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后疫情时代的冷链物流经济与管理专题分论坛于2020年11月29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论坛由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张喜才博士主持,邀请了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广东省物流指导委员会主任谢如鹤等5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分享,主要内容如下:
一、谢如鹤 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广东省物流指导委员会主任
演讲题目: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协同研究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一)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背景
珠三角冷链物流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珠三角交通运输业、邮电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创造新的业务契机和发展空间,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1.政策现状
商务部办公厅、总社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战略合作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三部门关于进一步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政策不断更新,进一步肯定了冷链物流不可或缺的作用。
2.主要问题
(1)现阶段冷链物流制度不完善,管理体制分割严重;
(2)冷链物流的成本冷链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低,高绩效、综合性强的冷链物流服务相对缺乏;
(3)冷链物流的相关技术人员缺乏;
(4)进城难、过桥过路费标准不一等怪象尚未解决。
3.根本原因
目前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协同规律尚未被正确认识,冷链物流协同水平低下。
(二)珠三角地区协同研究
1.系统协同基本概念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如果控制某个变量在一个定值,这个系统就会突变到另外一种有序结构,这即为自组织理论。协同学理论就是研究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组成子系统的序参量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影响系统协同发生突变的一种自组织理论。
2.协同研究演化方程
研究应用协同学理论、冷链物流系统、“熵”理论,实现冷链物流供给协同、冷链物流辅助系统协同和冷链物流需求协同。主要应用演化方程如下:
(三)协同研究步骤
1.序参量指标构建,包括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供给系统、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需求系统、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辅助系统,具体指标如下图。
2.计算序参量有序度、熵权重、子系统有序度、子系统协同度、系统协同度。
3.分别得出并分析供给系统、需求系统、辅助系统3者的协同度和3者两两之间的协同度与系统协同度。以供给系统协统度为例,计算结果如下图。
(四)协同研究主要结论
1.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系统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2.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协同需要供给子系统、需求子系统、辅助子系统三者的有机结合。
3.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态势良好,但子系统协同情况仍有提升空间。当前珠三角地区九个城市的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是较高水平,但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供给系统与辅助系统以及子系统序参量之间的协同水平较低。
4.应通过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政策支持及监管、人才培养等方式,提高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系统各子系统及序参量的协同度,从而推动珠三角地区冷链物流以更高的协同水平发展。
5.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是提高各序参量有序度与协同度的关键。
(五)粤港澳大湾区冷链物流的协同
1.供给系统的协同:加强大湾区冷链物流企业运作流程的协同、冷链科研投入和产学研协同、冷链基础设施的协同与布局优化、提升冷链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2.需求系统的协同:生产需求方面合理规划农产品生产力布局和产品规划;消费需求方面科学引导对冷链食品的消费需求;流通需求方面提高通关速度、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3.辅助系统的协同:政策扶持、标准引领、加强监管、人才培养。
4.冷链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依托我国5G优势,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冷链物流系统内的信息共享,促进系统自组织协同发展。
二、刘永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演讲题目: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优化研究
(一)合作社绩效现状
从农产品供应链视角深入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优化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市场中的市场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良性对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开始连接农业产业的收购、营销、储运各环节,涵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阶段。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快速增长但许多合作社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较弱、效率低下,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供应链中的绩效水平较低。
(二)农产品供应链系统边界的确定
1.一个合作社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二级农产品供应链系统;
2.分别采用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和VMI模式;
3.以利润作为该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合作社利润、零售商利润和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
(三)农产品供应链模型假设
1.不考虑在库存管理和在途库存过程中的产品变质情况,假设不存在缺货现象、退货现象;
2.假设合作社生产具有一定保质期限的单周期生鲜农产品;
3.假设该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可预测的,并且服从随机分布和脉冲分布;
4.合作社在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和VMI模式中既是生产商又是供应商,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零售商;
5.假设合作社和零售商有足够的库存能力,但必须受目标库存限制,合作社和零售商根据目标库存调节各自的库存量。
(四)农产品供应链模型构建
利用系统动力学软件对于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下农产品供应链流程进行仿真研究,得到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信息共享条件下,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发生改变,同样方式进行建模,如下图所示。
(五)VMI模式与传统库存管理对比
1.在市场需求随机分布和脉冲分布情况下,VMI模式中的合作社利润高于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中的合作社利润;
2.在市场需求随机分布和脉冲分布情况下,VMI模式中的零售商利润和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都高于传统库存管理模式中的利润;
3.VMI模式更适合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要求。
(六)合作社库存管理建议
1.合作社应该与零售商建立信任关系,进而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
2.VMI模式增加了合作社的库存管理成本和风险,而零售商可以从库存成本节约中获得更多利润。因此,合作社需要与零售商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期在不降低供应链系统和零售商利润的情况下保证自身利润增加。
3.VMI模式需要合作社参与管理零售商的库存,对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合作社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水平来选择哪种库存管理模式更适合合作社当前的现实需求。
三、于晓胜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电商与物流学院党委书记
演讲题目:医药冷链物流运输验证的思考
(一)我国医药冷链现状
与国外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相比,我国冷链物流体系瓶颈在于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缺乏有效的验证及必要的维护,相关冷链运输过程监测接近空白,尽管2013年6月我国首次将药品冷链设备的验证管理引入新版的GSP,但仍有约80%的冷链药品在几乎没有经过验证及监测的情况下储存、运输。
2017年10月14日,国家标准委发布推荐标准GB/T34399-2017《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对验证的内容、要求及操作要点做了规定。后疫情时代的推动,对食品安全及食品质量的重视,冷链物流的验证将进入全面推广期,值得所有冷链物流企业关注。
(二)冷链物流验证的范围
冷链物流验证包括对冷库、冷藏车、冷藏箱、保温箱、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的验证等。主要涉及四点:使用前验证(实际与设定,关键参数、条件、性能);定期验证(参数漂移、损耗、异常);停用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验证;专项验证。
冷链物流冷藏车验证的基本要求根据新版GSP,冷链物流冷藏车验证相关测点布置及数据采集要求每个冷藏车箱体内测点数量不得少于9个,每增加20立方米增加9个测点,不足20立方米的按20立方米计算。
冷藏车验证数据合格的标准为:验证数据应在2-8℃之间;出现超标温度的时间应控制在15min内并有合理解释;验证温度曲线应集中在5℃左右,超出范围应有合理解释;验证记录数据应是连续的,验证中设置的温度记录仪的位置不得移动。
(三)冷链物流运输布点验证方法与位置确认选择
位置确认,顾名思义,就是要确定测点终端的位置,但以上法规并未对该位置进行具体描述和定义,对于具体验证人员的实际操作而言,大部分采取从设备及系统大量的验证数据中根据个体理解来进行位置定义,最后把测点终端安装在自定义的位置上。其后果直接导致测点终端位置各异,缺乏统一标准,采集的温度可信度低。
按照验证方案验证出来的一组温度数据里,分析出来的特殊监测点一般有“最高点、最低点、平均高点、平均低点”四个,这四个特殊监测点与温控探头监测点如何匹配,以达到反映温度变化实际情况的最佳效果?不同的布点验证方法采集的温度数据是否存在差异性?
1.均匀布点验证方法
在被验证设施设备(如冷藏车)内,进行均匀性布点,特殊项目及特殊位置专门布点,根据车辆的长度和有效容积分2层布置,具体分布可以设计如下图所示。同时,确保每个冷藏车箱体内均匀性布点数量不得少于9个,每增加20立方米加9个测点,不足20立方米的按20立方米计算。
2.纵面布点验证方法
对于车厢内常规监测点,按照车厢容积分3纵面,每个纵面放置5个温度记录仪,上面距出风口下缘10cm,第一纵面离前板10cm,且侧面距车厢壁5cm,下面距车底5cm,第三纵距离车内门帘30cm,共15个。车厢内特殊监测点设置在回风口16号、出风口17号,20号环境温度布点在车门上,两个温度监测探头在18号和19号位置,所有监测点的数量为20个。具体纵面布点验证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3.两种布点验证方法采集温度差异性分析
两种布点方式收集得到的数据通过K-S检验,如下图所示,检验分布都为正态分布。
对两组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表示两种布点验证方法采集温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对于两组实验数据进一步进行集中度检验,如下图所示,可见纵面验证方法相对于均匀验证方法,标准偏差值与方差值明显较小,其集中度相对高。
4.两种布点验证方法温控位置确认选择分析
在行业要求严格控制在2℃-8℃的情况下,温控探头位置确认在“平均高点,平均低点”,更易于监测整个空间长期的温度控制水平,既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又减少了经济损失,更能避免检查时不合规的情况出现。
(四)冷链运输验证结论及建议
1.基本结论
(1)验证方法
根据GSP和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目前在医药流通企业普遍采用均匀布点验证、纵面布点验证等两种方法。
(2)验证效果
虽然采集的温度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冷链设施设备验证时,两种验证方法均能够达到验证效果。
(3)位置确认
从验证、药品质控、经济效益等层面分析,放置在平均高点和平均低点的探头,是比较能保证药品的存储和运输质量的,建议将监测探点放置在这两个位置。
(4)测点方案
同理,对于面积较大,检测点较多的时候,依次可以选择平均高点、平均低点、平均次高点、平均次低点等。
2.对医药冷链的三点建议
(1)健全制度,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逐步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2)更新理念,冷链验证管理是从源头上把控风险,成本导向转为质量导向;
(3)改善设施设备,以冷链物流运输验证为抓手,逐步改善设施设备。
四、刘广海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演讲题目:冷链运输装备技术进展与节能减排
(一)大湾区冷链运输现状与发展
根据恩莱特司各特咨询公司数据显示,由香港中环出发的大湾区陆路交通可达范围,在2010年到2018年间有了明显的拓展。
具体来看广州市冷链配送车辆使用状况,目前广州市市冷藏车拥有者主要以冷库企业,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广州市168家冷链企业拥有各类冷藏车1671辆(自由),主要分布在黄浦区、天河区和白云区,各拥有473辆、447辆、267辆,分别占全市的28.3%、26.8%、16.0%。从车辆形式来看,重型、中型、轻型和微型冷藏车占比约20%、8%、65%和7%。
在冷藏车辆行驶距离方面,82.50%的广州市城配冷藏车日均里程处于200公里范围内,14.22%车辆处于200-500公里范围内,0.96%车辆处于500-800公里范围内,还有2.32%车辆日均里程在800公里以上。以2019年广州市冷藏配送车辆一个月内的日里程量为例,基本围绕130公里上下进行浮动,月高峰时候达到了159.04公里,最低谷为121.08公里。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同时注意了季节因素和节假日对于数据的影响作用。整体来看,夏季冷藏车日均里程距离分布整体略高于秋冬季节,部分企业可能在气温较低情况下不采取冷藏措施。而且在周末和国庆假期时,冷藏车日均里程数处于谷底,节后出现回升。可见民众在假期前夕需求量上涨,商家处于补货高峰期,而此时带动了冷链需求增长,冷藏车的日均里程数随之上升。
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冷链配送车辆管理的相关建议:开展冷链配送的全链条调研;按宽进严出的原则实行管理;加强冷链配送的立法管理;与时俱进完善对冷藏配送车的管理;改善冷链配送营运的环境;完善冷藏配送车标识的管理。
(二)冷链运输能耗构成与分析
1.冷藏车车厢
从冷藏车车厢在运输过程中的能耗构成角度分析,主要分成六大部分,即太阳辐射、壁体传热、空气渗透、通风换气、制冷机组和厢门开关。
冷藏车车厢使用的隔热材料既需要隔热效果好,也需要质量轻,相对来说可以增大内部使用空间。箱体材料还需要考虑热桥效应,即热传导的物理效应,由于不同材料的导热性差别较大,箱体保温层导热不均匀后造成结露、发霉甚至滴水的问题。实验用冷藏车车厢采用聚氨酯发泡隔热,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耗能计算:
车厢暴露在日光下会产生热负荷,箱体主要接收到太阳直射、反射和散射光线。冷藏车在使用时可以考虑提高车速,尽量减少在阳光直射下的停留时间,还可以在箱体外表面喷涂发射性强的油漆等。
2.漏气(气密性)
车厢缝隙、门缝等在内外压差作用下,会出现空气渗透的现象。通过实验发现:漏气量受内外压差影响,车速越高,漏气量越大;漏气量与发泡工艺密切相关;漏气量与装备老化率相关。
3.食品呼吸热
在水果蔬菜的冷却运输过程中,食品呼吸热一直是运输耗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该耗能部分主要与三方面因素相关:食品品种,香蕉、芒果、木瓜等高,葡萄、坚果类低;气体成分,等;温度,每当温度增加10呼吸作用增强2-3倍。
4.预冷
所谓预冷,是指水果、蔬菜采收以后、预备贮藏或运输以前除去其田间热,迅速将其冷却到适宜温度的一项措施。预冷是保证易腐食品储运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预冷可以减轻车上的制冷压力,从而节省制冷费支出;预冷可以缓解运量和运能的矛盾;预冷可提高储运质量和,降低储运成本;预冷可节约食品资源。
5.车门
冷藏车车门的开启关闭问题带来耗能,主要分成两个主要活动,即装卸货物直接引起的内外空气热交换和运输过程的空气渗透。
(三)冷链运输技术创新与运用
1.气流组织设计
通过牢固的防水壁和标准长度通风道改善空气流动,具体的设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2.箱体结构
将相变储热装置放置于冷藏车箱体前部,或者在箱体中部添加隔热板,如下图所示。
3.冷链托盘
将传统的通用托盘与冷链存储技术相融合,应用于冷链物流中,实现一体化更好的温控效果。
4.箱体涂层
利用高分子材料油漆对箱体表面进行喷涂,可以提高对日光的反射率,实现外界热量不传入,内部热量可以传出的效果。
(四)实现有效冷链的建议
认为有效的冷链主要需要:态度和观念模式的改变;便于操作的技术改进;严格的规范管理;监控技术的提高和透明化。
五、张喜才 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
演讲题目:后疫情时代农产品冷链物流经济与管理
(一)农产品冷链相关政策
在2020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了: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分级布局和标准制定。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对其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二)新冠疫情与冷链物流:三难叠加
1.冷链物流基础薄弱
中国的国情是大国大城小农,新冠疫情之前农产品供应链尤其是冷链物流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想要实现吃得饱想吃得好转型,从吃的安全向吃的营养、新鲜转变,需要更加关注农产品安全检测结果,然而当下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关注度尚不够。
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端方面,中国依靠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世界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201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9年超过1.2亿斤,连续4年超过1.3亿斤。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肉类生产大国,2018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一共生产了8517万吨。中国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水产品生产大国,2018年全年通过捕捞和养殖获得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469万吨。中国还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果蔬生产国,蔬菜8.07亿吨,水果2.61亿吨。
然而,我国农业生产即以个体“小农生产”为主,目前我国有2.3亿农户,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达2.1亿户。生产经营非常分散,集中度较低,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北肉南运、进口剧增,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到600多个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聚集。农产品供应链销售端方面,国内目前有4469个功能比较完备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2.7万个,超市连锁门店13.8万个,电商平台800家左右。
2.非洲猪瘟疫情
猪肉是中国第一大肉类消费,在生猪繁育防疫、养殖、屠宰加工、储存、运输流通、批发零售等环节都有着广阔的冷链物流需求市场。尤其是非洲猪瘟常态化下,国家出台政策、企业积极转型,猪肉行业的众多环节发生变化,活猪禁运将成为长期趋势,相对应的冷链缺口问题有待解决。
3.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以来,全国出现30多起进口冷冻食品冷链检测阳性事件,北京、大连、青岛、天津等地还出现了聚集性疫情。从供给端来看,活禽禁运,出现供应的短期紧张,而需求端,疫情下对于食品的卫生和安全需求明显提升。
短期解决措施方面,冷链物流体系中每次新冠肺炎确认病例出现,都会采取紧急封控、紧急排查、大规模核酸检测等措施。虽然可以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很快控制疫情,但代价也是比较大的。长期解决措施方面,思考建立可持续的冷链物流经济与管理体系。
(三)后疫情时代冷链物流经济与管理:两个视角
对于冷链物流,目前更侧重检测、消杀,隔离,技术性应急措施。有些企业一刀切关停冷库,已经出现弃肉现象,代价巨大。供应链管理从思想——模式——硬件设施不成熟。交通线路、物流网络、信息系统到管理理念,供应链系统管理模式都有相当大的鸿沟需要跨越。
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冷链物流管理,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关注冷链物流的经济系统性,从经济发展视角,从成本收益角度,从市场主体视角。二是关注冷链物流的供应链特性,从公共管理视角,行业管理视角,企业管理视角。
(四)农业供应链四个方面
农业供应链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首先,是产业环节的链,即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条。其次,是产业要素的链,资金(金融)、技术(5G)、人力、土地、设备产业要素的链接。然后,包括科技、创意、策划、标准、数据等智力支持的链接。最后,是产业与周围环境的链,也就说农业与其发展环境的链接。具体的农业供应链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五)冷链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
1.冷链物流的十大问题
冷链物流的最初一公里问题;冷链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冷链物流安全风险评价与管控问题;冷链物流对价格、供给等影响问题;冷链物流利益主体利益分配问题;冷链物流的政府干预问题;冷链物流供应链优化问题;冷链物流与新技术融合问题;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与发展问题。
2.研究方法
工程模型方法;博弈论方法;案例研究的方法;计量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