下滑趋势。再生资源市场疲软,景气下落,价格暴跌,库存增加,企业面临停产状态。短期来看,无论是原生资源性产品,还是再生资源原料,其价格仍处于低位震荡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