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十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农村物流与冷链物流专题分论坛于2018年11月18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汉工商学院物流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周建亚和安徽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汪传雷担任主持人,8名行业专家和学者发表了演讲,主要内容发下:
《冷链物流生态圈探索》 汪传雷 安徽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汪传雷教授在介绍物流生态圈概念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冷链物流生态圈,并对冷链物流生态圈的特点和推进策略作了详细说明。
一、冷链物流生态圈特征
第一,一体化。
第二,标准化。统一物流过程涉及的对象、方法、单位之标准;营造低负荷的循环共享物流环境。
第三,信息化。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模型,实现物流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第四,智能化。整合物流业用户需求,使物流生产者和消费者柔性连接,互通有无;通过云计算进行海量数据匹配,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单据流”的有效衔接;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促使物流企业决策智能化、职能系统层次化、运营一体化、资源配置社会化。
第五,可视化。通过技术透明物流流程中的对象、方法和过程交互,形成动态化和开放性的货品数据中心、车辆定位中心和交易热图;利用BDS/GPS实时展示配送流程,创新线下运输配送线上体验服务,形成更具参与感和掌控感的可视化配送地图。
二、推进冷链物流生态圈和谐演化的策略
第一,明确定位,重视政府引导形成和谐的营商环境。
第二,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锐意创新,强化专业技术支撑。
第四,协同联动,推动多业融合发展,形成产、购、销、运、储一体化生态圈。
第五,深化改革,实现生态圈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物流平台创新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李长宏 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东北财经大学MBA客座教授
海尔董事会主席张瑞敏说过:“未来,没有企业,只有平台!只有拥有一批专家品牌的企业和强大的平台公司才能来活下来!”专家预测继Web和移动之后,下一个平台是物流。平台代表着一种趋势和力量,是一场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它击败产品,吞噬传统管道(线性价值链),颠覆公司传统的组织结构,既企业和市场之外提供了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创新的基础设施,开发了价值创造的新来源。
一、物流平台的内涵
物流平台是为物流市场上一些利益相关者构建分工协作体系,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商业机构。物流平台将物流要素、物流服务场景与平台商业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包括设施平台和平台模式。
二、物流平台的现状
1.物流与平台虚室生白
庞大而复合的物流产业体系,为物流平台创新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三类平台发力生态圈
物流平台从功能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提供物流管理服务的平台,多数是由物流公司原有的实体业务拓展出来的;二是以物流交易为主的在线交易平台;三是兼有二者功能的综合类平台,既提供物流管理服务也具备在线交易服务。
3.四层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
从物流价值链视角来分析,物流平台的服务功能可归结为四类,即信息服务、一体化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
4.五重体系驱动平台智慧发展
物流平台的高效运行结果就是建立开放共享、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智慧物流体系,包括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线上智慧管理体系、基于物联网的线下智能服务体系、技术装备体系、资本孵化体系和创新人才体系。
5.“六缺”制约平台发展
缺少战略协同共识和顶层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则、缺少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缺少一体化全程物流的服务体系、缺少高效协同合作机制、缺少多层次平台人才。
三、物流平台发展趋势
未来真正的竞争将是以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平台之间的竞争。
随着物流平台发展进入深水区,总体发展趋势呈现出“十化”:即所有制多元化、商业模式差异化,盈利模式衍生化、管理模式市场化、资源社会化配置、O2O一体化运作、枢纽网络化经营、产品数字化、服务功能智能化、市场竞争规模化。无论何种平台模式,最终都会在规模经济和分工深化的双重驱动下,通过聚集各种产业,形成新业态。
四、物流平台发展模式与路径
平台的发展是一个谋局部篇、明道、优术和笃行的过程,即立足产业链,聚焦价值链优势环节,依托现代供应链提升多边协同性和粘性,以“通道+枢纽+网络”为载体,实现要素的分分合合,凝聚共识,优化存量,吸引增量,构建平台四层结构,通过模式创新,打造共赢高效的生态圈。
在平台发展过程中,“三重”模式即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始终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商业模式决定平台的发展方向和生态内涵,管理模式主导平台的效率与公平,盈利模式奠定平台的生存和抗风险能力。平台能否顺利经历生存、获利、发展三个阶段,从根本上取决于“三重”模式的创新与重构。
供应链的“五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知识流;物流体系“五要素”: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基础设施、物流装备、物流方案;物流的“五类活动”:交易、管理、操作、营销、增值;不同组合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物流平台定位和发展路径。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孰能穷之哉!
《考虑供应中断和货损的农产品采购决策》 王婧 安徽农业大学
随着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生鲜农产品电商卖家如何进行供应商选择和订货决策是影响其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供应链易受中断风险的影响,供应中断风险已经成为电商卖家进行供应商选择的要素之一。作者构建了考虑中断风险和货损的单个电商卖家面对多个供应商,且受供应商产能约束和订货批量约束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N个备选供应商能够提供同质化的M种生鲜农产品。备选供应商到电商企业物流中心的运输时间、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不同,同时每个备选供应商的中断概率不同。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采购的农产品在其物流中心进行存储、加工和处理。电商企业需求预测已知的前提下,从N个备选供应商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货,形成稳定可靠的供应网络是本文研究的问题。结合模型自身特点设计了基于冒泡排序的改进差分算法。设计了边界条件修复策略和约束条件修复策略。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分析期望容忍可靠性对供应商选择和订货量分配的影响,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多周期多目标的生鲜农产品供应商选择决策和订货分配决策将成为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物流影响因素研究》 梁雯 安徽大学物流系主任、教授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目光再次聚焦在"三农”问题上,并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全党的首要工作。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则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思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多伴随着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空间集聚效应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化越发明显,进而带来消费主体扩张与消费水平的攀升。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特色农产品的偏好以及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物资的需要,成为农村物流发展新的驱动力。而作为新兴黄金产业的物流业同样具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创造经济价值等功能。为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物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农村现代物流的发展是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通过采用2005-2017年合肥市相关统计数据,建立包含基础设施、经济和市场3个方面19项指标的农村物流影响因素分析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不同因素对农村物流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所构建的3方面指标中经济指标对农村物流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物流的关联度最强。基础设施指标中公路里程、农村快递投递路线对农村物流的影响尤为显著。市场指标中各项关联度趋于一致,但每百户电冰箱拥有量、蔬菜产量与农村物流的关联度最大。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在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构建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农村智慧物流。在经济建设方面要依托供给侧改革理念,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资金支持力度,统一管理农村市场。在市场方面要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冷链系统中各环节间的信息共享。
《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中的应用研究》 韩俊德 天津农学院博士
现有生鲜农产品流通几个较为典型的问题:1)配送环节,不易监控,是伪劣假冒产品鱼目混珠的重要环节;2)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农产品配送管理中较少应用,造成生鲜农产品配送效率低下,农产品流通过程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3)配送是连接上游生产和下游零售环节的重要纽带,这一环节的信息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用户能否对生鲜农产品来源方便快捷的追溯。
生鲜农产品由于其易腐烂、数量大、种植区域性等特点,对物流配送过程要求更加苛刻。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生鲜农产品配送向着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这些主要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包括:物流过程追溯和跟踪技术、包装标识识别技术、信息交换和处理技术。
如何使信息进行高效、准确的交换和共享,是生鲜农产品配送管理是否高效的关键,因此农产品配送过程中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农产品配送管理的核心和中枢神经。在生鲜农产品配送管理过程中,集成了条码(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3S技术、EDI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交互和共享,并且对信息可以实时处理,大大提高了生鲜农产品配送过程的管理水平。
配送环节的网络结构包括:配送与前后环节之间的信息网络;配送环节内部功能之间的信息网络。对其系统进行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框架;系统功能设计(实时监控;过程追溯;路径寻优;数据管理);最后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在具体实践中,基于物联网的配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子系统:智能包装子系统;智能流通加工子系统;智能装卸搬运系统;智能仓储管理子系统;智能分拣系统;智能产品可追溯子系统。上述几个子模块的有机结合,使得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得以实现,推动了生鲜农产品配送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基于TSI的食品冷链质量管理》 张庆英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武汉工商学院物流专业负责人
快速发展的食品业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仅提高了对生鲜食品执行物流供应标准的要求,也增大了对冷链物流服务发展的需求。食品冷链物流质量管理的内容具有特殊性,包括冷链食品的质量保证、冷链食品的质量改善、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和冷链物流工作质量等相关内容。
食品冷链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影响系统功能的因素有很多,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系统功能的变更。
全面系统干预(TotalSystems Invention,简称TSI)理论可以用来处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情境,一是通过运用系统隐喻来促进人们对问题进行创造性思考,二是利用提供的关于计划、设计和评估的新方法来解决问题,其逻辑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⑴创造阶段:根据系统存在的问题情境,找出能深刻反映问题的系统隐喻;
⑵选择阶段:在创造阶段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系统方法论去解决问题;
⑶实施阶段:在系统方法论的指导下,对问题情境进行干预,深入分析并提供改进意见,并执行改进方案。
研究食品冷链物流质量管理的TSI干预体系,首先要对干预的对象——食品冷链物流质量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该系统通常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设施设备要素组成。在明确系统要素的基础上,分析要素组成的结构,而后结合要素和结构分析系统的功能,最后通过功能总结食品冷链物流质量管理系统的特性。
在全面系统干预理论中,分类和构建各种问题情境主要从两个维度(系统维度和参与者维度)出发。根据构成问题情境的系统的复杂性,可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两类,根据系统干预存在的损益个人或团体的关系,可将参与者分为一元关系或多元关系和强制关系三类。
根据问题情境描述和系统性分析,可将食品冷链物流质量管理归类为复杂多元的问题情境,选择基于“复杂多元”假设的软系统方法论为干预系统方法论,并选择下一个层级的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将它们与质量管理的理论相结合,可以用来解决食品冷链物流的质量管理问题。
《湖北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发展研究》 冷凯君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冷凯君院长主要介绍了湖北省供应链与应用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培育供应链市场主体
一是继续加强供应链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包括完善区域性物流体系、健全现代化市场流通模式,夯实物流硬件设施基础建设、加快供应链信息平台建设等。
二是积极培育重点支柱产业中的规模或领先的供应链核心企业,深入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城市与企业的试点示范工程。按照供应链的理念及创新思维,孵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核心企业;综合利用自贸区、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和监管仓等两仓资源等开放资源,实现重点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三是整合物流资源,探索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湖北物流企业联盟化发展,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物流企业,为供应链创新提供物流网络支持。
二、加强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充分运用社会与企业资源,积极倡导构建供应链行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组成的协会或联合会等专业组织,成立有供应链核心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产学研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平台,开展供应链管理咨询、供应链体系建设、供应链人才培训、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专业化服务。
二是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不断完善与落实数据信息标准,大幅提升供应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共享水平,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扶持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跨企业、跨行业及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供应链公共服务与信息平台等。
三、着力优化供应链商业环境
一是推进“放管服”、开展商事制度改革,鼓励大量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配套,开展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多种服务。
二是积极推动将供应链纳入国民经济基础统计范畴计划中,同时推进供应链信用体系建设和监管服务体系建设。
三是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信息标准化建设、供应链评价标准体系等工作,引入第三方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供应链试点示范城市与企业的建设情况,建立动态选拔与淘汰机制,激活供应链企业积极性,激发供应链企业参与热情,为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完善多层次供应链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依托湖北科研人才优势,完善多层次的供应链人才体系。结合湖北产业特点,建议重点支持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和学科基础的高校,开设物流与供应链方向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培育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二是放眼全国与全球,积极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供应链领军人才。湖北须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出台各种激励与优惠政策,引进和留住来鄂发展的高水平供应链人才。
三是加强湖北供应链人才的智库建设体系。建议可成立供应链战略咨询委员会,全面开展区域性及全省供应链相关的重大课题研究,为湖北供应链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五、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供应链核心企业与示范型企业资金扶持与智力支持。主要包括加强企业供应链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的建设、提供供应链管理咨询与人才培训等优惠政策等。
二是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物流与管理信息平台,对从事物流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流通企业或平台企业等提供专项资金与政策扶持。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商贸流通领域物流单元化、载运工具标准化的政策资金支持,依托托盘等集装单元、标准化推进供应链应用和流程创新在商贸流通领域的落地。
《互联网+冷链物流模式演变与创新》 于晓胜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与电商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
于晓胜院长认为,目前冷链物流存在功能单一,中间环节多,亟待变革与创新;流程固化,网络化重组势在必行;利润空间不断缩减,转型发展期到来。而“互联网+”给冷链物流带来了新机遇。
一是新冷链带来冷链物流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的重构。
二是新运输车从专注于箱体结构的冷藏车改装到转型专注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车辆制造。
三是新冷库从基础建设冷媒选型转变为资源整合与运营。
四是新平台整合产品、冷库、冷藏运输车辆等资源,构建
在此基础上,于晓胜分析了“互联网+”冷链物流创新模式。
趋势一:无人化模式。从整个物流线的仓储调配到最终端的配送,全面启用智能化设备,从无人仓、无人机到无人车,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流畅的商流物流信息流。
趋势二:信息优先模式。从采购开始,变革三流顺序,首先完成信息处理或大数据分析,由信息带动物流,待商流发生后,物流已经到达末端,大幅度提升时效,整个流程三流高度融合。
趋势三:冷链到门的仓配一体化。由单一的仓、配,向业务多元化发展,从干线延伸至神经末端配送,不断向前端延伸,过渡到真正的云仓,最终实现所有数据和物流资源的共用共享。
趋势四:新鲜直供模式。越过中间环节,产地直接供终端。
趋势五:跨境全链条运营模式。建设海外仓集货或直采,延伸前端冷链运作能力。通过跨境平台管理,境内外链条对接。
趋势六:共享冷链模式。智慧云仓链接冷库资源,无车承运人整合冷藏运力,最后作用于共享和优化的共同配送。
趋势七:“多业态融合”模式。围绕冷链的平台与基础服务能力,多元化发展,做冷链又涉及多项业务,无法界定是不是冷链物流企业。
(更多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物流学会、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