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专题分论坛于2019年11月17日在江苏南京举行。论坛由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服务经济研究所所长梁红艳主持,梁红艳及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莹等5位学者及博士研究生发表了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一、梁红艳 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服务经济研究所所长、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演讲题目:《中国物流业发展质量演进及评价》
梁红艳博士首先介绍了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与逻辑,并从物流业发展质量的研究视角、中国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内涵及其深化、中国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整体评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梁博士指出,当前部分文献从不同角度对物流业各发展阶段的重要成就、现状以及问题进行了回顾性总结,但较少直接研究物流业发展质量;部分文献虽然不是直接研究物流业发展质量,但从效率、成本、竞争力、狭义质量等不同角度关系到了物流业发展质量;并从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视角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指出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实质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物流业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内涵与水平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提高,最终达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接下来,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征,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数量短缺阶段(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级的经济调整阶段(1979—2001年)、加入WTO后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深化期(2002—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2013年以来);重点分析了在这四个阶段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状况以及中国物流业发展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演进特征,并提炼了中国物流业发展在供给与需求方面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物流业发展质量在克服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发展质量的内涵由建立解决短缺的物流业产业体系到满足更高水平需求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由物流业内部的协调拓展到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环境发展的协调,发展质量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最后,从物流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运作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企业、物流业发展方式、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物流业产出、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物流业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物流业发展质量整体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并探讨了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思路。
二、王莹 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 演讲题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基于三流的供应链整合者》
王莹博士首先介绍了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并围绕“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提供哪些服务,如何从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方面,评价这些公司的供应链能力?”问题展开论述。
王莹博士指出,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理论是服务主导逻辑,相比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和技能)更是跨境电商公司的核心资源。接下来,介绍了该问题的具体研究过程。该研究采用跨案例研究法,依据理论抽样方法选取四家公司,并对样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一)从信息流相关资源生成的功能
1.信息流管理促使电子商务公司形成分散的组织结构,以满足信息处理要求并鼓励内部创业,使这些公司能够更及时地响应市场。
2.市场信息管理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促进产品开发并加快客户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更好的客户导向。
3. 在技术支持下的信息流管理可以实现数据到信息的转换,生成知识以改善供应链服务能力(例如,提供培训或知识)。
(二)通过成对或统一组合三个流产生的服务能力
1.信息流与物流相关的资源组合,以物流可视化,物流效率和物流流程重组的形式产生了新的供应链服务能力。
2.信息流与资金流相关的资源的组合,以供应链金融的形式产生了新的供应链服务能力。
3.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相关的资源组合,产生了新的供应链服务功能(例如财务风险控制)和其他创新解决方案。
(三)三流之间的关系
1.信息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并支持物流和资金流。
2. 在信息流的支持下,物流流直接影响资金流,反之亦然,即物流和资金流相互影响。
(四)供应链服务能力与供应链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
1.跨境电子商务公司三流相关的资源产生了更高水平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减轻了相关各方的交易活动风险。
2.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提供的与这三流相关的资源所产生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水平更高,增强了对客户的信任和承诺。
3.更高水平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是由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提供的与这三种流相关的资源所产生的,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4.跨境电子商务公司通过与三种流量相关的资源产生的更高水平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提高了供应链关系质量。
三、胡永仕 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物流系主任、副教授 演讲题目:福州市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胡永仕副教授首先阐述了供应链体系建设与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指出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物流企业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实现发展的路径不可持续,物流企业只有主动融入供应链,在供应链体系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才有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重点介绍了福州市在供应链体系建设中的探索经验和路径,一是高度重视,成立跨部门的供应链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二是政产学研结合,成立供应链体系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三是精心组织,加强对供应链体系建设全过程的指导;四是加强沟通交流,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和做法。
再次,介绍了福州市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进展情况。福州市主要围绕物流标准化和供应链平台建设两方面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的验收,共有20个项目通过验收;累计有效投资近2亿元;建设期间,福州市供应链体系建设成效斐然,福耀供应链平台、永辉供应链平台、万全速配物流标准化等一批物流标准化项目和供应链平台项目发展壮大,成为行业标杆,福州市物流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最后,总结了福州市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一是制度和政策先行,坚守试点工作的初心;二是增强与企业互动,深化企业对政策的理解;三是政府积极购买服务,保证试点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
四、吴桐雨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博士研究生 演讲题目:物流枢纽城市的识别
吴桐雨指出物流枢纽城市是物流网络系统良好运作的关键,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主要围绕全球物流枢纽城市的识别与评估展开论述。
首先,介绍了物流枢纽城市的研究背景。一方面,从理论上看,全球物流枢纽城市的构建不仅是地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过程,更是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新型生产方式相契合的过程;枢纽经济的作用使得物流枢纽城市能够发挥更强的要素集聚特性以及产业的扩张辐射特性,对于全球物流网络的运行效率提升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动物流枢纽城市的建设。例如,2018年,我国出台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致力于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其中,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可以理解为“物流枢纽”在城市层面的应用。
接下来,提出物流枢纽城市是物流枢纽的载体,是在全球物流网络中承担组织、协调和控制功能的关键城市。因此,在全球经济时代,需要基于流空间的视角,以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为切入点研究物流枢纽城市。然后,吴桐雨具体介绍了全球物流枢纽城市的识别与评价,即在构建海运网络、空运网络、物流企业组织网络及国际贸易网络的基础上,从网络结构特性及节点城市物流运行能力方面揭示多层物流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并通过网络聚合,运用t-SNE与聚类算法,进一步分析物流枢纽城市的发育水平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最后,介绍了主要研究结果,即物流枢纽城市构成的网络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小世界及无标度特性;物流枢纽城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级性,不同等级城市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以上海、新加坡、香港、法兰克福为核心的物流枢纽城市网络正加快形成,连接能力较高,且物流枢纽城市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五、林双娇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演讲题目: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收敛性研究
林双娇首先介绍了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并重点围绕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问题展开论述。
首先,探讨了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在分析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提出应从物流运行规模、物流供给质量、物流经济效应、物流环境效应四个维度构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接着,介绍了利用熵权法测算得到的各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结果,并重点讨论了以下主要结论,即中国物流发展质量的省际差距明显,发展质量排名靠前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各省份物流发展质量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未得到有效改善。此外,还阐述了各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的σ收敛和β收敛性检验结果,指出中国物流业发展质量整体呈条件β收敛特性,即中国发展质量较低的地区发展速度快于水平较高的地区,但各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不会收敛于同一水平,物流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将持续凸显。
基于上述分析,林双娇进一步指出,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测度除了要关注物流业自身发展水平外,应重点考察物流业发展质量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各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差异不可绝对消除,无法达到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绝对空间均衡,但是政府应在保持东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保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条件,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平等发展的外部环境。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更多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物流学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