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志杰, 计春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63319)
摘要:针对2016年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价补分离”后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得出粮食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凸显,调查分析得出,主要表现为粮食供应链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加剧和合作社等流转土地的种植企业集成供应链风险加剧;对此,分析得出,黑龙江缺乏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缺乏粮食工程与时俱进的产品创新人才、缺乏理工融合和文理交叉的粮食物流学科体系、缺少全面型的粮食物流学科带头人,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且在供应链各环节上发展不均衡等;对此,给出加强黑龙江粮食供应链能力的人才培养措施,以及专项财政投入、建设黑龙江省粮食全产业链高校研究平台等政策建议。
一、粮食主产区粮食供应链管理问题凸显
黑龙江省是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国家粮食安全基地,由于历年来的临储政策的激励,2015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以产量和效益拉动种植旱地一般是玉米,水田是水稻,如果市场卖不出去,还有国家保底收购。仅以玉米为例,至2016年8月,黑龙江省2012-2015年产出的玉米占满现有的国家储备库,之前国家组织的粮食拍卖多数流拍[[i]],加工企业更愿意用国外玉米,2015年末对黑龙江农垦在俄罗斯的新友谊农场调研,发现俄罗斯的玉米价格是黑龙江的一半,“北粮南运”的供应链上种植者、加工者和销售者难以协调,达到提高供应链竞争力的目的,无法和国家粮食经营企业竞争。2016年国家取消临储政策,开始针对粮农进行目标价格补贴,粮食销售由市场自发调节[[ii]],2016年国家测算黑龙江省的每亩粮农的玉米补贴理论标准大约在136元/亩(换算单产补贴是328元/吨),2016年8月黑龙江根据测算种植实际面积,核算具体补贴标准,对粮农进行补贴。今后所有粮食收购主体都依据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彻底完成了补贴和市场分离,也称为“价补分离”。虽然涉农企业等各种主体都认为改革的方向长期看好,但是,调查表明,改革初期带来的现实问题凸显,主要是粮食供应链设计不利问题。政府取消临储政策,不再进入市场保底,在2015年低已经传达每一个粮食产业的相关者,2015年到2016年春季,全省种植结构调整成为主要问题,多数调整成杂粮,但如今杂粮产量提高却也无法以一个好的价格出售。但是,大庆一些有机农产品种植者是通过自己或者有核心企业操作,是先有最终消费群体,根据消费群体设计供应链,确定种植什么粮食,什么品种,通过什么物流环节,卖给谁。这种供应链管理能力对多数种植者、加工者和销售者都是稀缺的。多数种植者至今仍然很茫然,不知道能卖给谁,怎么卖,随大流种地,或者2015年种什么挣钱就种什么。所以说具备一体化供应链思想的粮食供应链管理者(管理能力)稀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供应链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