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军 江苏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院长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
在第十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演讲
(2019年11月16日 江苏·南京)
我今天报告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新时代物流产学研的新要求;第二,物流产学研的特点与趋势;第三,物流产学研的问题与困惑;第四,物流产学研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一、新时代物流产学研的新要求
作为大学里的老师,我们经常思考应该如何把实践和教学科研真正结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这个显著的变化是什么?物流和供应链又会是怎样的?现代化强国一定是物流强国,我们要围绕“物流强国”的目标,建设物流服务新体系,引导物流降本增效向提质增效转变。那么“物流强国”新体系又是什么样,这个新体系中我们又能做什么?所以说新时代的物流产学研结合,应以建设“物流强国”为新时代物流业的新使命,实现物流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国家层面看,怎么建设物流服务的新体系。这些都是跟国家战略密切相关,包括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物流枢纽、乡村振兴、消费升级、军民融合、绿色物流、“互联网+”,军民融合涉及到军事物流、民用物流和应急物流,“互联网+”包括平台化的服务和平台化的治理,这些都跟物流服务的新体系密切相关。
另外,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会颠覆传统物流的运行模式,产学研如何适应新趋势和新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新工科对物流教育升级和服务产业提出更高要求,2017年国家提出新工科概念,就是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而学校的老师和教材没有跟上,所以国家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的文件,研究探索新兴工科专业和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强调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
“以本为本”即以本科为本,“四个回归”即回归尝试、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今年9月份,教育部出台了教高〔2019〕6号《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这个文件中提到了其中的一条,推动科研反哺教育。怎么去反哺教育,科研能不能反哺教育?也是针对这样一个思考,今天做这样一个报告。
二、物流产学研的特点与趋势
对物流产学研的特点的理解,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物流是一个应用型学科。物流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先从产业发展起来,然后推动建立专门的学术研究资源,这是我们国家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企业和园区实践走在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前面,因此需要深入一线,充分了解实际需求。
第二,物流是一个复合型学科。这里涉及的专业会相当广,会涉及规划、交通、运输、信息、机械、经济、管理等等,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物流是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产业。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逐步提高,受到国家形势、宏观规划政策层面的影响会特别大。所以我对很多老师说,做物流教学和研究,不能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面,需要走出去,发现国家政策、世界形势的变化,实际上这些跟物流研究关系特别密切,所以要时刻关注这些形势和政策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站位一定要高。
第四,物流是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的场景。互联网货运平台、物联网智能追溯、自动化仓储技术、无人机配送、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技术的应用,很多新技术、新模式都可在物流场景中应用。
物流领域有巨大的产学研需求。例如物流枢纽规划建设需要多层次、数量众多的物流人才。我们东南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型院校,东南大学的专业都可以在园区中应用,从规划开始,规划是龙头,到建筑、控制、交通、道路设计等等,所以说物流枢纽里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西班牙的萨拉戈萨PLAZA物流园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物流工程和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研究中心呢?我自己有特别深的体会。有时候,我们给城市、园区和企业编制了很好的规划,但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跟进,规划很难落下去。或者对方根本理解不了你的规划,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需要能够建立类似的协同研究中心。
物流产学研合作的趋势:一是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和日趋多样化,单一的合作关系向多元、融合的模式转变,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二是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合作关系,这是一种依赖性,就像企业用惯了一个单位,不会再用另外一个。三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战略联盟,因为整个技术性服务上需要不同的专业之间的融合。四是市场机制主导型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就是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怎么能够联合去研发一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三、物流产学研的问题与困惑
现有的产学研模式中,70%仍以单次、短期、单一环节的合作为主。而单一环节合作的主要模式是成果转让、科研承包(个人/机构-企业项目制)、人才联合培养(高校-企业、高校-政府共建产学研基地),其他模式占比大概30%。
现在产学研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产学研供需对接的渠道不畅。我们无法获取企业实际需求信息,缺乏跟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企业百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变革,无法找到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提供决策支撑。第二,人才的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培养出的人才数量是很多,但不是企业和政府所需要的。第三,科研成果难以为企业和政府所用。我们跟江苏省发改委合作建立江苏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的时候,江苏省发改委和东南大学领导之间有一个交流,说一般高校的科研成果中,能被政府采用的比例很少能超过10%,但是东南大学研究成果被我们政府采用的超过了70%,这体现了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的程度。第四,产学研合作黏性低、一体化水平不高,就是能不能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有些人有了科研和项目,但提供不了好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高校教师参与物流产学研的困惑:一是缺乏企业的实践机会,缺乏一手的真实案例;二是理论与实际脱节,不了解市场的需求;三是参与工程项目的研究机会少,工程知识面受限;四是整体把控能力低,缺少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我前面讲到的科学研究反哺教学的征途很艰难,如果老师没有好的实践的经历和经验积累,怎么能反哺到教学上面。
从2001年开始,我做了将近18年的研究,我自己的体会是无论从事物流教学还是研究,一定要深入物流一线调研。不深入企业调研,很多问题就会不知道。比如图上两个大的风电设备是怎么运输的?公路运输和海上运输是怎么进行周转的?图上右下角是专门找出来的2006年一个济南的发动机的回收,我当时研究逆向物流这块是发动机怎么回收。
如果不去企业一线调研,你都不知道一些公路港交易中心可以做什么。我记得前几年公路物流特别火,公路港有很多种模式,但现在一些很高大上的交易中心已变成卖轮胎的地方,如果不深入一线,你不可能知道市场如何转型,如何与电子商务结合。
我们产学研结合的经验是:一是要有高起点的合作平台,对方的合作平台一定要很高,能够对后面的研究产生拉动。二是要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拿不出高质量的成果。三是要有高标准质量的要求和把控。四是要有高质量的成果保障。五是要做一些标志性的成果,至少大家能知道你做出来哪些方面的成果。六是要把企业和政府部门当作朋友般的相处交流,而不是简单的甲方和乙方的关系。七是要有一种使命担当,物流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确实要承担一些基础性的使命。
四、物流产学研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产学研的新思路,也是基于江苏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成立之后的一种思考。有些老师科研项目不是多,比较清闲,而有一些老师项目多到忙不过来,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产学研的平台,把点对点、一对一的合作变成生态圈的模式。这个生态圈里有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商贸企业、制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信息技术企业,甚至包括投资基金,能够一起推动产学研发展。
新机制主要是以平台为导向、智库为引领、教师为核心、质量为保障、人才为根本,所以我们研究院下面设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责任是方向引领、品质把控和方案评价,这个是最核心的。这对专家委员会要求比较高,经常因为这个地方出了问题会导致整个方案走偏。接下来就是课题负责人,也是整个课题中重要的灵魂人物,主要参与过程管理、协调统筹和技术支撑。他要带领教师、博士后、研究生组成的团队,直接面向企业,推动项目落地。
产学研平台主要的目标:一是整合供需,江苏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成立以后,供需平台就建立起来了,实现了供需资源匹配和对接。二是培养人才,人才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前面讲的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三是把控品质,通过专家咨询团队和课题负责人双重把关,保证整个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因为这点特别重要,因为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合作机会,但拿出的成果甲方不满意,那以后就没有合作机会了。但是我们老师拿出的方案,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对方所需要的,所以把控品质能够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符合市场要求。四是增加黏性,把单次、单项目的合作,转向链条式、全方法、长周期的合作。
物流产学研新模式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以高校为主,搭建政产学研的平台。一方面是服务实际,一方面是引领实践,包括提供解决方案、技术研发、课题研究、前瞻性研究和交流培训等。
第二,以规划为引领,提供总体解决方案。参与从规划、建设、运营、信息化改造整个服务链,包括传统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等等的一些相应的数字化改造。
第三,以产品为基础,塑造产学研的品牌。我去年出版了《江苏物流创新和典型案例》,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初衷?是出于高校老师在实际教育中的缺失案例。所以我把江苏最好的100多家的企业做了逐一调查,花了2年时间提炼出48个案例。另外一个是行业发展报告,也是一个专题研究,作为一种品牌的塑造。
第四,以多方协同为纽带,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和政府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企业和园区之间,教师把真实的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开展真实问题的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以孵化转化为目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孵化平台来孵化物流与供应链的创新企业,包括一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六,以资源下沉为抓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包括组建专家智库、现场指导等。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更多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物流学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