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十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物流平台与用户的互动机制专题分论坛于2018年11月18日在江西南昌举行。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甘卫华担任主持人,广州大学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谢如鹤等6名行业专家和学者做了演讲。主要演讲内容如下:
《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预冷的外部生态效应研究》
谢如鹤 广州大学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谢如鹤教授主要围绕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农产品预冷的外部生态效应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于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谢如鹤教授首先介绍了冷链物流的特点,即品类多、主体多、环节多,链条长,重资产,高技术,全程,快速,低温。其次,介绍了农产品物流现状:腐烂损耗高、成本高、价格高;冷链流通率、运输率、配送率低;链条容易断裂,农产品品质较差。然后介绍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是量价齐升的,即我国冷链需求的总量在逐年增加,随之冷链物流的总额也增加了;而冷链的市场收入集中度低,员工的工资普遍较低;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我国冷库容量在持续增长,但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华东地区的冷库容量明显比西部地区要高。最后对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政府将加强冷链行业监管,冷链行业竞争将走向规范化,冷链人才需求将越来越旺盛,冷链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技术将驱动冷链服务快速升级,冷链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
关于农产品预冷的外部生态效应,谢如鹤教授首先告诉我们预冷的意义。其次,介绍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外部效应及物流模式。其中,外部效应包括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物流模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采收到集货点再到预冷节点,这是物流模式的前端,从经营主体到零售再到消费者,这是后期的物流运输过程。然后介绍了基于生态效应的预冷节点布局优化方法,利用大量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转换目标函数,使冷链物流总成本最低。最后介绍了一个实例:针对广东从化市的14个荔枝生产基地,先后对其采后预冷的外部效应进行分析,并基于生态效应的基础上进行预冷节点的布局优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协同问题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孙红 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孙红同学首先提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协同状况如何?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协调度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然后从新型城镇化与物流综合指数测定和新型城镇化与物流耦合协调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物流综合指数测定方面,主要从指标体系的构建、数据来源、新型城镇化及物流综合水平测度三个方面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环境五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来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从物流规模、物流投入、物流效益、物流基础设施四个方面12个指标来衡量物流系统的发展水平。测定步骤主要从指标标准化、熵值法赋值、计算综合评价得分、分析结果四个步骤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分析结果显示:空间上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东高西低且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时间上新型城镇化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东部地区上升较为缓慢,中部地区快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物流综合指数的分析显示:空间上,长江经济带物流综合指数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发展趋势,且区域差异较大;时间上,东部地区物流综合指数上升缓慢不及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变化显著。
新型城镇化与物流耦合协调度研究主要从模型选择、耦合度分析、协调度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其中模型选择方面有耦合度模型、耦合度等级划分、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业耦合度分析结果显示:空间上,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耦合度值均处0.45~0.5之间,说明长江经济带9省2市这12年间新型城镇化与物流间的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时间上,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耦合度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波动幅度较小。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显示:空间上,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时间上,东部地区保持勉强协调型,中部地区则由轻度失调变为濒临失调,西部地区则仍以轻度失调为主。
最后提出了四点建议:(1)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核心城市的经济扩散效应以缩减区域发展差距,依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规划大城市的发展,在防止大城市盲目扩张的同时,有选择地将部分小城镇列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开发对象,通过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加速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2)将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资源环境的保护作为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3)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新对新型在城镇化与物流协同度的促进作用,加强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及对创新型事业的支持力度;(4)通过加强对物流业资金及技术层面的支持来促使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业呈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陶君成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
陶教授先后从物流平台官方背景、物流平台企业监管的相关研究、相关业态演进、平台监管与政府监管分析等五个方面阐述物流平台监管系列问题。
他首先介绍了无车承运人身份界定的官方背景,描述了物流平台公用与共用的二重特性和无车承运人的本质,以及政府主导下的物流平台公用、共用、商用三重复合特性下的物流平台双边市场。陶教授指出,确立平台(承运人)责任制度和政府监管机制的目的在于规范物流平台的行为,更在于通过对其施以法律责任的压力促使电商平台构建合规的交易秩序。平台(承运人)责任并不仅仅是责任追究和权利救济,而是整个电商和物流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制度抓手。
《跨境电商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
庞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交通学院院长、教授
庞燕教授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思维、平台思维(整合思维)。第二,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含义、分类、与传统贸易对比(消费体验、价格、配送时间、退货服务、品质保障、未来趋势)、物流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意义进行了概述。第三,列举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与方式:跨境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空间,分为独立平台、第三方跨境小额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第三方外贸综合服务平台、B2B跨境电商交易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监管灰色地带、物流瓶颈、跨境支付不方便、国外监管和政策不稳定透明、文化语言制约等;跨境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为B2C转向B2B、模式创新、由交易到协同服务的转变、规则体系完善、国际协调;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方式包括小额邮包、海外仓、聚集后规模化运输。第四,介绍了跨境电商的运作模式,包括跨境电商供应链、产业类型与产业模式。第五,介绍了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包括跨境电商环境下供应链管理问题,涉及服务成本与效率问题、跨境供应链风险问题、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供应链柔性结构模式,包括点点结构、多点结构、同一平台结构等;供应链管理开放式创新模式部分,介绍了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基于物联网的“零边际成本”、供应链管理C2M(Customer-to-Business)创新模式、敏捷供应链管理创新模式、众包供应链管理等。最后寄语科学研究必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低碳视角下城市交通发展路径与调控政策研究》
刘学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博士
刘学博士首先提出了低碳交通要实现什么?(城市交通系统面临外部系统的多种复杂需求: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两方面的双重压力,社会经济要求交通高效增长而环境又要求交通降低排放,这是一对矛盾)。然后分析了要如何实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核心都是协同问题(策略的协同、主体及其行为的协同、目标的协同)。继而用“资源环境承载力-天津案例”进行发展规模研究,阐述了在时空资源约束(路网资源约束和考虑了NO/CO/PM三类污染物的环境约束)限制下的天津机动车保有量上限估,并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天津做法:(1)摇号+拍卖(摇号为主)增量为10-15万辆;(2)对清洁汽车给予政策倾斜,拍卖所得补贴公交,配合车辆限行;(3)节能车(摇号)等。最后,刘博士利用EKC曲线进行了发展路径的研究。通过对清洁能源汽车战略、移动性管理战略的讨论,以及使用4个子系统、7个状态变量、8个速率变量、70个辅助变量的仿真模型进行了调控政策的能效分析。
《共生视角下物流平台与用户互动演化研究》
甘卫华 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教授
甘卫华教授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是:我国物流平台的兴起及发展现状,共生理论解读,物流平台的演化,高质量发展对物流平台的要求,物流平台与用户互动机制的构建。
首先,甘卫华教授指出平台是指一种基础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是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而物流平台是提供场所或虚拟空间,促进物流需求方和供应方交易为主要价值,基于计算机、通信与信息技术、社交媒体所构建的开放、共享的物流网络平台,它能够有效整合物流行业相关的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实现整个社会物流资源的集约和物流效率的提高。然后,对共生理论进行了解读,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主要是指共生单元间彼此作用或相互结合的方式。合作者之间形成的持久稳定可信赖的亲密关系就是共生。其中共生模式分为两种,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共生理论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共生元素、共生形式和共生条件;物流平台和用户的三要素: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模式。接着,指出高质量发展对物流平台的要求:物流的竞争格局不再是基础设施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和智能的竞争;互联网+物流最终目的是完成商品流通体系的转型;物流社区更加智能化、智慧化、便捷化,最终构筑出透明、高效、信息对等的现代物流体系和完善的商品流通系统。因此,对物流平台的新要求是去中心化、数据业务化、产业融合、市场生态系统化。关于物流平台的演化,阐述了演化逻辑是:发现痛点→打造平台→采集数据→挖掘数据→解决痛点。最后,介绍了物流平台的互动、交流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系统、流程灵活性三个方面,物流平台在用户互动当中承担三种角色,即整合者、协调者、引领者,由于这个角色的担当,物流平台要构筑起四个系统,第一个是预防系统,第二是基础服务系统,第三是增值服务系统,第四是投诉反馈系统。
(更多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物流学会、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