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优化经济流程、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等都具有全局性的积极影响,提高物流水平已经成为改善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战略关键。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极大推动了现代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反过来,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和物流管理水平提高也对信息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水平的创新和提高。2009年3月,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将物流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科技攻关等列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这充分体现了物流信息技术对拓展物流发展空间,提升物流效率,提高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物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若要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业的改造和提升,必须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概念和服务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解读。物流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是一个基于物流信息技术的、由满足客户物流管理和服务需求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该体系中,应用于物流的基本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和作业技术;应用于物流的信息应用技术是一种对物流实现直观、有序、有效管理的表现形式;而满足客户物流管理和服务要求则是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完成客户管理要求而创建的特定应用系统。该体系中的三个方面在形式上是互相独立的、在实践中则是既互相依赖又有机联合的。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发展,我国物流信息技术无论是在研发和应用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在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创能力低,应用受限。原始创新能力反映了基础技术对国家科技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撑能力。在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如分拣技术和一些智能决策技术等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低,制约了我国的物流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2.决策支持技术应用少,效率不高。目前物流管理决策支持技术在国内应用很少,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没有真正决策支持功能。企业决策更多依赖于传统经验,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依据不足。除决策技术外,仿真技术在国内物流业的应用也是弱项。
3.技术应用环节单一,缺乏供应链协同。物流技术的应用应考虑综合效益最大化,但在国内许多的信息化应用中仅考虑企业内部物流技术的一体化实现,忽略或回避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远未达到物流信息技术原有的能力和应有效果。
4.软件开发缺少体系研究,重复多且竞争乏力。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仅30%上下,国产软件更多的是应用于中小物流企业,且档次低、重复率高,打入国际市场为数极少。而国内大型物流企业60%以上的市场,却被国外物流软件全部或部分地占据。关键在于国内物流软件专业化程度低,缺少体系和流程研究,缺乏竞争能力。
5.物流标准制定论证欠缺,难以推广。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内容、标准的制定要求(包括人才、步骤、检查和评估等)和标准的应用推广程度等都无法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技术标准方面,编码标准多,其他技术标准少,而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标准更少。标准制定人员队伍组织不够合理,标准推广、执行进展缓慢,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6.信息系统研发和维护成本高,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我国采用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小物流企业数量有限,大多数只能依靠传统的手工管理办法,效率低下在所难免。其中,企业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欠缺、软件成本过高、系统运维条件要求高等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主要障碍。
7. 物流技术和信息的共享机制没有形成。资源缺乏共享(包括信息孤岛问题)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老问题,也是物流信息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包括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企业的技术资源共享和政府掌控的部分信息资源共享等等,其中管理问题多于技术问题。通过协调,形成机制后完全可以解决和改善。
8.物流园区信息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目前国内各地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物流园区信息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水平良莠不一;各园区信息交流不够,资源无法共享等方面。
综上所述,为全面提升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需要正确把握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物流业的途径,即:加大基础信息技术和主流信息系统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物流信息标准的广泛应用;提升中小企业现代化物流服务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物流园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