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临宁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 副教授
在第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演讲
(摘要)
大家好,今天我从物流企业的战略角度,谈谈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如何选择。
当下我们面临来自新技术与新业态的挑战,比如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P2P、互联网金融等等。
同样也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前三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在7.4%左右,社科院一些报告也在讨论明年GDP会不会降到6%甚至更低。
另外,我们还面临的是创新乏力的挑战。总理在每次讲话中会提到创新,每一个企业家也都在谈创新、也想创新,实际上,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就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运作问题作以下讨论。
一、方向问题:选择垂直还是平台
上市公司中很多企业在做供应链管理,称自己为平台型公司。他们涵盖了从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这四个大环节,很多制造企业是自己掌控所有流程,做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比如三星、苹果等。
有的企业既做垂直又做平台。有在采购商环节上做平台的,然后利用库存再做供应链金融,如怡亚通;有在生产商环节做生产企业平台的,如富士康;有在经销商环节做卖家平台的,如阿里巴巴;还有在消费者环节做所有买家平台的,如团购网站。
不同的企业向不同方向发展,作为一个物流企业,我就应该思考是围绕富士康这种生产型平台企业做平台业务,还是围绕苹果这种垂直化管理企业来做垂直业务。大家可能会想到平台化是一个趋势,但是做还是不做,取决于你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核心能力。
比如三星在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三家经销商,中邮普泰,爱士德和天音控股,他们都属于平台企业,必须要包销、买断三星的产品,对于这样的企业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他们必须承担非常大的资金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问题
首先是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控问题,今年6月份曝光的青岛港仓单质押问题,企业因为重复质押骗贷达60多亿,令行业所有人不寒而栗,所以说供应链金融运作及管理风险巨大,需要我们思考怎么合理设计及运作供应链金融业务。
以全球最大轮胎生产商固特异公司的供应链金融问题为例,这家公司在大连设有工厂,从东南亚进口橡胶等原材料,但是中间的采购周期和采购质量不能保证、船期时间也不能保证,因此整个供应链环节成本非常高,固特异公司就把除了生产以外的采购、运输等都交给中外运来做,让中外运给固特异公司提供全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在这个供应链金融服务案例中,中外运通过在大连的工厂建立VMI管理,在越南实现供货商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等来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进而盈利。
所以,我觉得企业如果能有管理实力去做这项业务,就应该去做,而如果物流企业仅仅是依靠跟银行之间的简单合作做供应链金融,很难承担其中巨大的风险。对于物流企业更应该强调以生产为核心而不是以商贸为核心来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三、入厂物流问题
中外运的案例只是把橡胶从东南亚采购后通过海运、陆运送到大连工厂,剩下一部分就是入厂物流 。在入厂物流方面,之前都是外资物流企业在做,比如DHL就在给手机产业做入厂物流。
当我们发挥好“一带一路”作用,当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才会拥有供应链上的决策权。现在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突破了外资的垄断经营,如奥迪入厂物流的发动机业务交给了一家民营企业来做。
四、电商物流问题
给几家以合同物流见长的物流企业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他们会问,我要不要做电商物流的B2C业务,做的话是外包给品牌电商的物流企业还是自建物流。
首先分析一下市场对于物流需求的变化,之前物流企业只要做好B2B的业务,将产品从制造商运到经销商的手中即可,但是现在随着电商、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制造企业可以直面客户,就需要B2C的物流服务。小米手机在三季度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直接面向用户的零售优势。只做工厂到经销商B2B的物流企业会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大趋势是都应该做B2C的物流业务。
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做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外资企业,他们虽然擅长做合同物流,但是在中国会面临非常大的政策瓶颈,虽然国家全面放开了快递市场,但是邮政总局没有相应的政策,这些企业只有等,在等的过程中机会就流失了,我给这类企业的建议是不要直接做,应该通过合作、外包的方式,进入B2C市场。
对于中资的物流企业,我给他们的建议是赶快做。因为他们拿到牌照没有问题,加之收购其他企业后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源,他们应该快速的建立自己的B2C物流体系。
总结一下今天讲的四个观点:
第一,关于垂直和平台的选择,如果有足够的资金、信息技术就做平台,如果没有就做好某一段物流服务;
第二,供应链金融选择,作为一个物流企业去做金融业务,风险非常大,我看到的几家大企业做供应链金融都失败了,如果做的是以生产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通过降低库存,灵活运用国际信用证180天的时间限制,能获得利润,就可以做;
第三,入厂物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业务,很多制造企业都在开展入厂物流的外包,机会非常大;
第四,电商物流,取决于能不能突破政策的障碍,以及原有的客户是不是在向B2C延展。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