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25 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 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964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863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60 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在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这一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服务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能力,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
局,特制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这一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2020 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重大意义
第一节 发展条件
独特的区位优势。江苏沿海地区是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部连接环渤海地区,东与东北亚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
专栏1:新亚欧大陆桥简介
新亚欧大陆桥又称第二亚欧大陆桥,从中国东海岸的连云港到欧洲西海岸的荷兰鹿特丹,全长10870 公里,其中中国境内 4131 公里,沿线涉及江苏、山东、山西、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10 个省区,面积377.1 万平方公里,人口4.55 亿,经济规模9.32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9.3%、34.4%、37.3%;东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西经中亚、西亚、俄罗斯、东欧、中欧、西欧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经过国家和地区的面积3970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6.6%;居住人口22 亿,占世界人口的36%。
新亚欧大陆桥具有明显优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运输距离短,辐射面广,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新亚欧大陆桥的发展,为沿线国家和亚欧两大洲经济贸易交流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大通道,对形成陆桥经济走廊、扩大亚太地区与欧洲的经贸合作、促进亚欧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资源条件。拥有约占全国1/4 的海域滩涂湿地和百万亩低产盐田,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岸线资源优良,具备在淤泥性海岸建设深水海港的技术条件,连云港港可布局建设30 万吨级航道和码头;海洋资源和风力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地势平坦,水系发达;区域开发适宜性较好,空间开发潜力较大。
丰富的人力资源。拥有各类人才133.2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8%;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较为发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超过32 万人;拥有高等院校13所,在校大学生16.7 万人;劳动力素质总体较高。
较好的产业基础。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条件优越,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是黄淮海平原和江淮地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纺织、机械、汽车、医药、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连云港港和南通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机场的运输能力快速增长,新长铁路、沿海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供给充足;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节 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地区地理上连为一体,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多层次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 号),把江苏沿海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该地区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对接和融合。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与东部沿海地区深化合作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增强,对江苏沿海地区出海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江苏沿海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江苏沿海地区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以及东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为本区域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了新机遇。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调整。我国具有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市场前景,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加速向实体经济转移,江苏沿海地区面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同时,随着我国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推进,将有利于这一区域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以内需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江苏沿海地区加快发展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一是发展模式需要创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加快发展不能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港口功能和城市带动能力需要提升。中心城市实力不强,主要港口服务功能不够健全,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
产权数量不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对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四是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目前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要求,在行政管理、城乡统筹、区域合作、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第三节 重大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事关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将有效缓解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状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两大区域在更高平台上开展合作,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经济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对接融合,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形成全国沿海地区共同发展、互动并进的新局面。
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充分发挥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将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增强互动效应,为中西部地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欧洲、中亚、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地区区位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重点,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原则是:
坚持科学布局,促进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选择发展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推进集中集聚开发,促进港口、产业、城镇互动发展。依托现有大中城市,注重提升功能,推进城镇集聚发展;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依托深水港口,实施节点开发,集中发展临港产业。坚持合理分工,促进一体化发展。根据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合理确定各地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间的分工协作;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行政管理和政策对接,形成统一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明确保护范围,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在开发建设上提高环境准入标准,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在管理上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地区、泛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创新区域与国际合作机制,在合作共赢中谋求新的发展。
第二节 战略定位
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综合发展陆路交通和航空业;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服务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专栏2: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合作情况
近年来,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合作不断加强,连云港相继与甘肃、新疆、河南、陕西等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签订了跨区域合作协议,推动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物流合作。港口集团在山西侯马等多个地区合资建设集装箱场站,组织两地货物对流运输。口岸船、货代理单位在中西部多个城市设立办事处。港口每年进出的铁矿砂、氧化铝、铝锭、化肥、煤炭、化工原料、钢铁、粮食、农副产品等大宗货物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
铁路系统合作。连云港相继开通了至郑州、西安、成都、西宁等地的集装箱“五定”班列,1997 年开通了至阿拉山口过境集装箱“五定”班列,2007 年延伸到莫斯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欧亚贯通。在货源组织方面,对外成功开发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大陆桥货源市场,对内开发了中西部重要城市的东西行上下桥货源,为中西部地区打通了重要的双向进出口通道。目前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开展过境运输的国家和地区有20 多个,运输的主要品种有机械设备、汽车及配件、矿产品、农副产品等十多个大类。2008 年,新亚欧大陆桥经由连云港口岸发送的过境集装箱运量6.4 万标箱,同比增长8%,占新亚欧大陆桥总运量的比重达40%。口岸单位合作。连云港海关、连云港检验检疫局分别和内地10 多个重要城市的对口单位开展了进口货物转关、转检业务,中西部地区进出口企业可在当地海关、检验检疫局办理出口货物验放手续,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局直接放行。我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依托深水港口资源,优先发展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纺织、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等优势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推进传统产业全面升级,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
我国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立足沿海海域滩涂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开发方式,合理划分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空间,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发展空间。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充分利用滨海临江、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打造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沿海宜居地区。
专栏3: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潜力
中国工程院牵头组织20 多位院士和有关专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报告。该研究成果提出:江苏沿海地区海域滩涂资源丰富,且每年仍以2 万多亩的速度淤涨,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盐城沿海和南通北部沿海地区更具备大规模围填的条件。近期可在盐城射阳河口至南通东灶港之间的大丰、东台、如东、启东海岸和港外的辐射沙 弶洲等地进行围填,形成270 万亩左右的土地后备资源;远期可在东沙、条子泥、腰沙等浅滩沙洲进行围填,可形成700 万亩土地后备资源。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2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 元,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城乡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15%,单 位 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达到国家控制要求,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享有相对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生态环境良好,到规划末期或更长一些时间初步实现现代化。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空间结构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结合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布局,适度扩大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合理布局农村居住空间,保障生态空间,实现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
城镇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空间、交通空间和其它建设空间。合理确定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序扩大中心城市和县城镇空间,充分利用盐田和海域滩涂拓展临港城镇和产业发展空间,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整合零散的工业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开发效益,增加城镇绿化空间和生态休闲空间。
农村空间。包括农村居住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合理利用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加强农村土地复垦整理,综合开发利用海域滩涂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居住空间。
生态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和盐田等。清晰界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加强维护修复;加强与城市、产业空间相衔接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永久性绿色开敞空间,提高生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第二节 开发布局
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市区为极点,促进生产要素集
聚,注重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
化进程,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沿海地区主要交通
运输通道为轴线,加快沿线城镇发展,进一步强化腹地产业优势,
构建产业和城镇带;以临近深水海港的区域为节点,加快布局临
港产业,建设临港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培育和壮大临海城镇;
以三极为中心,以产业和城镇带为依托,以沿海节点为支撑,促
进互动并进,形成“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框架。
“三极”。重点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
扩大城市规模,加强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增强
辐射带动作用;以开发区为依托,以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坚
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增强现代城市
功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外资进入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集
聚扩散区,积极承接国际资本与先进技术,并逐步扩散到内陆腹
地。
“一带”。依托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河等主要交
通通道,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装备、新
材料、现代纺织、新兴海洋等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
加快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
形成功能清晰、各具特色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
“多节点”。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连云港徐圩港区、南通洋
口港区和吕四港区、盐城大丰港区、滨海港区、射阳港区,以及
灌河口港区为重要节点,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
展,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发展临海重要城镇,促进人口集聚,
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构建海洋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成为提升沿海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支撑点。15
第四章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
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步伐,推进一体化发展,提高保障能力。
第一节 沿海港口群建设
发挥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
口群建设,壮大港口实力,提升服务功能,发挥连接南北、沟通
东西的桥梁作用,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辐射带动
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完善港口体系。连云港港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及区域性中心
港口,江苏沿海港口群的核心,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深水航道建设,
开辟新港区,大力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增强港口功能,拓展服
务领域,提升为中西部地区服务的能力;南通港是国家沿海主要
港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沟通江
海的特殊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江海联运,加强与长江中上游港口
的合作,建设能源、原材料综合性物流加工基地,增强对长江中
上游地区的服务功能;盐城港是区域性重要港口,是上海国际航
运中心的喂给港和连云港港的组合港。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
要求,进一步明确各港区的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以临港产16
业项目为依托,加快港区建设,增强对腹地经济发展的服务带动
作用。
扩大港口能力。推进连云港港30 万吨级深水航道建设,尽
快启动徐圩、赣榆港区进港航道建设,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
浚深;积极推进灌河口、滨海和射阳河口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大
丰港区、洋口港区深水航道升级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快连云港
区大堤作业区10 万吨级以上集装箱泊位建设,尽快论证确定原
油、矿石等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布局,推动煤炭下水港建设,推
进赣榆港区深水泊位和灌河港区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加快洋口
港区10 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推进吕四港区建设,做好腰沙、
冷家沙建港条件的研究论证,开发建设启海、通海港区,提升沿
江港口群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能力;加快大丰港区建设,逐步成
为综合性港区,推进滨海港区10 万吨级深水码头建设,支持大
丰港区、滨海港区、射阳港区发展能源、石化等临港产业,促进
港口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提高远洋运输能力,开辟和加
密集装箱远洋干线航线航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加
强联合协作,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国际航运网络。
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拓展保税、国际贸易、
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功能。加快建设连云港航运交易市场,提
高连云港口岸查验单位级别和查验设施水平,开设两翼港区一类
口岸,建设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口岸“大17
通关”体系。加强与陇海兰新沿线及苏北其他地区的跨区域口岸
协作,在主要城市建设具有综合物流集散功能的内陆“无水港”,
拓展“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检验检疫直通放行业务,延伸口岸
功能,逐步扩大通关适用范围。积极推进连云港至莫斯科国际班
列西延,实现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简化进出境货物通关、转
关和过境手续,提升通关贸易便利化水平,吸引新亚欧大陆桥沿
线更多货物选择连云港口岸通关。
专栏4:江苏沿海港口总体发展格局
1、连云港港。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和灌河5 大港区组成。连云港区
规划为以集装箱和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和散、杂货运输的综合性港区,
是服务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港区。徐圩、赣榆港区依托临港工业起步,逐步发
展成为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同时徐圩港区承担中
西部地区能源等重要物资出海口功能。前三岛港区规划以石油运输为主。灌河港
区以散杂货和化工品运输为主,兼顾船舶修造。
2、南通港。由11 个港区组成。其中2 个在沿海地区,分别为洋口港区和吕
四港区;9 个在长江沿岸,分别为如皋港区、天生港区、南通港区、任港港区、
狼山港区、富民港区、江海港区、通海港区和启海港区。洋口港区利用烂沙洋深
槽建设深水航道,未来可满足20 万吨级海轮乘潮通航,规划建设以原材料、煤炭、
石油化工、液体化工等散货运输为主,并兼顾集装箱运输的综合性港区,主要为
临港工业开发服务,远期发展大宗散货中转及油品运输。吕四港区主要为临港开
发区和产业开发服务,兼顾为周边地区发展服务。
3、盐城港。形成以大丰港区为主,滨海港区、射阳港区、响水港区共同发展
的总体格局。大丰港区规划为以通用散杂货、石油化工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
性公用港区,兼顾能源、石化等临港工业开发功能。滨海港区规划为以服务后方
临港工业开发为主的港区,近期主要为能源产业服务,以煤炭和大宗散货运输为
主,远期逐步发展部分公用货物运输功能。射阳港区规划为以散杂货、化工品和18
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区,逐步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响水港区以承担
散杂货和化工品运输为主。
第二节 综合交通体系
铁路大通道建设。围绕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加强与中西部
地区交流联系的目标,强化区域对外通道建设,优化路网结构,
提高路网质量。加快建设沿海铁路大通道,重点建设黄岛至连云
港至盐城、南通至上海铁路,实施新长铁路盐城至南通段复线电
气化扩能改造,构建大能力铁路通道;加快陇海铁路客运专线建
设,实施连徐线电气化扩能改造,进一步强化陆桥铁路大通道能
力;新建宿州至淮安至连云港铁路;实施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工
程,新建南通至启东铁路,强化沿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区域
铁路网络;根据连云港徐圩、南通洋口、盐城大丰等港区发展需
要,规划建设相关港口铁路支线。到2020 年,形成“两纵三横”
干线为骨架的铁路网络,总规模达到1100 公里。
广域航空通道建设。优化整合机场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提
升服务能力。扩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并提升为国家一类开放口
岸,根据发展需要规划迁建新机场,建设服务苏北鲁南地区、面
向亚太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港;盐城机场继续发挥开放口岸优势,
新辟货运功能,增强联系日本、韩国的国际运能,建设区域性支
线机场;南通机场要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加快航空口岸对外开放,
进一步加强运输服务能力,做好配套服务,加入上海国际航空枢
纽网。19
航道网建设。加快干线航道建设,扩大水运中转能力。以连
云港港疏港航道为重点,加快连申线、盐河、灌河等骨干航道建
设,推进淮河入海航道、通扬运河、刘大线等港口集疏运航道建
设,打通连徐水运通道;加快实施长江口航道整治三期工程,逐
步推进-12.5 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增强沿海地区对长江中上游
地区的辐射作用。到2020 年,形成以“一纵四横”干线为骨架的
水运通道网络,总规模达到1920 公里。
高等级公路网建设。进一步增强过江通道能力,重点建设崇
启和崇海过江通道。加快推进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网改扩建工
程,实现高等级公路与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直接连接,建设贯
通南北的临海高等级公路,提高临海地区公路技术等级和路网整
体效率。到2020 年,形成以“三纵六横”干线为骨架的沿海地区
公路网络。
专栏5:江苏沿海地区综合交通体系
“两纵三横”铁路建设。规划总规模达到1100 公里左右,其中新建 770 公里,
既有线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330 公里。“两纵”是指沿海铁路和新长铁路,“三横”
是指陇海铁路通道、宿淮连铁路和宁启铁路。
航空机场建设。连云港机场,提升为国家一类口岸。盐城南洋机场和南通兴
东机场,是地区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主要服务城市辖区产生的直接航空客货需
求和通过对临近航空市场腹地聚集和辐射产生的间接航空客货需求。
“一纵四横”内河干线航道建设。规划总规模达到1920 公里。“一纵”是指连
申线(三级航道)。“四横”是指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及盐河(三级航道)、灌河(三
级航道)、刘大线(四级航道)、通扬运河(三级航道)。规划建设洋口、射阳、滨
海等港区疏港航道。
“三纵六横”公路建设。规划总规模达到3018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024 公里,20
干线公路1994 公里。“三纵”是指沿海高速公路、G204、临海高等级公路;“六
横”是指连徐高速公路、徐宿淮盐高速公路、江海启高速公路、宁启高速公路、
G310、G328 和S211。规划建设联系沿海港口、城镇和产业集中区等重要节点的
高等级公路网络。
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跨交通方式、跨行政地域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有效连接运输企业和运输枢纽,搭建通畅的信息渠道,促进跨部门业务合作,鼓励第三方开发,形成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化平台。
第三节 水利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长江、淮河、沂沭泗流域下游,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骨干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水利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沿海开发的淡水资源供给,提升防洪排涝和防台防潮能力。强化水资源供给。立足扩大长江引水,实现三河输水、三区供水,继续完善和扩大京杭运河—淮沭新河供水线、泰州引江河—通榆河供水线的供水规模,规划新辟临海引江供水线,形成三条南北纵向的引江骨干供水线,适当调整供水范围,加强向北调供水区、东引供水区、沿江供水区等三大供水区的供水能力,保障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近期完成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抓紧实施泰东河拓浚工程和南水北调一期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完善蔷薇河清水通道工程,积极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开辟沿海港区供水线路。利用沿海滩涂、洼地建设平原水库,改善沿海地区水生态环境。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管理,通过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引调水沿线的水资源保护,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巩固完善流域性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近期完成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新沂河、新沭河扩大工程。巩固加强海堤防台防潮能力,完成重点海堤达标建设工程,并根据海域滩涂开发需要适时外移海堤和沿海挡潮港闸。提高区域排涝标准,抓紧实施里下河、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整治工程,拓浚改造川东港、竹港,整治沂北沂南和江海区域骨干河道,扩大排水入海入江出路。加快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新建港区、临港城镇和产业集中区要同步规划建设防洪排涝工程。加强入海河口治导线管理,保证入海河道的泄洪排涝能力。
第四节 能源和电网
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大丰、东台、如东、灌云等陆地风电项目和沿海滩涂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20 年,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000 万千瓦,其中陆地300万千瓦,近海700 万千瓦。加快推进田湾核电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如东、射阳等秸秆发电项目的示范效应。到2020 年,秸秆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 万千瓦,建设一批生物质能成型燃料、生物质集中燃气等示范工程。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的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到2020 年,在农村(包括县城)医院、卫生院、养老院、寄宿制学校建设一批太阳能热水工程。建设长三角能源供应储备基地。优化大型燃煤电源项目布局,优先安排“上大压小”、调整电源结构的电源点建设。推进盐城沿海以风电、生物质发电等为主的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南通如东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建设,继续开展连云港等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在连云港、南通等沿海地区规划布
局油气储备基地,规划建设日照至仪征原油管道及连云港支线。改善煤炭运输条件,结合燃煤电源项目布局,建设大型储煤基地。完善输变电网络。建设可靠性高、结构清晰、供电能力强的地区输电网和配电网。加强沿海输电网络和过江输电通道建设,加快实施升压沿海输电工程,规划建设500 千伏变电站11 座,新增北电南送能力1000 万千瓦左右。到2020 年,过江输电能力接近2000 万千瓦。
第五章 产业发展
依托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着力优化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做强棉花、油菜、蚕桑、啤酒大麦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耕地保护,利用海域滩涂围填增加耕地资源,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支持盐城等地建立优质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长三角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坚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连片种植,建设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园艺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比重,创建沿海生态农业品牌。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到2020 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2800 万亩,总产量达到1200 万吨。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沿海鱼蟹虾贝藻及海珍品良种基地;发展设施渔业,推进百万亩生态鱼池改造和规模连片高效特色标准化池塘建设,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增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培
植骨干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快渔港建设,促进沿海观光休闲渔业发展,进一步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建设水产品供给、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渔业基地。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鼓励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食品工业,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南通、射阳、东海等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大力发展出口农业。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创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型和农村专业服务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使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增值环节获得更多收益。引导农民整合生产要素,鼓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节 先进制造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临港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建成长三角乃至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积极发展临港产业。适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利用沿海地区较好的区位和资源条件,合理布局石化、钢铁、车船、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依托沿海深水港口,结合周边市场需求,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适时在江苏沿海地区规划布局石化项目,注重发展市场需求大的高附加值石化深加工产品。加快调整钢铁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重组,引导沿江及内陆地区,特别是城市钢铁企业向连云港转移,重点发展满足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所需的钢铁产品。提升汽车和船舶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乘用车和远洋运输船舶,形成车船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支持盐城发展大中型客车和专用车,建设汽车试验场,支持南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制造产业,加强研发设计,建成世界一流的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利用国际大宗农产品中转和仓储条件,积极发展粮油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发展优势和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优势产业,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程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建设国家级碳纤维生产基地。重点提升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机床、集装箱等产业规模和档次,创造条件发展大型整机装备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工业,努力形成名牌和规模效应。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发展海洋化工,形成盐碱联合开发、盐化和石化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培育全国重要的医药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
第三节 新能源产业
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形成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生物质能发电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体系。风电近期以陆地风电为主,同时加快海上风电技术攻关,远期重点发展近海风电;核电以田湾核电为基础,扩大规模;生物质能发电重点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滩涂非粮食生物质燃料发电的前期研究,发展清洁高效的生物质气化技术。支持江苏省与中国科学院在能源动力研究方面的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建设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鼓励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高零部件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能力;优化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原材料制造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设立沿海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到2020 年,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发电(含核电)装机占江苏沿海地区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第四节 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利用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现代物流基地,形成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物流体系。研发和设计。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依托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大力引进和集聚海内外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企业,形成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工业研发设计服务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金融和商务。积极发展地方金融,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着力培育金融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支持股权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加大电子商务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的研发,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配套服务体系,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建设,完善商务服务功能,设立服务陇海兰新沿线地区的技术交易市场、非上市公司产权交易中心、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市场、进出口市场和信息中心,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中介代理、会展交易等商务服务,提升国际会展功能,打造区域性和国家级会展品牌。居民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培育
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旅游业。发挥江苏沿海地区海洋、湿地、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规划和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择优布局重点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我国东部旅游新基地、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休闲旅游带。打造特色旅游城市,将连云港建成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将盐城建成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湿地生态旅游地,将南通建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江海旅游”门户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在南通、连云港等地引进发展邮轮经济,以连云港为基地开发日韩海上旅游航线;充分挖掘日本、韩国等重要入境旅游客源地的潜力,加强与周边地区及东北亚的旅游合作,建
立健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第六章 城乡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推进城乡统筹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加快规划实施的法制化进程。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城乡交通、市政公用、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逐步实行城乡垃圾统一收集处理,促进城乡基
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第二节 提升城镇发展水平
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连云港以建设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国际性海港城市为目标,盐城以建设我国沿海地区现代化工商城市为目标,南通以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20 年,把连云港、盐城、南通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提升县(市)城镇发展水平。加快县(市)城镇发展,培育和壮大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为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到2020 年,努力把江苏沿海地区有条件的县(市)城镇建成中等以上城市。
加快培育小城镇。临港小城镇是沿海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依托,围绕形成中小城市的目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集聚,有序扩大城镇规模。加强具有特殊地形地貌、传统文化特色的小城镇保护和利用,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强化独有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第三节 加强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繁荣,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活力;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城市企业、资金、人才进入农村,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步伐;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培育新型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序扩大农业保险,扩大只贷不存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试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探索设立国家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加强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合理确定村庄、社区的布局和数量,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结合海域滩涂围填开发,
规划建设新的农村居民点。加强村庄形态设计,突出村庄地方特色,重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积极做好区域供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管理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条件,实现有线电视和宽带上网村村通,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经营收入。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
第四节 发展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强教育文化、科技人才、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公共产品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高校科研创新与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批功能实用、覆盖面广的文化事业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城乡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社区为重点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强居民身体素质。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技术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支持设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围绕沿海产业发展,着力抓好关键领域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完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和网络系统,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推动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集成、运营和管理;加大对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卫生发展,形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率,努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健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逐步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全面落实促进就
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海域滩涂资源开发
发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适度围填开发,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后备资源,有效拓展发展空间。
第一节 依法科学围填海域滩涂
依法科学编制海域滩涂围填开发规划,根据海域滩涂资源和近岸海洋条件,进一步深化研究沿岸海洋物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改变辐射沙洲总体动力格局、不影响深水航道的前提下,依法合理确定围填的范围、时序。近期重点对海岸潮间带和潮下带滩涂、高程在理论基准面2 米以上的海域滩涂进行围填开发。到 2020 年,规划围填270 万亩海域滩涂。
第二节 高效利用围填的土地资源
对围填形成的土地资源,探索新的开发模式,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统筹考虑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其中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分别占围填面积的60%、20%和20%左右。海域滩涂围填利用以综合开发为方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对农业用地实施规模化开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棉基地,培育发展海水灌溉农作物,增加农业供给能力,开展非粮食生物燃料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对生态用地重点用于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沿海防风林、护岸林草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对建设用地要科学规划、集约利用,集中布局城镇、港口和大型临港产业,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在推进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可采用与农业开发、生态建设兼顾相容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第三节 建立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
探索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属地管理、市场运作的海域滩涂围填开发新机制。编制沿海滩涂围填开发总体规划,确定各区域功能,明确开发时序,做好有关补偿安置工作,分步有序推进。建立协调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按围填面积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充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体,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加快海域滩涂围填。鼓励江苏其他地区投资参与海域滩涂围填,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其耕地占补平衡。
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支撑能力,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定位和生态敏感度,加快92 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专栏6:重要生态功能区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指具有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区域生态平衡作用的区域,是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土空间。江苏沿海地区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洪水调蓄区、水源涵养区、
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2 大类、92 个重要生态功能区。6 个自然保护区。包括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和滩涂保护区(海安)。
10 个森林公园。包括云台山森林公园、锦屏山森林公园、华都森林公园、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射阳海滨森林公园、大丰林海森林公园、石湖森林公园、伊芦山森林公园、大南森林公园、狼山森林公园。9 个风景名胜区。包括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大伊山风景名胜区、大纵湖风景名胜区、九龙口风景名胜区、濠河风景名胜区、老洪港风景名胜区、苏通大桥北桥头公园风景名胜区、石港风景名胜区、江海风景名胜区。11 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蔷薇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横沟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叮当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古泊善后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南六塘河饮用水源保护区、蟒蛇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射阳县饮用水源保护区、阜宁县饮用水源保护区、启东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海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南通市西北片饮用水源保护区。
7 个洪水调蓄区。包括石梁河水库洪水调蓄区2 个、西双湖洪水调蓄区1个、新沂河洪水调蓄区2 个和淮河入海水道洪水调蓄区2 个。7 个水源涵养区。包括安峰山水源涵养区、马陵山水源涵养区、李埝水源涵养区、房山水源涵养区、塔山水源涵养区、神龙泉水源涵养区、西塘河水源涵养区。4 个重要渔业水域。包括启东市重要渔业水域、通州近海岸渔业水域、如东县北部重要渔业水域、如东县南部重要渔业水域。8 个重要湿地。包括临洪河重要湿地、灌云县东滩重要湿地、武障河重要湿地、马家荡重要湿地、里下河重要湿地、长江(通州市)重要湿地、沿海滩涂重要湿地(盐城)、长江(海门市)重要湿地。15 个清水通道维护区。包括通榆河清水通道维护区7 个、新洋港清水通道维护区、泰东河清水通道维护区、新通扬通榆运河清水通道维护区、海门市清水通道维护区、如海运河清水通道维护区、焦港清水通道维护区、拉马河清水通道维护区、立新河清水通道维护区。
5 个生态公益林。包括大夹山生态公益林区、怀仁山生态公益林区、沿江堤防生态公益林区、江海堤防生态公益林区、沿海生态公益林区。2 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包括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蒋家沙竹根沙泥螺文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8 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包括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门蛎蚜山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盐城麻菜桁和外磕脚领海基点海洋特别保护区、废黄河三角洲侵蚀性滨海湿地特别保护区、竹根沙39海洋特别保护区、东沙海洋特别保护区、顾园沙海洋特别保护区、灌河口滨海湿地特别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盐城珍禽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东长江口北支河口湿地和云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优化布局和严格管理。加大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将盐城市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建设。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基础上,以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堤公路、河流湿地为主构建“四纵五横”的生态廊道网络。“四纵”包括新海堤、老海堤、沿海高速和通榆河廊道,“五横”包括石梁河水库—新沭河—临洪河口、黄河故道、苏北灌溉总渠、新洋港—大纵湖、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在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周围建设开敞式的绿色生态空间,在交通主干道两侧建设防护隔离林带,在临港产业园区周边建设生态隔离区。
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以长江、洪泽湖和京杭运河为主水源,以引江河—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洪泽湖—淮沭新河—蔷薇河—新沭河、京杭运河—淮沭新河及沿江自引供水线等为水源网络干线,以沿海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为节点的饮用水源安全网络。严格水源地保护,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二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加强清水通道建设,强化沿岸现有排污口整治,确保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2012 年前取缔清水通道沿线的全部排污口,禁止布局污染项目。40
滩涂湿地保护。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黄河故道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区,做好灌河、新沂河、临洪河等重要入海河口湿地及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内陆湖荡湿地的保护工作,推进滨海湿地海洋特殊保护区建设,形成我国东部最集中、规模最大、最具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湿地景观区。
海洋渔业保护与生态修复。合理调整海洋禁渔区,完善禁渔期制度。实施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保护海洋鱼类重点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针对重要渔业水域和保护目标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繁殖保护区,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
第二节 强化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治理。贯彻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确保完成减排目标。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加快工业企业向环保基础设施齐全的工业园区集中,实现污染集中治理。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推进集中供热,加强工业和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到2012 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和危险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率接近100%,所有开发区实现集中供热。
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积极推进城镇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到012 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置。到202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接近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0%以上。
农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治技术,实施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自分解农膜,加强废膜回收利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合理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和区域布局,实施集约化、生态化养殖;严格控制海水养殖规模,改进养殖方式。到2020 年,化学农药和化学氮肥使用量分别削减40%和30%,畜禽粪便处理率提高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入河量削减60%以上。
流域及海洋污染控制。对于污染严重的重点入海河流,制定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到2012 年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加强对新沂河、淮河入海水道等尾水通道的环境管理,建立上下游组织协调机制,积极推进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规划建设南通尾水入海排放通道,加强尾水通道的生态化建设,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实施“海陆兼顾”的总量控制制度,强化对沿海重化工业的环境风险防范,加强对主要入海河流流域、河口及陆域排污口的监控管理,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总量。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严把环境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严格控制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建设项目必须与开发园区产业定位相符合,并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完善区域污染联防机制,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污染综合整治;推进环境监控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开发园区、入海河口污染排放的在线监测,完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监管网络;强化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海洋灾害预警,提高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防御和应急响应能力,防范赤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逐步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强化对近岸海域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大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降低资源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带。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链优化项目选择和空间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行业、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资源利用循环链。
全面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制造,在能源、化工、船舶、造纸、粮油加工等行业建设一批“零排放”试点示范项目,完成对化工、印染等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进各种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系统。到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接近100%。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再造系统,推广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强化建筑节能等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保产品、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完善绿色产品标识制度,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第九章 保障措施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相结合,将自身努力与国家政策支持相结合,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管理层次,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加快省直管县改革,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赋予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县乡税收分配关系,强化乡镇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建设区域投融资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参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建立区域信用平台与体系,加快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建立区域质量互认制度,完善市场监督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行业协会,鼓励
行业协会开展区域合作。
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问责制。积极探索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明晰跨界水质保护责任,加大对下游受污染地区的补偿与赔付。完善环境容量和排污总量倒逼机制,做到增产不增污。加强产业政策、
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约束机制,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污染物减排的激励机制,加大对下游受污染地区的补偿与赔付。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程序规则和问责机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行政监察。
第二节 扩大开放合作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外资对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的促进作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重点引进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扩大服务外包;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在江苏沿海地区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鼓励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合作配套,促进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产业投资基金,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强化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互动。进一步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区重大基础设施的衔接,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建立长三角地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承接上海、苏南等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互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苏北其他地区的合作,服务和带动苏北腹地经济发展,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服务带动。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出海通道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不断增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与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密切与环渤海地区的联系。积极发挥承南启北的作用,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沟通,推进技术、项目、人才的交流,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连云港与青岛、日照之间的港口合作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对接。
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和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举办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论坛,促进互利共赢。推动建立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高层次协调机制,定期磋商解决重大问题,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与交流。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对外开放政策。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连云港出口加工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叠加和整合;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探索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鼓励在促进跨区域生产要素共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强产业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机制,为实现区域合作发展探索新路径。
投融资政策。支持江苏沿海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重大产业布局及项目审核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兴海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条件成熟时支持设立地方性银行,鼓励国内外金融企业在江苏沿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支持创业型企业发展,扩大企业融资规模。
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完善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支持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安排上,对符合条件的海域滩涂开发予以支持,新增耕地可用于全省耕地占补平衡;支持低产盐田用途调整;支持土地管理改革,开展多种模式的征地安置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土地收益分48配、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调控等方面的改革试验,探索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一次报批、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集中。
人才保障政策。加大连云港等地高校海洋学科建设和海洋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海洋专业。支持江苏沿海地区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地各类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完善为江苏沿海开发提供人才支持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体系。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到江苏沿海地区创业。支持开展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实用型人才队伍。
第四节 做好组织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依据本规划要求,制定支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指导江苏省编制有关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江苏省人民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按照本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重点,抓紧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苏南等发达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对口支援制度,强化南北开发园区共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沿海三市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调整相关规划,组织重大项目建设,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协商与沟通。沿海三市要建立必要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协商解决跨市域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研究提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江苏省人民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调,做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沟通协调;要建立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发展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现有合作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保障区域居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会同江苏省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国务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