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定一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在2021年(第十四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洛阳)交流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
(2021年4月23日 河南·洛阳)
大家下午好!我这个报告算是每年例行的公事,因为贺会长要求我看一看大家写的总结,并希望能根据总结做整个产学研状况的总结发言。我除了看总结报告之外,其他的接触很少,所以今天题目还是来自产学研总结报告的个人感受,不是总结。
一、概况
目前为止,我们已有226个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涉及到237个单位,包括院校、企业、研究机构、协会等等。这次一共收到总结报告159份,经过初选有72份报告比较规范,有代表性,所以参加汇总和综述,其中涉及到76个单位。我下一步的发言,我的感受可能主要来自于这72份报告。这72份报告里面,企业的24个,占31%;院校的47个,占61.8%;研究机构5个,占6.6%。这个比例变化还是有一些,特别是企业的比重是在加大的。我记得早几年的时候,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院校,现在这个情况有所改变。
二、成绩
我们看到的成绩就不多说了,简单提几点。第一,所有大部分的报告都讲到了怎么克服疫情影响,来迅速恢复产学研基地的活动和建设,成绩丰富多样。
第二,研究的内容里或产学研内容里面,紧跟国家政策的导向和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绿色化的问题、数字化的问题、供应链的问题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教育改革、人才升级等等这些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这说明我们产学研的工作还是紧跟时代的节拍。
第三,总结的内容和形式有所改变,令人欣慰,这也是我在前几次会上反复强调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交流价值在上升,也就是你写的东西别人愿意看,不是表功,别人看的是你的经验,你的认知,你的一些洞见。开始有了案例,有问题导向,有过程,有认知。这是我在前几次会上特别强调过的,不要只讲结果,不要只说得多少奖,那个对别人不重要,只对你自己很重要。我们要讲总结报告的交流价值给别人看,人家觉得什么有价值,要有具体的案例,要有问题导向。你怎么发现的问题,怎么去应对,这个过程有什么反复,你处理的办法,你的教训,你的经验,你的认知有什么提高。过去你不懂的现在懂了,过去认识错了现在纠正的,过去不清楚的现在细化了,认知上的进步非常重要。
三、感受
1.充分重视认知上的成果,理论发展的本质是认知的升级和拓展
我很欣喜今天上午听到了两个认知上、思想上的启发,新思想、新认知。一个是汪鸣所长讲到的物流的价值开始发生变化,它有连接的功能,有串接各个产业,连接各种组织、各地区之间的功能。这个功能告诉我们,物流已经不是单一的降本增效这么简单。过去我们讲物流就是降本增效的价值,所以大家苦不堪言。既然是降本增效,客户就压你的成本。不看带来的价值,有什么样连接价值,如何在维系他的分工协作体系,以及这个体系怎么样高效、及时、安全等等。物流发展到这个阶段,作业层面的降本增效已经成为一个基础存在,多数情况并不是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环境变化特别快,升级也特别快,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增加这方面新的认知,即客户需求究竟有了什么重大的变化。第二个是腾讯马总在分析开始的时候是从人的认知开始的,人的认知受到什么样局限性,讲了“黑天鹅”“灰犀牛”等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物流问题,是人本身存在的认知局限性,需要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我觉得上述这两个认知特别有意思。一个是看外部,物流的价值发生变化;一个是看内部,人的认知出现了一些可以看到的弊病。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起点,然后影响到了产业,影响到了市场,影响到了物流,甚至也影响到政府。在这样一个视角下看问题,你的思想洞见就不一样。
我们在总结报告里还会看到,理论成果似乎很多,但是还是停留在课题、论文的数量或者获奖。缺少洞见,或者是没有把理论最突出的认知告诉我们。你告诉我们的东西也许都是我们知道的,尽管你得了奖,但是只有你说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或者我们认识是错误的东西,这才是贡献,这才是认知的升级,才是理论的价值。总之我们现在的研究,至少在总结报告里面很少体现出认知上有新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所以也很难在总结报告里看出,怎么具体体现对于实践是有指导的,这是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满足于解决实践问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解决企业很多具体问题,但是理论的作用究竟在哪,也就是认知上究竟有什么新的贡献,新的突破,这个要交流,这应该是大家共同的财富。
产学研多表现在结合的形式上,没有体现出认知与实践互动的过程,普遍存在重形式,忽视本质的现象。这可能是影响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强调产学研结合,但是翻来覆去,似乎只是追求各种各样的形式翻新。其实产学研本质还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或者说人的认知是要靠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实际上这个过程中无论产也好,学也好,研也好,大家都有认知的需求。培养学生,我们要培养他的认知能力。理论研究,更要探知新的认知的知识。实践,也是要通过认知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所以有共同的认知的利益,才能结合在一起,提高共同的认知才是最好的结合方式,认知一定要伴随实践翻来覆去的迭代才能往前走。解决实际问题是个结果,对于别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的认知是不是又往前进了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一步,这是代表人类文明往前走的步伐。所以我在这特别强调,我希望在下一年的总结报告里面,能够看到更多的思想,一些洞见,一些新的认知,而不只是最后的获奖结果。
2.数字化的认知框架
认知一定要有框架,这是一个方法论。讲到认知,除了问题导向之外,要构建一个框架。我想以数字化的认知框架为例,来谈谈我是怎么看待数字化转型这个概念。数字化原本是个技术问题,学过技术的人都知道,数字化无非就是两项基本技术,一个是信息的编码,用二进制代码(0101)取代传统的各种模拟信息。第二个是用数据包的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占一条独线。由于发的是数据包,所以大家可以共享,有空你就发一个,到了目的地以后,能把它重新组装起来,从而解决线路的效率,使得通讯信息的传递交换非常便宜,这是两项基本技术,叫做数字技术。当然我们今天讲的数字化不是指这两项技术,而是这两项技术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带来信息的数据化,所有的信息都是统一的形式,都是二进制代码,可以脱离介质。过去我们把信息记录在纸、书、电影胶片、唱片盘上,以及各种各样的介质,信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但是有了数据化的信息以后,可以都存在电磁的介质上。跟什么介质无关,照样可以看电影、听音乐、看书、读报、看图片。所以信息变成形式统一,而且脱离介质,而且信息可计算,因为它都是01代码,都是数字,只是我们可能不知道加减乘除以后是什么含义,但是确实是可以计算的。过去各种信息不可能放在一起计算的,因为它不是数字。这样就带来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系列变化。第一,数据整合驱动变革。数据很容易整合,整合就驱动了一系列的变革,所以数据整合带动了资源整合、流程整合、组织整合等一系列整合,因为数据整合最容易,最方便,成本最低。但是由数据整合以后带来的整个变化,是我们非常非常熟悉的事情。可以说数据的整合在推动社会分工格局的改变,整合就是理解数据化转型的第一个关键词。第二,业务普遍在线网络化。数据通讯非常便宜,数据能够传来传去。所以普遍在线联网了,网络建立起来了,业务上线这个事情就变的非常普遍了。所以第二个关键词就是“网络”,网络化出现了,你的业务是不是在线,是不是有自己的一套网络体系。第三,平台成为推动数字化的主体。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经济主体,叫做平台,也是第三个关键词。平台就是各种信息连接的枢纽,在上面进行交换。但是平台有一个新的功能,它可以提供连接需要的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它制订游戏规则,在这里形成交易、交换,是一个公共服务的主体。所以平台有很大的话语权,而且掌握大量的数据,大数据主要是在平台上形成的,它就成为数据时代的一个最有话语权的新主体。这样一来就使得所有的地方都出现平台化,企业内部会出现数据中台,成为新的决策枢纽,就会推动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的改变。整个行业就会出现公共服务平台,现在有很多平台企业来构建新的分工协作体系。第四,算法成为数据应用的形式。正是因为数据是可计算的,所以算法特别重要。怎么应用这些数据,实际上是靠这些算法,有简单的算法,有复杂的算法。目前最复杂的算法就是智慧化算法,也叫深度学习的算法,是算法的高级阶段。所以我总结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框架主要是整合、网络、平台、算法、智慧等这些关键词。如果你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涉及到这些内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降本增效,用一点数据,其它的都没变,那么就谈不上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一定是跟这几个概念有关,而它的起源是因为两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变化,这个逻辑是很清晰的。
当然数据化也带来新的问题,不是说数字化都是好,也会存在问题。
第一,数据的产权不清晰了。因为过去的数据是依赖于介质,比如唱片是谁的,上面的信息就是谁的;这本书是谁的,上面信息就是谁的。现在没有介质,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是谁的,就会出现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比如快递公司收集了你的家庭住址,这个信息归你所有还是归它所有,它能不能随便使用,就会牵扯到隐私的问题,这是需要解决的。
第二,伦理问题。算法也会有一些新的矛盾出现,目前主要表现在个性化服务的算法跟歧视、不公平究竟有什么区别。所谓的“大数据杀熟”,他说是个性化服务,你说是不公平、歧视,这里面没有判断标准,认知上还是空白地区,或者是缺少共识的。
第三,平台的垄断。当前国家正在处理这件事,但是在理论界是有争议的。什么叫垄断,什么叫不公平竞争等等这些问题,在数据时代都需要有新的规定。目前应该说很重视这件事,但是只是在积累经验,寻求解决方案,还没有很成熟的法律制度出来,国际上也是在探索积累之中。
3.平台人才应成为新的热点
平台是新的经济主体,话语权很大。但是在我们所有的总结报告里面,涉及到平台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空白,还多是传统作业型、管理型的人才培养。平台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第一,平台成为社会分工协作的枢纽,并且因为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具有话语权,所以需要有宏观意识。平台是立规矩的,给大家的分工协作立规矩,在上面形成的交易合作,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第二,平台构建规则,并提供公共服务,需要有公共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第三,平台提供算法,需要有建模能力,还要懂得算法、伦理问题。第四,平台需要多方面人才,既需要公共意识也要有市场意识,人才极其短缺但是却是当前教育的空白。
几乎所有的领域里都没有谈到目前需求量最大、最紧缺、最难得的平台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什么样的需求,量有多大,这方面研究也是个空白。只有解决了平台的发展,我们才能知道物流会怎么发展,平台掌控着话语权。
在讲结束语之前,我还想补充一点,特别是刚才听了恽总主持的沙龙讨论环节,我有一点新的感受,就是我们在讨论物流人才培养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纠结。但是在我看来,我们把希望急切解决企业能够招到合适的人这样的目标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终极目标,可能会有副作用。现在产业变化这么快,时代升级这么快,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过早的专业化,甚至被工具化,可能正是违背教育本身的目的。可能教育界的人都在批评现在的教育只是为就业服务,这可能是一个目的,但绝对不是全部目的,甚至不是排在第一位的目的。我们应该培养人的一些基本素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现在的物流教育,缺少通识的教育。也就是说一些人的基本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宽容、善良等等这些价值观。我觉得我们教育里面特别缺少这些东西,而且正在显示出恶果。当我们看到很多社会上出现的丑恶现象的时候,总是认为怎么会有人变成这个样子,难道教育不应该改一改吗?我们为什么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自己的工作补上一课,而不是等待整个社会在一朝之间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毕业出去以后是不是干物流很难说,物流是不是还需要现在这么多会开叉车、会管仓库的人也很难说,也许3-5年以后不是这个现状。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掌握物流专业的基本原理,并能不断学习,能够面对困难,能够发现问题,能够调整自己的人才。就是有一些通识的,我们叫通识教育的才能。我们在思想方法里面,习惯于顶层设计,但是我更提倡进化论。就是善于适应变化,具备适者生存的能力,可能是这个时代更好的一种教育,而不是给他设计一条道路,让他按这个道路走下去,而是给他在复杂环境下,能够独立思考,能够应变,能够有很好的价值观,能够自己探索的一条路。最后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家长、老师让你成为的那个目标。
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我们的产学研结合、物流教育,可能是通过产学研结合这种形式,通过物流的专业知识,给提供一种通识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个手段,一个环境。而不是一定要让他就是做物流,只会做物流,特别是在学生阶段基础要打得宽一点,这也是我的一个愿望。
最后我用几句结束语,把今天讲的内容串一下。首先要肯定成绩,我们能够看到产学研的事业在扎扎实实的前进,每年都在前进一小步,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产学研只是个形式,是为认知与实践互相促进服务的。目前我们比较注重形式,重视实效,但认知有点被忽视,我希望大家能够多看看认知上的成绩。第三,有意识的重视认知的收获,发挥认知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接受检验进行完善,应该成为产学研总结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产学研总结应该围绕着认知的进步,这个过程去开展实践认知的过程,这是一个循环。第四,呼吁加强平台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这是我们目前的缺憾。第五,数字化也是有一个认知框架,可以指导实践。我用自己对于数字化的认知框架跟大家分享,构建一个认知框架对于提高认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