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戴定一
在‘2017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的演讲(摘要)
(2017年4月21日 浙江舟山)
一、大家怎么看产学研?
本次产学研结合工作会,共有101个单位提交了总结材料,其中院校64个,企业30个,还有7家是联合单位或协会等。我对其中的98家单位的总结报告进行了分析。
在这些总结报告中,有58个报告写了单位的基本情况;有98个报告谈到了单位所取得的成绩,如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等;有37个报告涉及了产学研存在的问题;有19个报告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和思考;还有68份报告讲到下一步的安排,未来的展望,以及采取一些思路等等。
这个分布,我觉得是有代表性的。第一,报告中基本情况可长可短,甚至可以没有。第二,成绩要展现出来,所有报告中成绩都是重点展现内容。第三,小部分单位总结报告涉及到产学研存在的问题,但是多数没有涉及到。更少一部分单位会将问题展开,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思考。第四,很多报告对下一步工作安排都有说明,但大部分报告中单位工作、对策展望与问题无关,只有小部分有联系。这就是提供报告的基本情况。
那么,我就要汇总了。怎么汇总呢?大家有什么方法吗?怎么汇总?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写总结。所有的总结都是千篇一律吗?不一定,我大概分成三类。
第一类以成绩盘点为主,用于上报获得表彰。第二类是提炼问题,是自己用的,主要是要看下一步怎么干,找问题,制订对策。第三类交流探讨,如一起开会要交流,主要是要谈认知是怎么深化,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分析问题的,怎么解决问题的,而这些是最有用的。只有你的能力、逻辑、视角和方法是对别人有用的,我们交流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写总结一定要分清楚做什么,可以成绩为主,可以问题为主,也可以以认知的深化或者方法论为主。但产学研结合工作会,比较适合总结一年产学研工作中,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被发现的,怎么被总结出来的,后来我们怎么通过各方的努力甚至博弈把它解决掉,解决掉以后它的适用范围如何,局限性如何,这些应是产学研会交流的主要内容。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要有高质量的交流内容,核心应以问题为导向,找到产学研工作当中的存在问题究竟是什么,并能够把它梳理成为一个简单的框架,能够为大家所共识。如果大家都可以这样做,产学研工作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否则,交流难以达到共识,产学研可能长期停滞不前。所以这类的交流会,我认为应该是问题导向,我们需要有一个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来取得共识、来进行交流、来进行合作,这是这个产学研结合工作会需要解决的。
二、如何汇总?有方法吗?
我把报告中写到的问题选择了一部分列了出来,如下。
这些问题可能覆盖面已经比较全了,但怎么汇总?什么是我们产学研的核心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汇总的方法。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只有37份报告讲到了问题,而且有的是一笔带过,没有对问题进行具体描述和展开分析。还有就是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只有19份报告不同程度的谈到了对问题的提炼和分析。更为普遍问题就是问题描述缺乏逻辑,问题与上下文的关联性不强。我前面论述了很多,是要说明问题是我们研究事物的核心。如果我们抓不住问题、取得共识,就无法打开产学研结合的新局面。如今,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快速迭代的过程。发展不是慢蹭蹭,按部就班的发展,而是快速发展。所谓快速发展就是不断的试错,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演进。起点、权利不重要,问题识别能力、纠正错误能力、演化改进能力最重要,这些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为什么强调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但是我们现在把问题是看作成一个习惯,一年的总结报告,觉得应该写几个问题,于是随便写几句。所以报告没有逻辑,非常自由、任性,缺乏上下文间的关联。从报告前面的叙述中,很难发现存在问题;从后面的对策来看,对策可能也不是根据这些问题所深思熟虑部署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总结报告现在面临的困境。当然不管怎么样,我认为这可能还是代表了我们现在对于产学研认知的一个水平,具有代表性。大家可能没有认真思考产学研究竟怎么回事,问题究竟在哪,下一步应该怎么走,问题识别能力相对缺乏。那么我们要把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汇总,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要讲一个汇总的方法。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形成一个简化的框架结构,能够既覆盖所有的主要内容,又能以逻辑关系实现覆盖。那么,这些问题怎么用一个简化的框架能够把它都包含下来呢?而且这种包含是一种逻辑延伸的包含,不是字面上的包含。也就是我在逻辑上把你说的事情囊括进来,而不是把你说过的话重复一遍。实际上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简化,一个要建逻辑框架,这就是汇总方法论一个要求。第一步是分类。分类是一个认知方法的基础。每个人分类的方式不一样,可以根据你的用途、水平、习惯和各种各样的特殊性划分。分类的过程就是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在简化,用一个概念覆盖一大堆内容。所以分类就能简化,能把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都用简化的概念去覆盖。然后对这个概念要做二次分类,三次分类,进而确定更少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的关系。这时就会发现,概念可以分层的,可以有逻辑关系的,关系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做到了简化,所以简化覆盖、逻辑链接是这么做出来的,非常简单。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产学研中的“研”字!如果大家都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了,大家的识别能力,诊断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升一个档次。
另外在我们实践中,经常用的框架是一个分类,是按独立性分的,这两个东西之间有没有关联。没有关联是独立的一类,有关联的尽量把它放在一类。相关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做分层的依据,事物之间不在同一层次,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独立的就是分类,相关可能就是分层。所以这样一个框架是帮助我们解决,迅速解决怎么分类,出概念,搭框架。这块实际上是产学研“研”中的基本功,用理论的办法,概念的办法,框架的办法,逻辑的办法,去识别问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举例说明。
例如,产学研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标志性成果,我们就把成果进行分类和分层。产学研应该有3个成果,理论成果、业务成果、人才成果。然后,沿着成果可以展出一些相关的成果问题。比如业务成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与之相关的原因,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如企业问题、院校问题;也有可能不是单方面的,是学校、企业多方在协作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制度问题,这就不是2、3家就能解决的。这样一分类,可能就把问题的原因分析出来了。沿着这个思路就去研究自己怎么办,关系怎么办,制度怎么办,去识别这三类问题。那么每一个问题再往下深入一步,就又作为一个问题导向的开端,再往下分。例如,研究协作不好,存在问题,什么问题呢?项目定位、目标差距太大还是沟通不畅,这就又可以展开。把碰到的问题放在这个框架里面,这个问题就一点点的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问题导向,学会了分类,分层,这个框架很容易搭建起来。
三、如何看产学研的问题?
我要向大家交代一下我怎么看产学研存在的问题。我的看法仍然是问题导向,要想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就要找到问题所在。什么是主要矛盾呢?我第一个看法,理论研究成果可能是主要矛盾。换句话说,我把产学研中“研”放在第一位,作为主要矛盾。当然这是一个可能,我不太确定。因为这个信息量还少,大家反馈意见还少。但是我觉得有道理的。因为理论的成果会影响到业绩成果和人才成果。也就是说,理论研究不行,产学研就失去了对于实践和人才成果的指导。而实践成果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掌握了理论研究的这些方法。企业如果掌握,自己能够解决,如果不掌握需要院校解决,如果院校也不掌握,那就会失败。所以看来,如果我们把这个“研”字——追求理论上的总结和提高,放在了产学研关系中的一个主要矛盾上,我们可能会理顺一些碰到的问题。我们现在缺少标志性的成果,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而理论成果的基础是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所以,我认为产学研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学校、企业、研究院以及所有参与单位认知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产学研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验证研究成果是否成功,总结的理论是否正确。而提高认知水平,需要方法论。在整个方法论框架中,提炼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是要花很长时间去比较,去提炼,去反复。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到这个环节,就是怎么去提炼的问题,我们今天只是说提炼问题很重要,我们今天可能无法去讲到怎么去提炼。
我们理论的水平,乃至中国整个研究物流的理论水平进展比较缓慢。没有标志性成果这个现象背后,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进展缓慢。进展缓慢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学科体系建设缓慢,对于物流发展(包括产学研)缺乏指导作用。问题无法总结,框架难以建立,难以形成共识以促进合作与传承,这是我们这个学科建设缓慢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学科建设谈何容易,因为学科是要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进行提炼,而我们缺少方法论,缺少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提炼。这与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有扎扎实实的基础概念和一些规律,然后派生形成各种学派。而目前我们在物流问题上非常缺少共识,是因为没有学科建设,没有共同逻辑框架,没有共同基本的一个共识。所以我们很难协作,很难传承。现在,整个人类的知识演化已经到了碎片化,要重新用我们自己能力构架适合自己的体系,而不是等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去构架一个体系。所以基础概念和基本关系的提炼,这个素质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否则,会被大量的信息淹没,没有办法把握。
而方法论(认知、分析、思想)是产学研中长期缺失的基本素质,更应该是成果的核心。在学校里,老师可能讲过,但没有当作重点,这是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差别。企业也关注直接成果,不关注或者不太关注怎么去认识,怎么去发现,怎么去发现规律。就是你的能力、认知水平、分析框架,是不是积累的越来越多。当我们的研究成果,就是理论这方面的就被更加多原因禁锢住了。我们学术就形成一种不太好的风气,不去探索这些新的边疆和边界,而愿意去墨守成规,拿现成的东西来用。所以我觉得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提炼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是大家需要共同面对的。这是否能成为解决产学研问题一个思想方法和一个切入点。
进入信息社会,更需要把方法论放在教育和学习的首要目标。因为我们将掌握信息作为学习已经不可能了,所有信息记录都会有机器人解决。我们只需要知道怎么找到这些信息,怎么用它们,怎么产生我们的算法模型等等这些问题,因而方法论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是这样一个推导,有逻辑,能够自成体系的话,那么我想这几点建议也许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对于企业来讲,产学研要突出研究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不能够把经济效益当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应把经济效益作为检验培育研究能力和方法的一个尺度,检验研究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是否正确。
对于院校来讲,要加大对方法论本身的研究,促进学科体系的建设,这个我们太缺乏了。进展非常缓慢,这份责任应该是院校。
对于个人来讲,我们可能每个人要面临去培养自己的方法论,这其实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每个人有自己思想方法,每个人都会分类,每个人都会总结,只不过需要用一套稍微规范的方法,让它每年去迭代、更新、发展,所以方法论非常简单,就是发现问题,把这个问题展开成为一个结构。简单来讲,方法论就是问题导向加上结构化。这件事其实谁都在做,差别在于是否是为长年累月的自觉行为。而对于一些有基础和爱好的人,可能要补读一些经典,学习大师多维度构建逻辑链条。
对于学会来讲,希望工作重点有所调整,把方法论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制定(交流)总结报告框架和成果评奖的方法论框架。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发言。
(1)交流要以问题为起点,以识别、诊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2)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是:问题的识别+结构化框架。
(3)产学研的问题在于理论研究水平的制约,进而说明各主体的方法论缺失是问题的基础原因。
(4)方法论的要素都是简单的,却是很有效的,认识基础和简单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思考习惯,还需要读一些经典。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