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 关于年会
  • 历届年会回顾
  • 最新年会动态
  •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 历届获奖名单
  • 特约评委申报
  • 关于分论坛
  • 分论坛申请
  • 历届分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年会 > 最新年会动态
【物流学术年会展播】汪鸣:枢纽经济发展探讨
来源: 时间:2017/12/3 14:13:08 作者: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
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汪鸣

在2017(第十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演讲

(2017年11月25日  安徽合肥)


一、枢纽经济发展的背景

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把近些年关于新常态的发展、关于产业迈向中高端、关于转型升级发展等等这一系列关于新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系统性的总结。这种总结上升到什么位置,上升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战略地位,并且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作为我们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三个核心要素。在这三个核心要素中,有两个重大发展战略要素,就是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呢?就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协同的产业体系,我觉得这个概念我们要牢记于心的,因为改革开放前30多年,我们资源要素分离,释放潜能的发展过程,而未来发展应是要素聚集、要素协同的发展过程。而这种协同就要求创造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和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所以它是两者的结合,这种结合我们做进一步的解构。

质量的变革主要是通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变革,以及要素本身质量的提升,形成要素的提升和我们依托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所产生的服务的双提升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对供应链的物流服务,各个产业环节、各个经济环节、各个区域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十九大报告对效率变革的理解来看,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宏观层面是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在学术领域依然存在较大争论情况下,十九大依然把它写进了报告,足以说明我们希望在产业协同层面上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即在要素不增加投入甚至去产能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希望能够提高全社会产出水平。第二个是微观层面,即企业运营方式、行业运行模式和产业发展生态这三方面是我们从事微观层面经济活动需要研究的。

对动力革命解构就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的投入结构,我们要根据需求的变革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高效地进行要素的投入,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这三大变革,综合起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所在。我觉得这次十九大的报告经济含量是非常高的。这种变革具体到交通物流领域是个什么概念呢?具体有两点:

第一,我们国家枢纽形态正在发生着重要的代际更替,不是简单的增加功能或者减少功能,而是它在经济发展当中作用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归结起来是五个方面,其实也是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网络枢纽向枢纽网络的转变。关于网络枢纽向枢纽网络的代际更替是什么概念呢?过去,枢纽是在多条交通线,多条物流网络交叉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在现代经济体系各方面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始由网络枢纽转到枢纽网络,即我们可以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空间位置上先进行要素聚集形成枢纽,通过枢纽形成的规模经济反过来影响网络的构建。比如说合肥打造商贸物流园区,如果聚集足够的影响周边区域的物流要素和商贸要素,以及金融要素,就可以依托合肥形成一个以合肥为中心,全新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可以不受现状的交通网络的限制。换句话说,即使这个地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条交通线交叉的交通枢纽,你依然可以反过来影响周边区域的发展,这是我们提“枢纽经济”概念的核心立足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反过来,我先构建枢纽,我可以影响网络的构建,影响这个点它的经济地位的提升,所以它成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现象。这种模式和现象已经有很多实体案例。例如,如果阿里选择合肥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物流分拨点,那合肥就会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商快递的组织中心,它就成了一个枢纽。反过来,相应的服务网络就可以围绕合肥来进行,这就是枢纽经济概念的核心内涵。这种思路已经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等禀赋优势进行产业布局的一种概念,实际上是对传统产业布局概念的一种颠覆。颠覆的条件是什么呢?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经济要素流动的速度、流动的方向、流动的内容等等的急剧性的变化。接下来就跟网络枢纽向枢纽网络进行待际更替有关的四个方面。

第二个层次是实体枢纽向组织枢纽转变。过去更强调实体枢纽,物流的要素尤其是“物”必须要在枢纽进行集中,现在我们更强调组织枢纽,物并不需要非要运到合肥来。但是它是以合肥作为指挥中心来进行组织的,这种组织性的枢纽也开始出现。

第三个层次是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转变。过去更多是以交通枢纽来出现,即在交通线路和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空间上集聚,现在我们更强调物流管理活动尤其是供应链管理活动在特定空间上的聚集。

第四个层次是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转变。过去的枢纽往往在比较窄的区域范围内发挥作用,或者我们叫做区域性的枢纽,现在任何的一个枢纽因为有了互联网,因为有了发达的网络,因为有了反向构建的网络,都可以成为国际枢纽,尤其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不断加强,特别是是在国际价值链分工领域逐步走向中高端位置的情况下,那中国的枢纽一定是国际性的枢纽。

第五个层次是沿海枢纽向内陆枢纽转变。过去我们的枢纽主要在沿海地区,因为出口产品和围绕出口的要素聚集在沿海。而未来,在我国14亿人要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世界强国的情况下,内陆布局产业,内陆消费布局制造业,内陆消费带来的商贸物流业的布局,以及内陆消费带来的国际物流的反向运作就是进口,都将催生内陆枢纽的崛起。这是第二个大的方面也是我讲枢纽经济的第二个铺垫。

正因为枢纽的代际更替尤其是内陆枢纽的崛起,我们国家的枢纽城市依托枢纽也正在进行着代际更替,成为什么呢?成为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尤其是成为全球性资源要素的配置中心,换句话说一个城市发展经济和产业,如果你不是站在全国乃至全球要素配置中心这个层面上来思考,其他的思考都是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都没有前途和出路。因此要调转船头,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思考我们城市的经济发展,思考我们城市的产业布局,思考我们城市产业发展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枢纽经济问题受到理论界、产业界、政界等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比如说《“十三五”的现代综合交流运输体系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概念,而现代化的交通很重要的除了过去传统的交通网络以外,开始提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这与刚才说的国家物流枢纽是一脉相承的。还有一个就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这个里面实际上就是完善和衔接全链条,打造大平台,培育新模式成为国务院文件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发展枢纽经济的重大意义

发展枢纽经济是新时代的战略要求。在经济方面体现在增长新动能,优化资源配置,供给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开放新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交通物流方面体现为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目前为止,物流已经不是短缺的问题,而是资源数量足够,但是我们怎么样提高运作效率,因而我们需要按照新的模式来进行操作。

三、发展枢纽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枢纽经济的基本内涵

发展枢纽经济的基本理论支撑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关于枢纽经济的基本内涵,从目前认识来看,枢纽经济主要是由三维构建的体系。第一维是要素维,第二维是空间维,第三维是时间维。

在时间维上,枢纽经济是新经济和传统经济发展的现象和形态表述的问题。枢纽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吗?我们的答案是当前是新经济,可能发展起来以后它就不是新经济。所以我们需要从信息技术、制度创新、经济体系的发展变化层面上来进行时间维解构,来找到不同时间点上枢纽经济发展内容。

在空间维上,是网络经济+城市经济+站区经济,一层比一层微观和具体。第一层次是宏观上大的枢纽点,我们把它叫做节点,比如说合肥市就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和交通枢纽节点。第二个层次就是在节点里要有多个枢纽设施构成这个体系。第三个层次是在具体的物流体系里面,发挥关键作用的物流设施,实际上就是站区。

在要素维上,需要或者是希望聚集各种要素,那各种要素它的作用基理是什么,有流动性比较强的要素,也有流动性比较弱的要素。比如说结算、物流服务的分拨等等,这种流动性很强。但是像仓储设施就很难具有比较强的流动性,所以对于强流动性要素,对于非流动性要素和弱流动性要素等等我们怎么样在枢纽点上进行匹配和集聚。过去我们研究网络枢纽,是基于它的载体和服务对象,处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研究状态。比如说合肥要建一个多大的物流园区,共有多大的物流需求量?其实到这个发展阶段已经不是历史趋势外推的结果,而是我们有什么样的要素,将聚集什么样的资源,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我们既有的模型可能就算不出这个要素的聚集规模和聚集量,我们可能就需要用模式,用聚集手段来计算这个过程。

(二)枢纽经济的典型特征

第一,资源要素的强聚集性,通过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聚集更大区域范围的资源要素,弥补城市自身资源要素薄弱短板,从而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强扩张辐射性,我聚集这些要素目的不是把这些聚在那个地方不动,而且希望聚在那个地方以后我能够产生更大范围、更高强度的辐射。第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辐射依然不是枢纽经济的目的,而是通过聚集和辐射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来完善各个产业要素。

(三)城市发展枢纽经济的基本条件

从目前来看,区位、综合交通、市场需求、原料资源依然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基础条件,但它已经不再是决定性条件。那枢纽城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高效的物流体系、发达的商贸市场、先进的制造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质的商业服务,独特的旅游资源等等,像这些资源进行任意和有效组合的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形成枢纽城市发展的一种支撑和保障。反过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支撑和保障,根据这些要素来设计我们的枢纽。

(四)城市发展枢纽经济的基本路径

路径有五个方面,即大网络、大平台、大通道、全链条和新模式。这些研究内容都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与我们过去传统的物流理论,传统的商贸理论,传统的制造业布局理论都没有办法解释,这就是国家提出新经济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正因为是这种新经济,所以我们在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搞清楚产业发展的演进关系,而不是蛮干。我们需要按照产业要素聚集、产业链培育、产业体系服务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有序地推动要素在特定点上有目的的、可辐射的,最终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聚集。从目前情况看,国内重庆、郑州,国外德国莱比锡、西班牙拉萨戈萨等一些城市在这个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但种发展模式不一定取名为枢纽经济,但是我们都可以用枢纽经济现在的理论研究进展作出一定的解释。

四、城市枢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选择发展枢纽经济适宜的产业

选择适宜的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就是一种颠覆,因为产业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又恰恰具有一定的政策引导性,那么研究内容就很多了。我们怎么样依托资源禀赋来选产业?怎么样基于产业基础来构建产业链?怎样基于环境来发展产业等等,这是对供应链理论的一种提升,不能叫颠覆。

(二)强化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想发展经济先要建基础设施,发展到今天基础设施不短缺了,我们就要反向性操作,发展什么样的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产业,需要建什么样的基础设施,这是发展基础设施理论和方法论的一种变化。

(三)聚集枢纽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

我们研究怎么样形成要素的匹配模式和提高要素的产出率。这就是我前面讲的发展变革里面第一个变革——质量变革,这里面包括宏观调控、宏观发展方式变革等内容。

(四)构建枢纽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过去我们认为,服务体系是以环境营造作为前提。但现在我们要反过来了,要进行针对性的环境营造,不是泛泛的通过“几通几平”或者“几加几减几免”来引进和扶持企业。

(五)搭建枢纽经济的发展创新平台

我们要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去完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产业服务体系,搭建一系列的创新的平台,包括电商创新平台、综合创新支撑平台、产业级创新协同平台、城市级产业创新保障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建设来完成要素的聚集。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更多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物流学会、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