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在第十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的演讲
(2019年11月16日 江苏·南京)
一、问题:理论滞后
近年来,我们学术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要想不断前进必须找到限制前进的问题。我们学术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表现在研究的广度方面,我们用的工具模式更复杂,解决的问题更多。但是总体来说,提高我们学术水平的深度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用研究远多于理论研究。从认知上来看,我们也没有重视学术研究的深度问题,所以表现为应用研究远多于理论研究。这个不是对错的问题,只是为寻找下一步前进的方向。任何一个国家、一门学科肯定是应用研究多,但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太少了。
二是理论研究缺少认知上的好成果,更缺少洞见。理论研究最终还是通过应用去检验,但是理论也有自身的要求和规律,所以也是可以分开的。从认知角度上,实践解决感性经验,理性认知和高级认知一定是理论,分不开认知就不能飞跃。从整个学术水平来看,我们发现缺少高水平、具有洞见的高级认知。
三是认知不能系统化地演进。我们做了十多年的研究,但能说对物流有了新的认知吗?我们可能做了很多项目,积累了很多经验,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但这些都是应用成果,不是认知升级。那什么东西是颠覆我们对物流认知和前进的标志呢?答案是只有理论研究形式的里程碑,这点我们非常缺乏。物流的高质量发展依赖认知新的升级。
要想推动学术研究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我们都强调理论和实践必须结合。但从方法论来看,可不可以尝试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我认为,没有“分”就没有“合”,只有“分”得清楚才能“合”得紧密,这是我一贯宣传推介的方法论叫“分合之道”。“分”与“合”是分不开的,从“分”的角度看“合”或从“合”的角度看“分”,会别有收获。下面我从纯学术方法上谈谈体会。
二、理论滞后的认知原因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理论研究长期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有效指导行业发展呢?我觉得有很多原因,从认知角度来看,我总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认为物流没有理论,或不需要自己的理论,只要用其他领域的理论即可。物流太简单,没什么原理和本质,所以不需要理论。或者它的理论就是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范畴的成果拿过来,形成了应用就是物流。所以我们有很多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应用的总结或者是别人的理论。物流有没有自己的理论、原理和底层逻辑?不知道。我认为这种看法轻视了物流。物流可能很简单,但是也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否则物流就是一个纯应用领域。
第二,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科学,总是千方百计地要转化为自然科学、数学或工程问题。长期存在着一种理念,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科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会千方百计的把物流问题转化成为自然科学问题、数学问题、工程问题、技术问题等等,认为只有在这些领域里面才有科学,这是一个误解。有些人把科学作为一种价值观,其实科学只是方法论。科学只是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逻辑方法、数据事实是正确的,但难以保证结论一定正确。当新逻辑方法和数据事实出现时,结论就会更新。所以科学是方法论,并不是价值观,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涉及到人,但我们不愿意和人打交道,愿意和机器、技术和数字打交道。原因是我们不习惯用逻辑方法、事实数据去客观、理性地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只要科学的方法就一定会发现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存在普遍对社会科学的误解,所以我们缺少研究社会科学的素养,不会提炼问题、分类问题、建立框架等等。
第三,缺少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无法沉淀出学术研究的基础模块、关系、规律等,因此不成体系。我们由于缺少理论研究的方法,没有沉淀出属于基础研究的内容,比如基础模块、基础关系、基本规律,所以我们的研究不成体系,不是在构建相对稳定不变的基础之上演进发展。物流最基本的底层模块是什么?它的基本的关系是什么?它基本的规律是什么?这些就是希望基础理论研究能够解决的,有了这些基础,物流理论研究就会变得稳定,学科发展就会一点点演进。
学科的认知是演化发展而来的,不是预先的顶层设计出来的,这是认知的规律。所以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要解决上述几个认知方面的问题,不要轻视基础理论研究,要学会采用科学的方法。现在,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明确使用大数据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数据代表事实,心理学代表逻辑。这个逻辑不代表预先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心理学的实验归纳出来的。所以,使用人的行为科学加上心理学的一些成果来研究社会科学是一种更加新的类似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所以社会科学也在方法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向自然科学靠拢,会越来越多的渗入自然科学的成果。
三、两类典型的基础性问题
结合我们常看见的这些问题,具体说说两个最基本的类型。
一个就是问题导向,我们很难提出好问题。前些时候我参加一个会议,主题是回归物流,回归物流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因为物流发展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什么是物流,物流金融是物流吗?物流地产是物流吗?物流的区块链是物流吗?哪些是物流低层的基础,哪些是物流应用的形式,哪些是物流跟其他领域的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跨学科的产物,我们能分得出来吗?
实际上回归物流就提了一个好问题,就是一个元问题,物流到底是什么?它的底层模块、普适性、不变性究竟是怎么表现的?可能大家会看轻它,因为没什么用,不会产出什么经济效应,不会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它只能解决我们认知上的一些误区,我们物流人不要随便听信金融家、技术专家或者其他领域专家对我们讲的物流。我们要跨学科学习,但是我们自己要知道物流究竟是什么的?很多的时候,政府官员告诉你,物流应该怎么干,难道他们比我们知道还多吗?像这样一些元问题会提高我们的认知,帮助我们认清一些底层的东西。所以,问题导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我发现普遍来看,研究的问题提得不好,问题提好了,就决定你研究水平和研究价值。我们往往是问题不很清晰,就着急于找方法和答案。其实人的认知是由问题引导的,能够回答的问题只占极少数的一部分,但是这些问题始终在引导我们认知的前进。所以问题可能比你整个文章的结论要重要得多,提一个好问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就是不会搭建框架,抓住了好问题,但是框架没有梳理好,结果走错了路。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模块化组合出来的,方法论要构建模块化组合的框架。框架有三类的组合,一个是模块内部结构,你把它讲清楚,因为模块基础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起点。第二个模块之间的关系组合,第三个就是物流与非物流模块的组合关系,大体上这个框架无非就是这么几类。我们有些物流模块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比如说物流选址问题,理想情况下其问题清楚、解法清楚、答案清楚。还有路径优化问题,也是在一些明确的前提下,一个已经清楚、可以解决的模块。还有安全库存,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块。但实践中,这些问题总是搅和在一起,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什么情况下能够把他们揉在一起,揉在一起的关系分几类,为什么能分这么几类,他们有没有解,有没有统一的解等等。把框架构建清楚以后,研究水平就体现出来了。即使没有答案也没有没关系,它是整个体系建设的一个阶段,因为它会引导大多数人研究继续往前走,否则我们永远没有方向。所以,搭建框架非常重要,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我们要研究思维是否清楚,是否理性,是否科学,是否有根据做支撑,这样可以保证研究比较扎实。后人可以踏着你的肩膀继续往前走,类似的工作不需要再做,你就做出了奠基的贡献,科学研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问题导向和构建框架,这最基本的方法论,有了这两点后面就会演进,就不愁学科不会发展起来。
四、建议
最后我有几点不太成熟的建议。因为没有直接参加具体工作,只是有一点想法。我认为,基础理论研究不是普遍性工作,是引导性工作,需要有人站出来引导提高研究水平。所以我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基础性研究。
高校的博士生应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要解决其立课题、参加交流、发表成果等具体指导和帮助。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枯燥的,一要有兴趣,二要有能力,三要有时间。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不出效益,不大会有人自愿做的苦差事,但是学术研究的公共基础设施,需要在一部分人中间提倡一下、组织一下、帮助一下。
第二,学会的课题可增加基础理论的内容,并组织指导和交流。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把这个方向引导一下,产生新的认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第三、学会的评奖可适当鼓励理论性研究成果,促进对物流认知的不断深入更新。我们过去对认知成果重视程度不够,从今往后能不能逐步探索,推动我们的认知一步步向前进。
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更多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物流学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