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高校管理学院院长论坛于2020年11月29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冯耕中教授主持,邀请了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施先亮教授等8位嘉宾进行了主题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一、施先亮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演讲题目:交叉融合,创新驱动——推动物流学科高质量发展
(一)物流学科:历史—特色
(二)人才培养:理论—实践—思维
1.“智慧导向Intelligence、交叉融合Integration、持续改进Improvement”的3I理论教学体系;
2.“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指导Direct”一体的3D实践教学体系;
3.“模式Mode—载体Media—方法Method”一体的3M思维训练体系。
(三)科学研究:项目—平台—团队—成果
1.科研项目
近4年主持国家级项目1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学术平台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物流管理与技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物流信息化研究基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
3.师资团队
专任教师2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学名师等领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名师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4.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171篇,其中SCI/SSCI论文64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专家建议获国家及省部级领导人批示3项
(四)社会服务:政府—行业—企业
1.人才支撑坚实有力,智力支持专业高效
服务一带一路:毕业生服务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铁路在建项目;服务交通强国:超过65%的就业学生服务大交通物流行业。三大战略的代表性研究项目:一带一路物流支撑体系研究、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物流发展战略研究、雄安新区物流专项规划。
2.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出版行业报告。
《北京市食品冷链物流专项调研报告》得到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和副市长的正面批示。《北京市药品批发企业现代物流规范研究》《北京市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综合能力评估》研究成果被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纳。出版了《北京市城市物流发展报告》《北京市物流信息化研究报告》《北京市冷链物流报告》。
3.共享教学资源,共建学科团队,共建研究平台。
协同育人机制:为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培养双培生87人。学科共建机制:协助北京物资学院成功申请北京市一流学科共建项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与京东物流、北京物资学院等共建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雄安)。
4.辐射其他教育,支撑智慧城市,促进两化融合。
支持基础教育—为北京四中等中小学开展物流科普讲座;带动职业教育—为市属职业教育学校编写教材讲义并授课;开展职业培训—为北京公交集团等在京企业提供专题培训。北京市轨道交通大数据研究;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智慧应急物流联动体系研究。北京市综合管廊运维监管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文本和仿真分析的北京市公共充电桩布局优化研究。
二、唐臣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演讲题目:“双新”融合“职教”为本,大力培养国家战略发展急需的物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一)立足“双新”理念,打造物流职业本科一流专业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前身为创建于2005年的广西城市职业学院。2019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广西唯一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大学,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35000余人。
“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因此“新工科”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大学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同时也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而“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新工科、新文科”为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带来了时代新机遇和全新挑战。当前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课程体系不完善、科研创新素养薄弱、实践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
(二)融合“双新”理念,创新学科发展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双新”理念,培育高层次物流技术技能人才。
1.切实抓好顶层设计,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探索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案、新体系,推动专业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及时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办学质量提升。升级改造优化专业建设,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形成新的办学增长点。
(三)践行”双新“理念,提高育人质量
1.践行“职业为主,德育为先”新理念;
2.构建“一平台双主体三层级”育人模式;
3.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4.推动教研创新,培育时代新人。
(四)强化“职业”特色,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文化理念育人——做思想行动的先行者;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的通行证;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出国留学——培养国际化物流人才。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物流专业建设,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充分激发物流专业内涵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物流专业结构整体优化和内涵质量显著提升。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高层次物流技术技能人才。
三、孙启鹏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演讲题目: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一)读懂“新文科”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主旨报告。吴岩司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大势、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主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变革。要把握中国发展的新时代、新成就,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新考验、新变革,通过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引领本科教育全面振兴。
1.“新文科”建设趋势
新科技革命和文化融合化;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
2.“新文科”建设特征
战略性(价值特征)、创新性(属性特征)、发展性(动态特征)、融合性(学科特征)。
3.“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多学科协同:新文科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融入信息技术:新文科重塑思维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打牢知识塔基;不能一味趋新:新文科建设要坚守本质。
(二)物流管理面对的新环境
在“双循环”、RCEP、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等国家战略环境背景下,疫情改变了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也加速推动了物流产业变革。物流人才需求与新文科“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要求高度一致。
以“双万计划”为契机,打造一批新文科金课。抓好新文科教材建设,推进马工程教材建设使用,支持中国特色教材编辑出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理论中国实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新文科理念新增和提升一批通识课程,充分体现融合化时代性特征,彰显文科独特育人功能。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引领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物流管理“新文科”的长大探索
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完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打造五类“金课”,推进精品特色教材建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课堂育人成效;完善全过程育人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四、甘卫华 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
演讲题目:新文科视角下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一)新文科的内涵
作为教育部“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这一概念最早在2018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被提出。2019 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 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正式推出,进入政策实施阶段。新文科研究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多元组合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
新文科建设的特点为创新性、主动性、发展性、融通性和卓越性。新旧文科的差异: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和西方化学科体系之间的差异;从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突出问题,“重问题、轻学科”。
(二)新文科下的物流专业
截止2020年1月,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中,文科高校数1240所,占比98%;在校学生数877.9万人,占比50.2%。专业种类数占文科专业种类数17.8%,专业布点数占文科专业布点数31.9%,每种专业平均布点167个。
管理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国家战略管理研究、预判支撑不足;模型泛化、过度量化现象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系统性研究不足;管理学与理工科和其他文科交叉度不够;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数字化、智能化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汇报
一流专业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着眼于未来世界格局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战略部署。2019 年4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 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 号),提出2019—2021 年,我国将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各10000 个左右,简称“双万计划”。 华东交通大学紧扣办学定位建设物流专业,秉承OBE 理念建设物流专业,主抓课程建设办好物流专业。
五、李剑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演讲题目:夯实专业基础,依托区域优势,走特色发展道路
“新”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新形势和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计算等新兴科技的飞速发展中,企业和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变化与调整。
应对变化。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应对变化,应当把握两个途径。一是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夯实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二是主动应变,迎接挑战,依靠特色发展、特色强化综合的理念主动进行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和优化。
在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新商科的发展背景下,又依托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形式,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涉及理、工、文、商的新兴专业,必然要求有新的作为和新的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以海洋科技和水产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依托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争取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1.区域优势显著
(1)青岛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和国际化中心城市,对外经贸发展基础雄厚,由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国际物流以及国内物流需求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市场支撑。
(2)青岛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和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天然区位优势为发展国际化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带来重要需求。
(3)国家已将自贸试验区核心城市、上合经贸示范区核心城市、国家物流中心城市等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赋予了青岛,这也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学科平台支撑坚实
(1)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于经济学院,支撑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和发展。
(2)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于国际贸易系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海洋方向)等专业交融合,为特色发展提供了学科基础。
3.特色课程不断完善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港口与航运物流、国际物流为建设特色,逐步培育和建设以《港口经济与管理》《海上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电子商务》《货代模拟实训》等课程为核心的系列特色课程。
六、谢逢洁 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副院长
演讲题目:新工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物流学科发展思考
(一)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发展概括
(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的比较
1.建设理念及目标
新工科: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新文科:中国特色,价值引领(思政);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论和经验的系统总结,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
2.专业建设方向
新工科:产业需求建专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孕育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新文科: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分类推进,经管法助力治国理政。
3.建设内容导向
新工科:按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人才的要求,建设课程和教材资源,打通“最后一学里”, 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
新文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课堂、进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聚焦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
4. 教学方式方法
新工科: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建设和推广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方式。
新文科: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主动适应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5.建设保障机制
新工科: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人事考核评聘制度和内部激励机制。
6. 创造建设条件
新工科: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等,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新文科:开展法学、新闻、经济、艺术等系列大讲堂,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
7. 建设标准
新工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新文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实施文科专业认证
(三)大背景下的物流科学发展思考
1.建设理念及目标
以物流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本校学科专业特色(邮政行业特色,信息技术优势),进行交叉融合;对中国实践产生的理论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学科理论知识体系。
2.专业建设方向
新技术与物流学科的深度融合。比如,邮政快递业所面临的邮政业寄递安全问题,需要用到X光图像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来识别违禁品,需要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邮件跟踪和追溯。助力治国理政。紧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战略,思考物流学科里国家层面需要的政策建议。
3.建设内容、方式方法
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可以探索跨院建课、跨校建课、跨国建课、校企建课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实践进课堂、进教材,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等。
4.创造建设条件
物流类的现代产业学院(现代邮政学院);开展全国范围的物流大讲堂(线上形式),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
5.建设标准
开展新文科专业认证的宣传和培训,使物流专业学科达到标准。
七、李晓东 山东商贸物流研究院执行院长
演讲题目:地方高校物流类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背景和意义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地方高校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更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意义:有利于完善地方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优化“新时代”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质量。
(二)研究内容、目标及关键问题
主要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物流行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需求,如何进一步明确地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改革创新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运行体制、机制等问题,以培养与时代需求和行业需要相一致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研究目标是构建“一体两翼”物流管理专业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一体两翼”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一体”是指“654”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两翼”是指“国际视野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拓展体系”两大辅助体系。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立足“新时代”、“新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等,构建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有特色、有效果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对人才培养体系各环节的功能和职责边界等进行合理定位,构建各环节、各系统相互协同、形成最大合力的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体系协调运行,解决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子系统相互分离,信息不畅,评价和监督缺位问题。
(三)改革方案设计及解决方法
1.改革方案设计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能力;拓展综合素质;改革教学评价。
2.解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问题的方法
面向物流企业、政府部门、往届毕业生等开展调研,为培养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通过调研和专家咨询、论证等,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适合临沂物流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等;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解决培养体系协调运行问题的方法
搭建信息化人才培养平台,联接学生子系统、培养方案子系统、教学条件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实现学生端、教师端、管理端的信息互联互通,对教师“教”和学生“学”在线化管理、评价和监督;改革运行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实现过程管理无漏洞,确保各项改革方案落到实处;构建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效果更清晰,可比较。
(四)创新点及效果成果
创新点包括体系的创新和措施的创新。
预期效果包括:解决高水平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就业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增强学校面向地方经济的服务性。
具体成果包括:形成了完善的“一体两翼”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关方案和制度汇编;把物流管理专业建成国家一流专业;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3 篇;调研报告1 份,结题报告1 份;省以上教学成果奖1 项;校级教学成果2-3 项。
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其它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高校提供经验借鉴;为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五)实施范围和推广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可借鉴性、可辐射性以及可推广性。改革过程中,先在临沂大学物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施,为校内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同时为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多方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渠道,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例证。
长效运行机制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问题,本课题既包含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也包含确保体系协调运行的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研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成果,为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案。
八、王凤基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院长
演讲题目: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和运行实践
王凤基院长首先分享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难点的哪的问题,他认为难点在于观念问题、政策问题、概念理解有问题、操作层面的问题等方面。有些领导和老师、学生认为高职是大学,应该学习理论知识,不用学习技能;很多学校领导表示支持校企合作,但是落实不到位,资金等支持政策少; 院系主任、专业主任没有相关思路、不愿意承担;有些企业老板看不到校企合作的潜在好处,不愿意出钱出力;政策支持力度看起来很大,但不能落到实处;操作层面找不到合作痛点,不能形成合作机制。
其次,王院长分享了针对痛点的解决方法,他认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找到利益共同点,学校要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学校才有竞争力;企业要得到合适的人,企业才有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很多好处,例如学生为企业做生意获利;培养学生,将来到企业去工作,省去许多招人和培训成本;利用学校资源培训自己员工,降低培训成本;可以对外培训,获得收益;现代学徒制,即可获得国家补贴,又利用学校资源培养自己员工;与学校联合申报国家项目;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将来为企业服务等等。
最后,王院长分享了学院的“双精准”育人案例,案例一: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案例二:会计梦工厂(报考率高,就业率对口率低,工资低));案例三:校企精准对接会。4年多来,省内外有超过50家高职、中职、企业商学院、行业协会等来学院参观交流,企业来访更多。南方日报、省政府舆情、省教育厅舆情、广东教育电视台、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了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先进经验。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