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瑜,高举红,王瑞
摘 要:根据产品设计是否易于拆卸,将产品可拆卸性分为高、低两种策略。根据再制造过程参与主体的差异,将再制造分为Model M、Model R两种再制造模式。本文运用Stackelberg博弈,研究了两种再制造模式下,OEM利润分别在两种可拆卸性策略中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OEM再制造决策取决于两种产品可拆卸性策略的初始固定投资成本差额以及市场规模。当两种产品可拆卸性策略下的OEM初始固定投资成本差额较小,采取可拆卸性高的产品再制造策略可以提升OEM的利润,反之,可拆卸性低的产品再制造策略更优;当市场规模较小时,OEM在Model R中获利最高,反之,OEM在Model M中获利更高。通过算例分析在初始固定投资成本差额和市场规模作用下OEM的利润波动规律,为核心企业再制造策略的选取提供依据。
关键词:产品可拆卸性;再制造模式;闭环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
0 引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子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寿命日益缩短、更新换代速度与日俱增,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为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回收再制造问题,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同时,企业发现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环保形象,同时还可以节约制造成本,例如施乐(Xerox)公司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使制造成本降低了40%~65%[1]。再制造蕴藏的巨大利润不但促进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制造商)积极进行回收再制造,同时也吸引了IO(Independent Operation,第三方独立再制造商)的介入。由此引发的再制造模式(包括OEM再制造,IO再制造)决策成为产品回收再利用过程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再制造模式决策问题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Majumder and Groenevelt[2](2001)建立了OEM和IO共同再制造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考虑消费者购买意愿差异,利用动态博弈理论,研究了四种不同的“货架分配机制”下OEM和IO的再制造决策。Webster and Mitra[3-4](2007,2008)采用IO再制造的两阶段模型,研究了政府政策对再制造活动的影响。Atasu[5](2008)等研究表明,再制造成本节约、绿色消费者规模、市场增长率、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价值认知等存在一个门槛值,只有在高于该值时再制造才是有利的,并指出竞争环境下OEM选择进入再制造是一个有效的保护市场份额的市场战略。鹿红娟[6](2011)等构建了三种再制造模型:不进行再制造模型、OEM再制造模型、IO再制造模型,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比较了三种模型的定价决策、回收努力系数以及企业利润。Bulmus[7](2014)等考虑消费者购买意愿无差异时,OEM和IO共同再制造模式的回收定价决策以及新产品和再制品产量问题。
上述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再制造模式决策问题,针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政府政策干预、OEM和IO竞争等问题展开分析,然而均未考虑产品可拆卸性对于再制造模式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