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 关于年会
  • 历届年会回顾
  • 最新年会动态
  •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 历届获奖名单
  • 特约评委申报
  • 关于分论坛
  • 分论坛申请
  • 历届分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年会 > 最新年会动态
【物流学术年会展播】粮食安全与现代物流专题分论坛
来源: 时间:2019/12/10 16:28:26 作者:
  

第十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粮食安全与现代物流专题分论坛于2019年11月17日在江苏南京举行。论坛由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杨艳萍主持,河南省物流协会副会长、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焰等3位学者发表了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一、王焰 河南省物流协会副会长、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 演讲题目:从粮食物流到粮食供应链:创新与实践

(一)粮食市场与我国的粮食物流发展

中国的粮食市场呈现三个长期发展趋势,一是不断增长的人口,二是对食品保障、安全和可持续性的需要。纵观世界粮食市场,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2017年全球共有51个国家约1.24亿人受到急性粮食不安全的影响,较上一年多出1100万人。2018年,冲突仍可能是导致粮食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影响阿富汗、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持久旱情还可能导致非洲东部和南部处于高度粮食不安全的国家继续出现粮食歉收情况。

前美国国务卿辛基格就曾说过“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全人类”。而在世界上有这样四家粮农贸易的寡头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取其名称的首字母我们简称ABCD。这四家寡头控制着全球80%的粮农贸易,联合操控着全球的粮食价格,就连国家有时候在他们面前也无能为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粮食产业成功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面开放粮食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粮食供给由过去长期紧缺逐步做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粮食流通体制日趋完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充裕;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加工业不断改善,粮食现代物流开始形成;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日子越过越好。

(二)国家的粮食供应链战略

2012年1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时任总统奥巴马做序。该战略关注的是运输、邮政、航运通道、资产和基础设施的全球性网络,包括通讯基础设施和系统。借助这一网络,商品从生产地直至最终消费者。目标1:促进商品高效、安全的移动促进合法贸易及时高效的流动,同时维护和保障供应链,使之免受不正当的利用,并减少其在破坏面前的脆弱性。目标2:建设一个有弹性的供应链。准备应对且能承受不断变化的威胁和危害,并能从破坏中迅速恢复的全球供应链系统。

在我国,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粮食供应链战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于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原则:一个目标,两项服务,三链协同,四流融合,五化协调。

(三)加快粮食行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

依托粮食产业“四大载体”建设,重点培育粮食供应链平台和供应链服务企业,服务粮食全产业链,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国家的粮食产业“四大载体”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示范园区、骨干企业。就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支持一批示范市县,建设一批示范园区,扶持发展一大批核心竞争力、行业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和成长性好、“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培育粮食供应链平台:鼓励和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协同平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协同效应,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培育粮食供应链服务企业:鼓励和支持供应链服务企业优化研发设计、采购执行、物流仓储、分销营销和融资结算等一体化服务,加强从生产到消费的有效对接,促进供需匹配,适应消费升级。

二、谢京辞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演讲题目:中国短链食品消费行为研究: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与文献综述:食品短链

食品短链(Short Food Supply Chains,SFSC)是食品供应短链的简称。“短”意味着各类信息都是透明和可见的,即通过中间环节的尽可能减少来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食品生产和流动过程的全部信息(Gralton,2009;Sustain,2008)。主要形式有:农夫集市(Farmer Markets),社区支持农业(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等。

中国情景下,食品短链的现状和典型代表如下(杜志雄,2009;檀学文,2015)。赵玻等(2014)从流通体系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了食品短链。杜林娟等(2013)探讨了国内食品安全危机背景下食品供应链的发展方向。殷戈(2016)认为中间商数量、农产品销售价格和农户人际关系三个属性都能显著影响农户加入食品短链模式的决策。

食品短链类型及常见形式包括:第一,面对面交易型,如农夫市集、社区支持农业、都市农业、路边销售;第二,空间接近性交易型,如美食节、消费者合作社、农场到厂商;第三,空间扩展性交易型,如土特产专卖。

食品短链核心成功要素:环境友好;区域品牌细化;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直接、道德的联系;有机产品;食品安全、可追踪;文化继承;消费者身体健康;产品根源识别;本地工作、合作和骄傲。

TPB模型、信任:1991年,Ajzen发表《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behavior)一文,标志着该理论的成熟。考虑在传统TPB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信任变量,借助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来探索国内影响消费者购买短链食品行为的因素。

(二)拓展TPB模型构建:拓展TPB模型变量、态度变量

计划行为理论由Icek Ajzen提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帮助我们理解人的行为模式。

谢京辞教授在传统TPB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信任变量,借助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来探索国内影响消费者购买短链食品行为的因素。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针对国内消费者短链食品消费的特性,定义了7个测量变量,并形成如下假设。

H1:消费者主观规范对消费者短链食品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

H2:消费者行为态度对消费者短链食品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

H3:消费者知觉控制行为对消费者短链食品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

H4:消费者的短链食品购买意向对消费者短链食品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

H5:消费者知觉控制行为对消费者短链食品购买行为有正向影响

H6:消费者信任对消费者短链食品购买意向有正向影响

H7:消费者居住地对消费者短链食品购买行为有影响

H8:消费者的家庭收入对消费者短链食品购买行为有影响。

(三)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谢京辞教授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消费者对于和生产者合作,建立长期共赢合作的关系,仍缺乏一定的关注。

结论二:信任关系的建立对于消费者购买短链食品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短链食品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论三:消费者态度,主观规范,前置行为控制和信任均显示了对短链食品购买意向积极的影响。

结论四:消费者前置行为控制对购买行为有直接的显著影响。

结论五:消费者居住地及家庭收入水平均对消费者短链食品消费行为有直接影响。

基于结论,谢京辞提出了推动食品短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提升食品短链的声誉,适当的宣传。

2.提供更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相互信赖的对等关系。

3.提供降低风险的处理措施:权威法定的特定仲裁机构;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

4.保证短链食品质量和安全:科学规范的生产;做好食品的运输、储存等工作。

5.积极参与消费者的沟通,降低生产风险

6.加强与消费者的合作:官方或者权威第三方平台

7.提供更便利的短链食品购买渠道

三、李凤廷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演讲题目:突发事件下的粮食物流

(一)研究背景

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习近平)。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提高粮食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中国和国际上多年来一系列事件表明,在全社会粮食供求形势总体良好的情况下,仍然可能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出现一定区域内的粮食不安全事件。长期盛行的“重储备,轻物流”观念导致了中国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物流“短腿”,而且在“北粮南运”的粮食流通格局中格外突出,蕴含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如何识别与防控粮食安全风险,提升突发事件下的粮食物流保障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灾民的粮食供应成为粮食安全领域最前沿、最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研究脉络

为保障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国内外对粮食物流的研究总体遵循“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现代物流→面向突发事件的粮食物流”这一研究脉络。

1、粮食储备研究。粮食储备源自中国西汉的常平仓制度(许璇,1935),后来历经义仓、社仓等多种变迁,成为粮食安全保障的战略基石(白美清,2011)。主要研究:储备功能与地位、储备数量与规模、储备品种与布局、储备制度与体系。

2.粮食流通研究。粮食流通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毛学峰等,2015),对保障粮食安全不可或缺(任正晓,2015)。主要研究包括:流通体制与政策、流通结构与组织、流通技术与方式。

3.粮食现代物流研究。粮食现代物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从研究粮食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开始的。主要研究包括:粮食物流的基本概念、区域视角的粮食物流、网链视角的粮食物流、粮食物流与供应链整合。

4.面向突发事件的粮食物流研究。Kemball-Cook andStephenson(1984)首开突发事件下粮食物流研究的先河,率先探究了索马里难民救助中的粮食运送问题,强调了物流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性。①应急物流的基本概念:Thomas and Kopczak(2005)、van Wassenhove(2006)、王宗喜、阳波(2008)。②复杂环境下的食品物流:储备粮紧急调运(娄源功,2003)、饥荒中的物流(Longand Wood,1995;Hwang,1999)、大型突发事件和复杂环境下的食品物流(谢如鹤等,2013;Cozzolino etal.,2012;Quinn,2010;周露等,2008)等。

(三)基本概念

缘何要将粮食与其他救灾物资区别开来?有以下原因:

①流体属性不同。物流活动的研究与应用,须以流体的属性分析为前提。粮食的自然属性包括生化性、生产周期性和地域性、消费连续性等,社会属性则体现为粮食物资的战略性,这使得粮食不同于一般的救灾物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

②资产专用性不同。粮食的自然属性导致粮食储备、运输、加工等载体专用性(涉及散粮码头、粮食专用铁路线、粮食仓库、散粮船、散粮汽车、火车、粮食集装箱或集装袋等)与其他救灾物资有较大区别,需专门研究应对。

突发事件下的粮食物流,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强化粮食储备与物流能力,在事发时能够迅速组织储备粮及其制品的物流活动,以满足灾民和救援部队的饮食需求,确保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并追求时间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等多目标协调决策的特殊物流活动。

根据应急管理的分期原则,突发事件下的粮食物流可细分为储备粮应急储备(预防准备)、储备粮紧急调运(应急响应)与储备粮持续供应(善后处置)三个阶段,包括储备粮网络布局与存储管理、储备粮-采购、运输、加工与配送以及储备粮持续供应等。

(四)主要步骤

粮食应急供应体系构建三部曲: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情景构建、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脆弱性分析、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战略制定与实施。没有灾害情景的预案几乎不具有操作性。需要细化《粮食应急预案》,依据四种情景。

此外,粮食应急体系建构时要着重关注三个机会窗,如下图所示。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更多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物流学会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