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量的合适物品提供给所需要的合适地方”这样一个生产物流供给理念。其运作是通过“看板”传递需求信息,通过“后工序取货”来实现工序间的联动。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实施不仅需要生产系统的设计、安装、控制以及信息等“硬技术”的保证,同时也需要对生产物流的计划与调度等“软技术”的支撑。本文针对的是后者。本文首先探讨了准时制生产方式及其物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准时制生产方式的生产物流计划与调度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阐述了准时制生产方式的一些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准时制生产方式下的物流计划与调度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准时制生产方式;生产物流;计划;调度
准时制生产方式及其物流的特点
准时制生产方式(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最初是由丰田公司为汽车组装而开发的生产与物流管理系统。其核心是“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量的合适物品提供给所需要的合适地方”的生产物流供给理念。这样一个理念如果得以实现,整个系统内的库存就可以大大降低,直至达到零库存的理想状态[1]。
众所周知,汽车产品是由数千种类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这样一个复杂产品的生产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数千种零部件当中有一种不能按计划供给的话,整个汽车的组装计划就无法实现。而且,生产过程中计划的被动变更事实上也是非常频繁的,诸如预测的偏差、订单的变更、设计的更改、管理的失误、废品的产生、设备的故障、作业者的缺勤等。这些因素当中有一个在前道工序发生,后道工序的计划就要被打乱。结果,有的工序出现废品,有的工序在制品库存过剩等问题就会连续发生、生产效率就会低下。为此,准时制生产方式提出“后工序取货方式”,即后道工序在必要的时间向前道工序索取必要量的所需零部件;而前道工序也是仅仅生产被后道工序取走部分的零部件。整个生产过程的运作并不是依靠事先制订的生产计划,也不是依靠由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供货”来实现的[2]。
准时制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物流具有下述的几个方面的特点:
运作方式为后工序取货、后补充方式;
特例是终端客户;
前提条件为平稳化生产。
后工序取货、后补充方式的理念最初来自于超市的经营模式,即顾客何时来、买走了什么、买了多少等信息通过POS (points of sales)系统直接反映给供给部门以便及时补充货源。这一理念对于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指对中间顾客(中间工序)的“过程控制”,而非对于最终顾客的需求。制造业不同于服务业,在有限生产能力(生产物流供给能力)的条件下,生产的变化无法即时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量以及需求时间方面迅速、频繁的变化。因此,准时制生产对于最终顾客就是指(i)尽可能降低产成品库存量;(ii)缩短生产周期;(iii)尽可能减少订单供货期偏差。对于制造业而言,大幅度的下流生产环节的生产变化必然给上流生产环节带来混乱。这也是将后补充方式的理念从服务领域移植到生产领域遇到的最大问题,即当后道工序同时需要取走大量同一零部件时必然对前道工序造成生产混乱。对此,准时制生产方式所采用的对策为“平稳化生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硬件方面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线的配置;其二是软件方面的生产物流的计划与调度。
本文探讨的正是后者。随后的第二节探讨准时制生产方式的生产物流计划模型,第三节探讨其调度模型,第四节概述准时制生产方式的一些最新进展。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