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动态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展播】戴定一:从总结报告看产学研结合
来源: 时间:2017/4/27 14:25:43 作者:
  


 

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戴定一

在‘2017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的演讲(摘要)

(2017年4月21日  浙江舟山)

一、大家怎么看产学研?

本次产学研结合工作会,共有101个单位提交了总结材料,其中院校64个,企业30个,还有7家是联合单位或协会等。我对其中的98家单位的总结报告进行了分析。

在这些总结报告中,有58个报告写了单位的基本情况;有98个报告谈到了单位所取得的成绩,如科研项目、获奖情况等;有37个报告涉及了产学研存在的问题;有19个报告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和思考;还有68份报告讲到下一步的安排,未来的展望,以及采取一些思路等等。


这个分布,我觉得是有代表性的。第一,报告中基本情况可长可短,甚至可以没有。第二,成绩要展现出来,所有报告中成绩都是重点展现内容。第三,小部分单位总结报告涉及到产学研存在的问题,但是多数没有涉及到。更少一部分单位会将问题展开,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思考。第四,很多报告对下一步工作安排都有说明,但大部分报告中单位工作、对策展望与问题无关,只有小部分有联系。这就是提供报告的基本情况。

那么,我就要汇总了。怎么汇总呢?大家有什么方法吗?怎么汇总?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写总结。所有的总结都是千篇一律吗?不一定,我大概分成三类。


第一类以成绩盘点为主,用于上报获得表彰。第二类是提炼问题,是自己用的,主要是要看下一步怎么干,找问题,制订对策。第三类交流探讨,如一起开会要交流,主要是要谈认知是怎么深化,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分析问题的,怎么解决问题的,而这些是最有用的。只有你的能力、逻辑、视角和方法是对别人有用的,我们交流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写总结一定要分清楚做什么,可以成绩为主,可以问题为主,也可以以认知的深化或者方法论为主。但产学研结合工作会,比较适合总结一年产学研工作中,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被发现的,怎么被总结出来的,后来我们怎么通过各方的努力甚至博弈把它解决掉,解决掉以后它的适用范围如何,局限性如何,这些应是产学研会交流的主要内容。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要有高质量的交流内容,核心应以问题为导向,找到产学研工作当中的存在问题究竟是什么,并能够把它梳理成为一个简单的框架,能够为大家所共识。如果大家都可以这样做,产学研工作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否则,交流难以达到共识,产学研可能长期停滞不前。所以这类的交流会,我认为应该是问题导向,我们需要有一个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来取得共识、来进行交流、来进行合作,这是这个产学研结合工作会需要解决的。

二、如何汇总?有方法吗?

我把报告中写到的问题选择了一部分列了出来,如下。


这些问题可能覆盖面已经比较全了,但怎么汇总?什么是我们产学研的核心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汇总的方法。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只有37份报告讲到了问题,而且有的是一笔带过,没有对问题进行具体描述和展开分析。还有就是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只有19份报告不同程度的谈到了对问题的提炼和分析。更为普遍问题就是问题描述缺乏逻辑,问题与上下文的关联性不强。我前面论述了很多,是要说明问题是我们研究事物的核心。如果我们抓不住问题、取得共识,就无法打开产学研结合的新局面。如今,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快速迭代的过程。发展不是慢蹭蹭,按部就班的发展,而是快速发展。所谓快速发展就是不断的试错,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演进。起点、权利不重要,问题识别能力、纠正错误能力、演化改进能力最重要,这些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为什么强调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是一种能力。但是我们现在把问题是看作成一个习惯,一年的总结报告,觉得应该写几个问题,于是随便写几句。所以报告没有逻辑,非常自由、任性,缺乏上下文间的关联。从报告前面的叙述中,很难发现存在问题;从后面的对策来看,对策可能也不是根据这些问题所深思熟虑部署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总结报告现在面临的困境。当然不管怎么样,我认为这可能还是代表了我们现在对于产学研认知的一个水平,具有代表性。大家可能没有认真思考产学研究竟怎么回事,问题究竟在哪,下一步应该怎么走,问题识别能力相对缺乏。那么我们要把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汇总,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要讲一个汇总的方法。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形成一个简化的框架结构,能够既覆盖所有的主要内容,又能以逻辑关系实现覆盖。那么,这些问题怎么用一个简化的框架能够把它都包含下来呢?而且这种包含是一种逻辑延伸的包含,不是字面上的包含。也就是我在逻辑上把你说的事情囊括进来,而不是把你说过的话重复一遍。实际上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简化,一个要建逻辑框架,这就是汇总方法论一个要求。第一步是分类。分类是一个认知方法的基础。每个人分类的方式不一样,可以根据你的用途、水平、习惯和各种各样的特殊性划分。分类的过程就是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在简化,用一个概念覆盖一大堆内容。所以分类就能简化,能把各种各样的碎片信息都用简化的概念去覆盖。然后对这个概念要做二次分类,三次分类,进而确定更少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的关系。这时就会发现,概念可以分层的,可以有逻辑关系的,关系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做到了简化,所以简化覆盖、逻辑链接是这么做出来的,非常简单。这个东西,就是我们产学研中的“研”字!如果大家都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了,大家的识别能力,诊断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升一个档次。

另外在我们实践中,经常用的框架是一个分类,是按独立性分的,这两个东西之间有没有关联。没有关联是独立的一类,有关联的尽量把它放在一类。相关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做分层的依据,事物之间不在同一层次,就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独立的就是分类,相关可能就是分层。所以这样一个框架是帮助我们解决,迅速解决怎么分类,出概念,搭框架。这块实际上是产学研“研”中的基本功,用理论的办法,概念的办法,框架的办法,逻辑的办法,去识别问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举例说明。


例如,产学研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标志性成果,我们就把成果进行分类和分层。产学研应该有3个成果,理论成果、业务成果、人才成果。然后,沿着成果可以展出一些相关的成果问题。比如业务成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与之相关的原因,可能是单方面的原因,如企业问题、院校问题;也有可能不是单方面的,是学校、企业多方在协作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制度问题,这就不是2、3家就能解决的。这样一分类,可能就把问题的原因分析出来了。沿着这个思路就去研究自己怎么办,关系怎么办,制度怎么办,去识别这三类问题。那么每一个问题再往下深入一步,就又作为一个问题导向的开端,再往下分。例如,研究协作不好,存在问题,什么问题呢?项目定位、目标差距太大还是沟通不畅,这就又可以展开。把碰到的问题放在这个框架里面,这个问题就一点点的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问题导向,学会了分类,分层,这个框架很容易搭建起来。

三、如何看产学研的问题?


我要向大家交代一下我怎么看产学研存在的问题。我的看法仍然是问题导向,要想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就要找到问题所在。什么是主要矛盾呢?我第一个看法,理论研究成果可能是主要矛盾。换句话说,我把产学研中“研”放在第一位,作为主要矛盾。当然这是一个可能,我不太确定。因为这个信息量还少,大家反馈意见还少。但是我觉得有道理的。因为理论的成果会影响到业绩成果和人才成果。也就是说,理论研究不行,产学研就失去了对于实践和人才成果的指导。而实践成果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掌握了理论研究的这些方法。企业如果掌握,自己能够解决,如果不掌握需要院校解决,如果院校也不掌握,那就会失败。所以看来,如果我们把这个“研”字——追求理论上的总结和提高,放在了产学研关系中的一个主要矛盾上,我们可能会理顺一些碰到的问题。我们现在缺少标志性的成果,可能会有很大的改观。而理论成果的基础是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所以,我认为产学研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学校、企业、研究院以及所有参与单位认知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产学研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验证研究成果是否成功,总结的理论是否正确。而提高认知水平,需要方法论。在整个方法论框架中,提炼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是要花很长时间去比较,去提炼,去反复。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到这个环节,就是怎么去提炼的问题,我们今天只是说提炼问题很重要,我们今天可能无法去讲到怎么去提炼。


我们理论的水平,乃至中国整个研究物流的理论水平进展比较缓慢。没有标志性成果这个现象背后,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进展缓慢。进展缓慢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学科体系建设缓慢,对于物流发展(包括产学研)缺乏指导作用。问题无法总结,框架难以建立,难以形成共识以促进合作与传承,这是我们这个学科建设缓慢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学科建设谈何容易,因为学科是要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进行提炼,而我们缺少方法论,缺少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提炼。这与经济学不一样,经济学有扎扎实实的基础概念和一些规律,然后派生形成各种学派。而目前我们在物流问题上非常缺少共识,是因为没有学科建设,没有共同逻辑框架,没有共同基本的一个共识。所以我们很难协作,很难传承。现在,整个人类的知识演化已经到了碎片化,要重新用我们自己能力构架适合自己的体系,而不是等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去构架一个体系。所以基础概念和基本关系的提炼,这个素质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否则,会被大量的信息淹没,没有办法把握。

而方法论(认知、分析、思想)是产学研中长期缺失的基本素质,更应该是成果的核心。在学校里,老师可能讲过,但没有当作重点,这是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差别。企业也关注直接成果,不关注或者不太关注怎么去认识,怎么去发现,怎么去发现规律。就是你的能力、认知水平、分析框架,是不是积累的越来越多。当我们的研究成果,就是理论这方面的就被更加多原因禁锢住了。我们学术就形成一种不太好的风气,不去探索这些新的边疆和边界,而愿意去墨守成规,拿现成的东西来用。所以我觉得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提炼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是大家需要共同面对的。这是否能成为解决产学研问题一个思想方法和一个切入点。

进入信息社会,更需要把方法论放在教育和学习的首要目标。因为我们将掌握信息作为学习已经不可能了,所有信息记录都会有机器人解决。我们只需要知道怎么找到这些信息,怎么用它们,怎么产生我们的算法模型等等这些问题,因而方法论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是这样一个推导,有逻辑,能够自成体系的话,那么我想这几点建议也许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对于企业来讲,产学研要突出研究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不能够把经济效益当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应把经济效益作为检验培育研究能力和方法的一个尺度,检验研究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是否正确。

对于院校来讲,要加大对方法论本身的研究,促进学科体系的建设,这个我们太缺乏了。进展非常缓慢,这份责任应该是院校。

对于个人来讲,我们可能每个人要面临去培养自己的方法论,这其实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每个人有自己思想方法,每个人都会分类,每个人都会总结,只不过需要用一套稍微规范的方法,让它每年去迭代、更新、发展,所以方法论非常简单,就是发现问题,把这个问题展开成为一个结构。简单来讲,方法论就是问题导向加上结构化。这件事其实谁都在做,差别在于是否是为长年累月的自觉行为。而对于一些有基础和爱好的人,可能要补读一些经典,学习大师多维度构建逻辑链条。

对于学会来讲,希望工作重点有所调整,把方法论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制定(交流)总结报告框架和成果评奖的方法论框架。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发言。

(1)交流要以问题为起点,以识别、诊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2)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是:问题的识别+结构化框架。

(3)产学研的问题在于理论研究水平的制约,进而说明各主体的方法论缺失是问题的基础原因。

(4)方法论的要素都是简单的,却是很有效的,认识基础和简单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思考习惯,还需要读一些经典。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