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旭晖 杜航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效益;决策变量边界值
Research on Cold Chain Logistics Decision-Making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doption: Cost Proceeds Perspective
(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Keywords: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cold chain logistics cost and benefit; decision variable boundary value
<p CxSpLast">1 引言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 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但其中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95%的果蔬都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的。这导致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较为严重,肉类物流损耗率高达12%,水产品达15%,果蔬达20-30%,仅果蔬一项,每年损耗金额就达1000亿元以上。物流高损耗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推高了农产品价格。而在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涵盖供应链全程的95%以上,农产品损耗率可控制在5%以下。
虽然近年来,我国冷库和冷车数量增长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30%,制冷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尚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冷链体系,冷链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即使冷链上的某个节点实现了信息化,也难以保证可以应用到整条冷链上,冷链中断现象频频发生,这成为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采纳物联网技术,恰恰可以突破这一瓶颈[1][2]。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生鲜农产品位置跟踪、来源追溯,以及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电子化作业[3][4],特别是可以对整个流通过程进行温湿度监控,加强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提高冷链效率,防止冷链中断。但是采纳物联网技术必然会增加运营成本,各级流通主体需要根据预算成本来决定能否使用技术以及在多大范围内使用[5]。在短期内冷链物流体系规模经济效益未发挥出来之前,企业的投入产出绩效难以达到理想状态,所以一些冷链企业对应用物联网技术往往缺乏一定积极性[6]。一些企业即便采用了物联网技术,也会设法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最后体现为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考虑物联网采纳前后两阶段,供应链上下游的成本与收益情况,上下游批发、零售价格及订货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供应链企业绩效的变化,从而为企业物联网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问题[7][8]。如苏国贤等[9]与张小栓等[10]对我国蔬菜及水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胡天石[11]强调当前冷链物流发展要完善标准、加强监管,加强传统冷库升级和技术改造;缪小红等[12]利用改进遗传算法探讨了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林略等[13]在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新鲜度对需求的影响下,研究了收益共享契约对一个由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构成的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的协调作用;杨春等[14]探讨了保鲜努力水平对零售商及物流商收益的影响,并建立了一个成本分担与收入共享合同,这一合同可形成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提高物流服务商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努力水平,最终实现冷链物流系统利润的最大化。Verbic [15]运用线性规划方法,从经济价值角度给出了衡量冷链中生鲜农产品质量的因素;Aiello等[16]、Bogataj等[17]、Shabani [18]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温度控制、冷链绩效优化、冷链运输车辆调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如吴亮与阮方鸣[19]将物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引入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建立了PLM成本消耗模型,并通过数学推理证明引入物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后,更能节约成本;佟斌等[20]在需求预测精度与提前期存在线性关系的假设下,研究采用RFID技术压缩提前期对供应链及其成员收益的影响;Kang等[2]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探讨了如何运用射频技术实现冷链农产品的实时监控和追溯,也进一步证实了RFID技术采纳会提高冷链物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