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华天津大学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在2021年(第十四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洛阳)交流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
(2021年4月23日 河南·洛阳)
尊敬的贺会长、戴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会的邀请,来给大家分享下关于产学研的一些个人思考。我想根据这几年我个人、我们团队在物流领域做的一些实践,来谈谈产学研合作中的痛点和解决问题时的实践经验。
一、物流变革的新时代
这几年物流正在快速的变革,从企业的经营阶段来看,物流企业从传统的薄利多销到个性化满足;从智慧物流到场景物流;从大规模的定制化到大规模的个性化。在这样的转型突破点,面临新的特点。
第一,需求在不断创新,需求在不断地推动企业进行转型。
第二,模式正在面临不断的迭代。没有一个企业的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当前产业正在快速的变化。高校的专业实践也要面临快速变化。互联网的升级不断推动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翻天覆地的变革。模式的创新,加速了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第三,动力在不断的转换。大家知道我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失,外部竞争在加剧,传统的“三驾马车”也在变化,实际上都推动产业界面临着新的变化。
第四,技术的不断升级。从传统的IT到DT,正在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什么?就是有大的趋势,有大的机遇,还有更大的挑战。
在产业变化的趋势下,产学研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挑战在于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可能会错失很多发展机遇。当然,也需要推动一些新的转型,需要重塑、颠覆、重构和改变。中国也在变,很多的形势、任务、工作都在发生新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产业界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个是新格局,就是面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第二个是新业态,无论是新制造,新零售,新采购等等,都在驱动物流渠道的变化和快速地重组。第三个是新模式,无论从数字经济、智慧物流,未来的场景物流,还有很多的一些新的供应链的模式的变化,都驱动产业实践向这方面做一些新的转型。
从高校来说,这几年,教育部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可能和物流最相关的就是新工科和新文科。新工科已经在中国的高校蓬勃兴起,新文科也在不断推进。新文科希望有一些新理念、新定位、新体系和新模式。也驱动我们从新文科的建设角度来探索中国新的发展模式,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所以无论从外界的变化还是高校本身的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的需要,都驱动着我们在培养模式和物流实践上要注重“三个转变”和“三个结合”。
“三个转变”包括:从学科调研变成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的分科变成跨界融合;从适应服务变成支撑引领。“三个结合”包括:专业、实践相结合;国际、国内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产学研相互结合,紧密结合。只有通过“三个转变”和“三个结合”,才能更好的驱动物流的新的变化。
二、物流产学研的关键痛点
从每年基地的总结来看,基地总结报告的数量保持稳定,质量在稳步提升;参加的院校企业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富;“课题+项目”成为普遍的模式。这样一个发展的趋势是很好的,但是细细看的话也发现,我从高校的视角来看,到底有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变化是什么?现在知道产业界面临快速变化,事实上高校怎么样去响应这种快速变化,是需要去琢磨的问题。
第二,有了这些变化之后,高校能做什么样的方案,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第三,在这种新的问题下有哪些新的工具可以去解决?
第四,解决问题有什么新的模式?
第五,政产学研媒怎么样保持更好的协同和共赢?
这是需要考虑的五个典型问题,从大专院校来看,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课程、教师和校企合作问题;对物流企业来说,可能是怎么选择更好的合作高校,来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所以这两个视角,既有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都存在突出的问题。对于产学研来说,其实存在一个所谓的PDCA的循环。更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更好的去发现问题?怎么样更好的选择对方?怎么样更好的总结理论?
当然在解决问题之后,也需要总结这些过程,提升新的理论。用科研去反哺我们的教学,用教学提升我们的人才,用人才推动产业实践。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思路:要理论结合实践,双向加强互动;高校要有战略眼光;要主动对接;更需要保持奖励的机制,要促进理论实践;要深度的去总结理论,然后反哺教学;促进深度沟通。怎么样提升?要把这些教师推动产学研实践中提出来的成果,转化为的课程,转化为案例,从而提升产业的发展。所以应该注重两个维度的紧密结合。
三、天津大学的解决实践
我们学校在产学研方面的实践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政企研相应的需求。关注政府的热点需求,关注企业的发展需求,关注学术的研究需求。另一方面是创新一体化服务,包括提供标准设计服务,产教融合式教学,基地战略合作等。围绕这两个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在去年疫情期间,我们结合疫情特点提出非常有分量的报告,给政府提供高度的决策参考,特别是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过渡年,团队提交了大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1.关注政府热点需求
从关注政府热点需求来看,团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有些报告去年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财经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采纳。这些报告也深度支持、有效应对了疫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智库”的作用。我们也关注“十四五”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帮助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完成课题研究,相关的报告被国家发改委采纳。还和中科院的团队一起,每年发布《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在中央媒体也有相应报道。
2.关注企业发展需求
面临产业界的变化,系里的老师也积极深入到企业一线,将学术理论运用于企业实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推动了企业发展。主持完成了很多物流的课题,这些课题也推动了的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3.关注学术研究需求
我们紧抓学术的需求,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的项目,特别是系里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去年学部的霍宝锋教授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成为我们系首个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也参与了很多课题,比如日日顺牵头的科技部重点研发的课题等。
除此以外,也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了很多的支持。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十四五”规划,以及面向20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的规划,我们也参与了深度的研究,我本人负责管理科学工程这个板块。除此以外在科技部也有相应的一些项目,还有自然科学资金的项目。我们高度响应时代的变化,密切的关注国家的战略发展的需要,推动产学研的深度结合。
4.创新标准设计服务
近几年,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产业界重视,我系教师陆续参与了很多标准的研制。包括参与团体标准《供应链企业分类与评估》的起草工作;和日日顺一起牵头做了第一项智慧物流国家标准《智慧物流服务指南》的研制工作,预计明年可以发布;参与了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供应链管理师(2020版)》的研制;国内第一项物流标准《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6)的修编工作以及第一项IEEE智能工厂中的智能物流运作流程标准的编制工作。应该说从标准来引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5.创新基地战略合作
近几年,我校和很多的企业签署了相关的战略合作。我们跟京东物流、一汽物流、中国外运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基地的合作。通过基地的合作,一方面要走出去,让我们的学生进行深度实习。另一方面是请进来,让一些企业进入高校,包括去年和中国外运华北公司达成了高端培训合作,为华北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两天的高端内训,受到公司高度的赞赏。与中国外运这样一流的企业合作,也拓宽了我们的产学研视野。
6.创新产教融合式教学
产业界的快速发展推动产教融合教学日益提上议程。为此,我系积极申报教改的课题,目前主持一个新工科的教改项目,主持了天津市高等本科的课题,推动了教改的工作。产教融合,用新模式来提升教学实践。同时认真开展创新实践的教学活动。霍宝锋教授主持了市教委的重大科研项目,也主持了物流教指委的项目。两年获批教指委6个项目,最近还获得物流教指委新文科的第一批试点,也在努力的推进产教融合。
这些实际上是驱动我们把产业界的一些深度的实践转化为教学,从而提升教改的质量,也是推动教改融合非常重要的一步。另外,我们请了很多专家通过在线的方式或者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式的融合。今年还策划了一个主题,叫作“智慧物流系列讲堂”,邀请很多专家做一些专题分享。也是希望通过这些专题分享,能让我们和企业界更加深度的融合。同时把企业界的智慧物流方面的典型做法,编写出了一些教材。今年准备出版两本教材,一本是《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已经交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有一本是《智慧供应链管理》,交给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也是希望把这几年对智慧物流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思考能够进行总结,从而能够真正的去反馈到实践,反馈到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通过多维度的方式,从教材、引进专家的角度,让他们给专业的教学提供新的启发,也使人才培养能够与当前时代的发展更加合拍,更加促进的产教融合深入式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天津大学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粗浅的思考。产学研一直在路上,相信也会有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期待未来能与更多企业、更多高校开展深入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深入发展。以上就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