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学术年会展播】宋华:区块链+供应链“双链”的研究文献综述——基于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
来源: 时间:2019/11/29 14:44:07 作者:
  

宋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在第十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的演讲

(2019年11月16日 江苏·南京)

我想先从理论角度来谈一下区块链和供应链“双链”的研究情况。最近区块链概念很火,那么区块链与供应链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在目前研究的过程中呈现了哪些特征,遇到了哪些问题,今天我想就这个方面与各位分享。

根据《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定义,区块链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为什么区块链会与供应链进行结合,它有哪些潜在的特点。这就涉及到供应链目前存在的痛点问题,以及对应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和应用。一是供应链的层级多层化,涉及到上游、下游甚至上游的上游还有下游的下游。多环节化必然导致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管理的不清晰,因此可能会应用到区块链的技术来保证多环节活动的可追溯、可追踪。比如联想的全球的创新科技大会谈到在农业方面,他们做了帝王蟹的项目,从捕捞到中转,整个过程保证可追溯,这就是区块链应用的方面。二是要素复杂化,因为供应链里涉及多种要素,管理要素繁杂,有交易和约,也有票据等,单证、票据的唯一性难以保证,这就涉及到不可篡改的问题,这是区块链一个可能的应用。三是行为差异化,工业供应链中涉及大量交易主体,行为有差异,如何保证交易效率的提高,保障主体交易的安全,这就涉及到了智能合约。四是主体多元化,一旦主体多了,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产生信息垄断、信息欺诈,中间环节过多造成利益侵占,这就涉及到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开始关注区块链,是因为供应链中的确存在问题,而区块链可能帮助降低这个方面的影响。

相关文献发表数量

从国内和国际的研究来看,关于区块链如何运用在供应链的研究是从2016年才开始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截至2019年9月,2019年这近大半年时间的研究数量已经超过了2018年全年研究成果的数量。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对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

文献学科类型

大家从哪些学科视角关注区块链,我们也进行了统计。目前中国对区块链研究的学科背景第一是计算机,占整个研究的27%。第二是金融。其他学科方面,工商管理大概占19%,商业经济占7%,物流经济大概占5%。国外主要是计算机科学和通讯,计算科学占21%,通讯占18%,电子行业占14%,运营科学和供应链管理大概占11%。从文献的学科类型来看,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区块链的研究,大多数仍然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进行,也意味着区块链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正处于萌芽阶段。

主要期刊

国内主要发表的期刊包括《流通经济》,这是我们学会的会刊,还有《中国金融》等。在更高级的期刊上区块链与供应链结合的论文相对偏少。国外的研究期刊里主要是在IEE、IGPE等期刊里开始对供应链中的区块链应用有所涉及。

我们对所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分析区块链与哪些领域的结合引起了更多关注。从分析结果来看,区块链的相关主题研究主要在金融、科技以及新零售等领域。相反,大家看到的比特币只是其中一部分。从最近一年看,除了票据市场、分布式网络、大数据、供应链、智能合约以外,区块链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关注。

另外,研究的具体主题是什么?比如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中,大家关注供应链融资、供应链科技、中小微企业、追溯等。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对区块链的研究不仅局限在区块链本身,占第一位的是多种技术的融合,比如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区块链分布式的网络技术与大数据的结合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区块链与治理机制的结合等,这些主题已经成为目前研究中大家关注的话题。

因此根据研究的趋势,我还想强调一个问题,就是不要神化区块链。没有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话,单纯的区块链不可能解决我们所谓的信用问题。

关键词

在国内研究和国际研究中分析区块链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中心关键词,从而分析区块链研究中最关注的内容。从国内研究看,频次最高的关键词,除了区块链本身以外,主要结合的关键词有供应链金融、供应链、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等。从中心度来看,除区块链本身以外,主要关键词是智能合约、供应链融资和金融科技。通过频次关键词和中心关键词综合研究发现,最凸显的关键词是智能合约和供应链技术。到底这个技术怎么应用是目前大家正在探索的话题,反过来也在说明供应链技术的探索就在途中,区块链本身也处于萌芽状态。

再看国际情况,国际上有关区块链在管理中应用的文章大概集中在2016-2019年,2016年前的文章很少。区块链与管理相结合的文章是118篇,截止到今年7月份,区块链与供应链有关联的文章是95篇。从国际研究高频关键词和中心关键词来看,高频关键词里区块链结合最多的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合约和技术。中心关键词里主要是IOT、供应链风险管理、公正性价值链等。对凸显的关键词进行计量,2017年开始最主要是区块链与供应链、IOT以及其他信息化系统、透明度等方面是国际研究的趋势。

国际期刊核心文献

我筛选了95篇当中的56篇重点文献进行了分析,现在国际有关区块链和供应链的文献,主要有哪几类?

第一类是文献综述类,PPT里列的三篇都是有关国际区块链、供应链研究里非常经典的文章。比如Prious在2019年的文章中综述了27篇区块链与供应链整合的文章,总结了当前区块链的应用、面临的挑战、未来发展等。还有Hried在2019年发表的文章,非常经典,结合了48篇文献,分析了区块链对供应链带来的正反影响。因此接下来我也会讲到区块链不一定都带来正面的内容,也有可能面临很多挑战。

第二类是实证研究型,在56篇文献中有大概7篇。Kshetri在2018年的文章里主要通过11个案例探究区块链如何在不同阶段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目标,如成本、质量、可靠性、风险降低和可持续性。Queiroz和Fosso Wamba在2019年的文章里整合了技术采用模型和相关理论,探究个人层面的区块链采纳意图和行为。并使用PLS-SEM进行假设检验,并发现了印度和美国情景下的差异。

第三类是建模仿真型,比如说Chod在2019年的文章探索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和运营管理的影响,以农业供应链为例,研究什么样的供应链更能从区块链受益。

第四类是描述、介绍、概念框架型,数量较多。从国际的情况看,区块链在供应链的研究也处于初始阶段。

“双链”的研究框架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有关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应用最主要的问题在哪?我们怎么去看?

第一是关于区块链的驱动因素,就是为什么要在供应链里应用区块链,这是现在要关注的一个方面。第二是区块链运用在供应链中还有没有其它技术可以起到互补和支撑作用,或者需要紧密结合。第三是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行,因此相关的理论是什么,或者区块链引入到供应链中对传统管理学理论和供应链理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第四是区块链在什么场景下能应用。第五是区块链带来的影响,到底是正面影响还是反面影响。第六是区块链可能面临的挑战。这是目前大家在区块链和供应链研究中主要关注和我认为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于驱动因素。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用到区块链?这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话题,总体讲一般认为驱动因素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和供应链上潜在效益的角度,就是说他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比如可追溯性、匿名与隐私、可审核、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改进风险管理、可溯源、降低交易成本、去中介带来的交易时间节约、安全的数据库、共享的数据库、智能合约、可追踪、透明性。

第二个是个人和组织的维度,这个维度包括很多方面。第一个是潜在绩效的预期,就是通过区块链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明确的绩效。第二个是社会的规范和影响。第三个是技术资源的信任,包括对技术的信任、组织间的信任以及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基本信任都没有,区块链的运用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很多研究里发现的规律。不要俗化区块链,如果共识机制都没有实现,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实现,区块链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第三个是供应链的目标角度,比如供应链中断与复杂性,产品的安全、真实、合法,公共安全与反腐败等。

关于其他技术。区块链需要与其他技术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一是物联网(IOT)。区块链不是独立的,比如在2019年的文章里面专门研究了关于马士基航运,区块链与RFID等传感器为代表的物联网相结合如何提高整体运营效率,真正实现可持续。

二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就是说区块链最终还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结合来转化为一种决策性因素。

三是融合性技术手段以及产业需求的匹配。不同的产业对技术的需求不一样,在应用区块链的时候,需要结合这个产业的技术特征。

关于相关理论。区块链的支撑理论是什么?另外它对我们管理理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是与供应链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学理论。区块链对这几个领域的理论产生了一定的改变和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传统理论的范式。比如委托代理,委托代理理论是经济学理论里重要的理论体系,区块链应用之后,委托代理的成本会下降。另外还包括交易成本理论、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信息处理理论等。

二是与技术采用相关的理论。比如技术采用理论的技术接受与采用框架,行为理论等。

三是与供应链场景相关的理论,比如绿色、可持续供应链情境下,生态现代化理论和绿色营销理论。区块链依托于这些理论,同时也对这些理论产生了很多的改变。

关于应用场景。区块链到底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应用。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关于农业及食品供应链,这是目前探索最多的,包括新鲜食品交付,食品、乳制品、农产品等的安全、透明与可追溯,食品监管与评价以及用区块链更好地支撑小农。第二个是关于医药产品行业,包括医疗设备和医药用品的供应、安全与监管,采购渠道透明,构建健康事物互联网。第三个是电子供应链和全球供应链。这是目前大家关注的四大应用场景。

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包括哪些呢?一个是绿色可持续供应链,具体包括反向物流、废料管理等。二是供应链的柔性,包括智能合约,网络安全、资产追踪、订单安全与准确完成。三是供应链金融,包括反向保理和动态折扣,供应链金融采用动机。

关于双向影响。区块链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一部分人认为,区块链带来的正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信息维度提高了供应链数据的可得性,不可篡改性,增强了供应链数据的可视性和可追溯性。二是利用性技术维度,比如自动化处理分析业务,减少重复检测成本、促进供应链协同与治理、减少供应链结构复杂性等。三是探索性技术维度,比如推动供应链结构重组和模式创新、增强从供应链伙伴中获得关系租金的潜力。

很多的研究也发现区块链可能会存在负面影响,主要为四个方面。一是控制捆绑,就是核心企业构建的联盟链或私有链的集中度高。大家知道区块链分为共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抛开供应链为代表的共有链,供应链是联盟链,但是如果这么去做,很有可能会产生匕首效应。二个供应链隔离,核心可能只会邀请部分关系紧密的主体来参与区块链的建构,这本身就产生了一种隔离效应,这种隔离效应也不能真正有利于供应链绩效效率的提升。三是隐私安全,我们通过区块链增加了透明度,但过多的透明反而增加了隐私的安全风险。最近我们在调查一些企业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把所有数据实时放在区块链里,所以出现了沙漏型技术。四是供应链适应性降低,可延展性低、难以修改这些特点使现有的架构难以跟进。

关于面临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因素,技术的不成熟和内部构架的固有局限是我们要考虑到的,即区块链怎么跟其他技术融合。同时,区块链技术如何吻合现有产业状态。如何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国际上关于区块链带来的挑战有一个新的说法,就是如果资产数据本身研究有问题,那么区块链的应用是非常局限的,因此这也是将来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就是融合性技术的原因。二是个体与组织因素,包括多系统之间兼容难,链上的多数主体缺乏动力甚至会抵制,小企业缺乏人才、技术等资源。三是制度因素,包括政府监管的不确定性,全球供应链中不同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更多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物流学会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