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 2007-2008
  • 2008-2009
  • 2009-201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学会报告 >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 2009-2010
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做法
来源: 时间:2013/1/8 15:48:04 作者: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面对突然袭来的金融危机,欧盟各主要成员国纷纷采取了自救举措,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贸易保护主义等等。由多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能否更好地发挥联盟的作用,各成员国在这场危机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各成员国的商业能否尽快恢复生机等,限于相关资料和本文篇幅,难以进行详尽叙述和细致分析,本文仅以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国家为研究对象。

一、金融危机对欧盟的影响

(一)各成员国经济不同程度下降

金融危机对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欧盟27国经济同比萎缩4.2%,其中欧元区16国萎缩4.1%。从季度同比来看:一季度欧盟27国下降5.2%,欧元区16国下降5.2%;二季度欧盟27国下降5.6%,欧元区16国下降5.6%;三季度欧盟27国下降4.1%,欧元区16国下降3.9%。

德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出口不景气的影响,2009年德国GDP下降5%,达第二世界大战以来最大降幅。从具体项目看,占GDP约4成的出口较上一年度下降14.7%,汽车等主要出口产业遭受重创。这也使得设备投资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0%。

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公布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指出,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法国经济已经进入大幅度的衰退状态。这是法国官方经济研究机构首次使用经济衰退来描述当前法国经济面临的困境。法国统计局2010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初值为19212.50亿欧元,同比实际下降2.2%。分季度来看,经季节调整后,一季度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1.4%;二季度同比下降2.7%,环比增长0.3%;三季度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0.2%;四季度同比下降0.3%,环比增长0.6%。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西班牙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初步统计为10511.51亿欧元,同比实际下降3.6%。

(二)外贸出口形势不佳

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德国2009年外贸顺差最高,达1358亿欧元,但是出口也下降了18.4%;英国的贸易逆差最大,为926亿欧元;法国出口下降14.4%。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Istat)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6月意大利外贸出口形势不佳,出口总额为1418.27亿欧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4.2%;其中,下降最多的焦炭和石油加工产品下降48.1%,汽车下降41.9%,循环经济和环保产品下降43.8%,采矿业产品下降40.1%,运输工具下降32.9%,金属原材料及其制品下降31.1%等。

(三)消费信心指数降低

以法国为例。根据法国国家经济及统计研究所(INSEE)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受经济放缓和对失业率上升担忧的影响,2008年10月份法国家庭工业制成品消费总额下降了0.4%,汽车消费总额减少0.9%,耐用消费品支出总额降低了0.4%,纺织品和皮革制品消费支出总额下降0.6%。

2008年上半年,由于食品和能源产品价格飙升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对法国民众的购买力产生了严重削弱的作用。尽管目前该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缓解,但是失业率幅度的上升又成为新的困扰,结果家庭消费信心指数降至历史新低,人们纷纷推迟购买大件商品。当对购买力构成压力时,人们自然购买生活必需品,推迟购买非必需品,服装和皮革制品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大,而2008年10月法国家庭用于家居设备的消费支出则增长了0.2%,与9月的数字相比基本持平。

(四)汽车需求下降、出口乏力

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各成员国对汽车的需求迅速下降,出口乏力。

德国:2008年1—12月份,德国汽车累计出口为3567500辆,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74%。其中,乘用车累计出口341万两,比上年同期下降17.47%;商用车累计出口为157500辆,比上年同期下降57.33%。

法国:一直对法国外贸有正面贡献的汽车行业2008年贸易逆差高达48亿欧元,为该行业连续10年保持顺差后首次出现逆差。出口乏力是其中一个原因。据法国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法国外贸逆差高达556.58亿欧元,连续多年创历史新高。与2007年相比,法国2008年外贸逆差扩大了150.93亿欧元,其中仅汽车行业的贸易逆差就“贡献”了近三分之一。法国汽车对外贸易在2004年曾一度达到阶段性顶峰,当年汽车行业的贸易顺差达到了123亿欧元。此后法国汽车外贸状况逐渐下滑,2007年仅略有顺差,2008年出现了48亿欧元的逆差。

意大利:2008年意大利全年新车注册量为216万辆,相比2007年的249万辆下滑13.4%。12月的新车注册数为14.1万辆,比2007年12月16.2万辆的销量下滑了13.29个百分点。意大利最大和最主要的汽车制造商菲亚特集团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在意大利本地和欧洲市场的销量连续遭受重创,订单大幅减少,资金周转不灵,生产开工不足,多家分厂分别采取了停工待产和临时裁员的措施。2008年四季度,菲亚特集团的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17.2%,税前利润由上年同期的7亿欧元转为亏损7900万欧元。

英国:2008年总共销售了213万辆新车,销量创自1996年来的历史最低,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1.3%,比新车注册量历史最高的2003年少了44.7万辆。2008年,四季度的销量同比更是下滑了27.2%。

瑞典:2008年全年共销售25.4万辆乘用车,相比2007年的30.7万辆下滑17.2%。2008年12月,瑞典注册的新车相比上年同期大幅下滑44.2%。

(五)钢铁行业遭受重大打击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汽车和机械行业需求的大幅下降,欧洲钢铁行业遭受重大打击。统计显示,欧盟2009年粗钢产量同比减少29.7%,而前6个月欧洲钢铁需求同比下降45%,其中第三季度降幅达32%。

据意大利钢铁企业联合会(Federacciai)的数据显示,受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钢铁产品内外需求下降,致使意大利钢铁产量出现大幅下降,年产量1973.2万吨,同比下降35.5%,其中长材产量下降33.6%、板材下降35%。

(六)失业人数不断增长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欧盟各成员国的汽车业和建筑业业绩下滑,企业大量裁员,导致失业人数剧增。根据法国政府劳工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影响,法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布了裁员计划,就业市场形势迅速恶化。2008年10月,法国失业人数再次突破200万这一重要的心理关口。截至2008年12月底,法国失业者总人数达到211万人,这已经是法国失业人数连续第8个月呈现增长趋势。仅在2008年最后两个月期间,法国国内新增的失业者人数就高达10多万人,2008年全年法国国内新增的失业者人数则为20多万人。

二、欧盟生产资料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政府方面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金融危机说明,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能只有“看不见的手”,也应该有“看得见的手”。欧盟各成员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认识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政府监管的弱化,导致市场力量过度膨胀。各成员国需要重新给政府和市场定位,均衡二者的力量,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又不能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尤其在金融领域应避免金融监管缺位,加强金融防火墙和安全网建设。同时,也不能矫枉过正,监管过度会限制经济的活力。

需要[3]积分

阅读全文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