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产学研结合工作会展播】戴定一:从总结看产学研的问题
来源: 时间:2019/5/10 17:19:27 作者:
  

戴定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在2019年(第十二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的演讲(摘要)

(2019年4月26日 四川·遂宁)

一、总结报告概况

我一共看了111家单位的总结,其中院校65家,企业39家,研究机构(含协会)7家。我只能从这些总结报告里看产学研存在的问题,所以看法很可能会以偏概全。

从总结来看产学研的成果非常丰富,形式非常多样,但这不是我关注的。我关注的是问题依旧、并需要聚焦。每份总结里似乎都会提到问题,但是大家说的可能不聚焦。我也一直在追寻到底什么是我们的共识,产学研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刚才我看到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的报告里讲到,他们认为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资源如何共享,二是人才的供需如何对接。我把“人才”二字去掉,在此提出:产学研的供需对接以及资源共享是不是产学研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共识?如果是,我们就会朝这方面一齐努力,一块合作;如果不是,我们还要再找。总之,我们要找到基本的共识,基本的问题,因为只有问题导向,才能够有效地不断提升产学研的质量。从产学研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但是研究水平一直上不去,原因就是我们所提的问题都没有打到点上,或者说不叫原问题。原问题是能真正提高我们认知水平的,是能够出高水平、高质量,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成果。没有这样的问题,解决再多的实际问题,取得再大的经济效益,都是局部性的,不是全局性的、基础性的,不是整个物流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我提出供需对接、资源共享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产学研的核心问题、原问题?我们从理论上、规律上能把它的表现形式、解决原理等说清楚,产学研也许能够又上一个新台阶。当然,到时候还会有问题,只要顺着问题导向一点一点向前走,就一定会看到我们前进的步伐。

二、产学研的两个基本框架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产学研,我提出两个基础性的框架:

1.产学研的商业内核是分工协作。

实际上我们要追究这些原问题的本质,究竟怎么去看待它,想要突破和提高理论水平,就要从不同的视角去把它理论化,其中一个视角就是经济视角。从经济角度看产学研结合就是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正是整个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亚当·斯密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结为分工问题,而且极端地讲分工不仅是一个基本的关系形式,更是创造价值、创造商业价值最主要的来源。他甚至认为并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交换才创造价值,因为我们说的价值是指商业价值、交换价值。

从经济视角来看,我们经常在物流界用的一些概念,比如共享、业务对接、协同、资源整合,共建等,这些都属于分工协作的基本范畴,都是一个经济现象。而经济现象的商业本质一定是交易,交换产生价值,不是自己干能产生的,价值是要别人来认账的,所以这个价值一定是在交换中出现的增值。什么是交换呢?交换的前提是互利,交换是自愿而不是被强迫的,互利才会产生交换的愿望。能够成功交换的前提是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责权利是均衡的,这种交换能够公平、长久的维系下去,不是欺骗。在没有形成交换、协作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给对方带来了什么好处,自己得到了什么好处,责权利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这件事就不会长久,其中可能存在欺骗或者信息不对称的疑似性原因。在达成产学研的协作体系过程中,不能过分依靠觉悟和政策扶持,而是他们之间的利益能够进行交换,并且在交换过程中各自的责权利都是均衡的,否则这种体系不会维系下去。

交易构建在长期演进中才能成熟,一次交易不算,可能存在偶然。交易往往是在构建一个能够长期演进的关系,换句话说是构建一个熟人交易,不是陌生人交易。“熟”非常重要,是构建一个协作体,只有大家互相熟悉才能够彼此信任,而且这个关系能够演进,能够进化。凡是好的产学研案例一定是持续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稳定的,有交易的,大家都觉得满意的,有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可以逐步完善的,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所以实际上一定要存在交易的框架:第一自身要有好的实力,好的价值;第二要会营销、宣传、替对方考虑等第三交易的成功式对各方责权利的均衡具有基本共识。

总之产学研的经济本质是分工合作,分工的核心是交易,交易需要有利他的价值和各方的共识,这样的基本框架是认知产学研本质的一个基本视角。

2.产学研是要以认知为主线。

我们也可以从认知框架来理解产学研,实际上产学研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方法论。从这个角度来看,产学研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是多个单位的合作,而是一个单位里不同的角色,或者是不同的方法如何结合的关系问题。实践会提出问题,并且反过来会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理论是来回答问题和提供方法论,所以认知问题始终会是产学研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我们不能满足于最后解决了问题,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一定要抓住这个过程中是否开拓、更新了原有的认知。所以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认知过程中的问题导向非常重要。我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产学研里“研”的角色,研是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想问题、提出问题、检验问题,不管形式怎么变化,这始终是一个研究过程。所以在总结报告中我特别希望看到的是反映认知的过程,反而并不看重一大堆获奖成果,这些没有太大的交流价值、交换价值,只有那些过程的思考、方法才更有价值。

我想再解释一下什么叫科学。科学这两个字在中国被极大的歪曲了,把它变成了价值观,变成了是“正确”的代名词。其实科学是一个方法论,它只讲认知过程是否依赖于事实以及逻辑理性,只要是理性的、逻辑的、尊重事实的,方法就是科学的。科学不保证结论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不要把科学和正确混为一谈。科学只是靠谱的方法,用这套方法能够得到最接近真实世界的认知,这个认知会随着事实不断变化和逻辑不断完善而发生改变。我们永远不能保证科学就是结论的正确,但是要保证方法一定是理性逻辑和尊重客观事实,这样的方法就是科学的,科学的结论毕竟比所有其他结论更加靠谱,仅此而已。所以过程很重要,结论没有那么重要。我希望产学研基地在总结经验时,多讲讲过程、认知中的起伏和升级,而不是拿出一大堆奖和产值,这些没有交流的价值,最多能证明之前的认知符合实际。刚才听了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利丰供应链合作过程的介绍,觉得很有交流价值。

三、产学研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

最近我作为评委参加了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感觉到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很容易会把物流问题归结为纯技术问题、纯工程问题,所以把物流的研究方法概括为可以用自然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里也是这样,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会非常迅速的把它变成路径优化、仓库选点等等,能够用一系列算法和技术得到很好的解读。完全把物流问题看成是工程技术、装备创新等这样的问题。应该承认技术对于物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把物流问题完全归结为技术,则是认知上的偏差,而对未来的发展而言是越来越严重的隐患。

其实,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自然科学的构成,例如技术、工艺、流程、装备等等;还有更多的一部分是分工协作体系的构建、维护、调整、变革等等,在物流行业更加明显。所以对于每一个产业来讲,都会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就是要跟人打交道的部分。但是在参赛作品以及学校教育中,普遍不太重视跟人打交道的问题研究,都会把它简单地概括为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数学问题,这不符合物流的实际。产业正在发生变革,即使技术和分工协作体系这两部分来对比,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只有那些能够改变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技术才是关键技术。

对物流来讲,比如说枢纽建设,选址布局,如何提高集散能力和增值服务能力,就能够迅速改变这个地区的物流格局,物流格局是最大的技术。其次是集成单元化技术会极大改变分工协作体系。最后是平台技术,现在平台对资源的整合,也相当于一个枢纽,只不过它是无形的或者是信息流的枢纽,是分工协作关系的枢纽,会极大改变分工协作格局的构建。像这些都是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随着未来的发展,作业无人化以后,分工协作体系的作用会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往这方面去就业,增加这方面的人才储备。

物流产业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变革的标志就是物流的价值正在从作业层面流失,转向分工协作组织方式以及增值服务创新,可称之为“链接”的价值。也就是说,分工协作体系要靠链接技术去维护、构建、调整、优化。传统物流是一个蓝领产业,靠作业、靠苦力,干得好就能挣钱。现在都是机器在作业,所以作业层面价值已经开始越来越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关注物流,投资物流,包括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都在构建或者试图构建物流体系,构建网点园区,为什么呢?实际上是要把控各自在分工协作体系中的话语权。其中物流是重要的链接技术,其他链接还有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等,我们把四流合一称之为供应链。实际上供应链的价值是链接的价值,作业效率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维系分工协作体系的流畅、可靠、稳定、低成本、敏捷、弹性等等,这个体系的价值可能有很多侧面,但整体来讲是对分工协作体系的控制力、话语权。所以那么多企业才会关注物流,关注物流不是来分一杯蓝领工人的利润,而是要分工协作体系的链接价值和话语权。

我们要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变化,引发分工协作格局的变化以及服务价值的变化,这是理解技术与工程问题在整个物流中的作用、地位、前景,是一把钥匙。对于一个产业来讲,越来越重要的是分工协作体系的格局变化。

最后就是希望大家不要把物流只看作是一个工程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学校对学生培养中,更要有社会科学的背景,中国的教育跟西方的教育很大的差别就是我们容易有数理化走遍天下的理念。现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越来越靠近。在西方社会科学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方法论革命,社会科学也构建在理性和事实这两个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过去西方的社会科学有一大堆西方的基础理论,有阶级性,所以我们排斥。现在可以看到它的基础正在发生变化,一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行为科学。从统计上看人的行为是什么规律,是嫌贫爱富,还是有爱心,是否受供需调节,这些都有数据可以去证明,我们遵从数据反映出的人的行为规律,这是事实。二是心理学的逻辑,人的行为规则是受人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去演化的,不是根据某种学说来进行推演的,它有心理学的实验作为基础,会通过观察来确定这个学说的底层逻辑。所以说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也有了很多自然科学类似的科学方法,就是基于事实,基于逻辑。现在这两大学科正在融合,用计算机去研究历史、社会、经济、法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底层的逻辑就是基于数据和心理学的逻辑给的事实。这个变革对于研究社会科学,对于研究人来讲已经不再神秘,而是越来越清晰,有共同的逻辑基础和数据基础。我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个变化,我们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应该把视角从技术上往分工协作、社会和人身上多关注一点,否则将不能适应物流的转型升级。也就是只懂技术,只会作业,这部分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处理构建新的分工协作体系里存在的大量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有巨大的开拓空间。

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些感受,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