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流发展专题分论
发起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十四次物流学术年会城市物流发展专题分论坛于2015年11月15日在后勤工程学院顺利举行。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起,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施先亮担任主持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冯耕中等3位高校教授作了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演讲1:智能城市与大数据管理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冯耕中
冯耕中院长对物联网的概念做了介绍,根据智慧城市概念的发展。冯耕中院长认为“智慧城市”应向“智能城市”的转变。从在建的智慧城市看:智慧城市重视技术方案;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强调单个项目,忽视“城市”作为主体;市长决策、市民期望与公司建设目标存在差异等。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处于后工业化时期,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化建设期,遇到困惑与问题不同,需要避免出现各种“陷阱”,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从研究领域看,不少院士、政协委员、专家认为应在概念上应该区别于“Smart City”(智慧城市),应为“Intelligent City”(智能城市),简称为“iCity”,更符合我国国情。
冯耕中院长认为,我国智能城市与大数据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和挑战:
(1)物联网方面
①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中,以传感感知应用居多,智能决策应用较少,同时传感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关键技术上存在缺陷,可靠性和应用水平较低,应用层次受到限制。
②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中,受到产品附加值与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品流通中,物联网应用的规模与技术差异较大,应用地区与行业受到限制;
③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的支持,因此在某些特种物流领域的应用风险高,应用的场合受到限制。
(2)智能城市建设方面
①缺乏正确认识,“跟风建设”现象严重
②缺乏统一部署与协调,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③缺乏风险认识,重复建设和浪费严重
④缺乏核心技术与标准,信息安全成隐患
⑤缺乏应对大数据挑战的技术和管理机制
⑥缺乏服务意识,百姓诉求未进入议程
(3)大数据方面
①大数据管理挑战
大数据如何有效组织和管理;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如何保障数据质量等。
②大数据技术架构挑战
大数据对存储、网络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源异构大规模数据的采集、整合面临挑战。
③大数据应用挑战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掘数据价值,现有数据应用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大数据持续优化的需求。
演讲2:北京市冷链物流发展调查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兰洪杰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兰洪杰教授介绍了北京市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重点分析了北京冷链物流的供需状况。
(1)冷链需求状况
北京地区基本上全年70%以上的蔬菜都来源于周边的供应圈,所需长距离冷链运输较少。而且自给自足率较低、季节差异明显。北京市肉类产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14年产量为39.3万吨,相对于2001年下降了29.7%。但是北京市各肉类产量的消费量在不断攀升。在北京,猪肉现代流通渠道比例占到45%,基本与传统渠道平分秋色。预测未来几年超市将成为一线城市消费者购买肉类产品的主要渠道。
2001-2012年北京市禽蛋类产品产量基本维持在15.3万吨左右,2012-2014年产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年涨幅达到15.1%和18.7%。禽蛋类市场交易量呈现波动状态,但是整体来说,需求量远远大于本市供给量。北京市水产品产量及交易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水产品在运输中需要全程冷链,但目前我国水产品只有冷冻水产品和鱼糜制品进行冷链配送,而其他对冷链要求并不高的水产品大多数使用加冰运输,甚至常温运输。未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水产品冷链市场规模将会持续扩大,其中冷冻水产品将仍占据主要市场。
(2)冷链供给状况
①冷链企业性质和分布状况
2015年北京市冷链企业区域分布较不均衡。根据2015调研的105家冷链企业,多分布于怀柔区、顺义区、平谷区、房山区和昌平区。其中,提供生产业务的有44家,占被调查企业的38.9%;提供批发业务的28家,占比为24.8%;提供零售业务的18家,占比为15.9%;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13家,占比为11.5%。另外提供仓储、种植、餐饮以及电商服务的各5家、2家、2家、1家。北京市冷链物流企业中,74%企业可提供冷链存储业务,70%可提供城市冷链配送业务,43%可提供冷链干线运输业务。
②冷链设施设备状况
北京市冷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北京市2014年总库容134.97万吨,337.425万方,位列全国省市中的第5名。北京市11个区105家冷链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约90%的企业自有冷库,17家租用冷库的企业中,有12家同时使用自有冷库和租用冷库。
根据2015年调研数据,对北京市56家企业的391辆冷藏车情况进行了调研。北京市企业所使用的冷藏车大部分为中小型冷藏车,只有少数几家物流公司和配送中心自有大型冷藏车,其他企业都是租用大型冷藏车。根据2015年调研数据,中小型冷藏车60%具有通行证,高于大型冷藏车通行证持有率(29%)。
演讲3:北京市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评估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华国伟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社会公众对医疗器械产品需求也随之增加,2014全年我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2556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经营企业呈现“多、小、散”局面庞大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体量,在极大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经营企业自营物流成本较高,部分经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物流投入极少,导致企业物流人员流动性较大,存储条件难以达到法规要求,甚至出现擅自降低储运条件等违法经营行为。而医疗器械评估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保障有效监管。顺应行业发展,保护企业利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提高追溯能力,保障患者权益。
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市场处牵头、认证中心及北京交通大学参加的评估团队,依据北京市第三方物流《实施细则》、GSP及现代化物流管理理论,深入企业调研,最终确定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45个。根据指标,华国伟对对试点企业综合物流能力进行了分析。
为促进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发展,华国伟教授建议:
(1)应逐步放开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产品试点范围,满足市场需求;
(2)针对不同产品物流管理需求,加快制定第三方物流的具体管理要求;
(3)加快医疗器械产品的统一编码工作,探讨医疗器械追溯管理模式;
(4)积极探索医药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
(5)科学制定北京市药械物流发展规划。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