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产学研结合工作会展播】汪鸣:“十四五”物流发展新要求新格局
来源: 时间:2021/5/25 8:51:17 作者:
  

汪 鸣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在2021年(第十四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洛阳)交流研讨会上的演讲(摘要)

(2021年4月23日 河南·洛阳)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又在物流学术界、政府界以及企业界交叉融合的大会上跟大家见面,来讲一讲“十四五”发展问题。现在国家的文件没有正式出台,但是起草工作已完成,各个省市物流规划的进度不一样,有进展快的已经发布了,进展慢的还在研究过程中。我想借今天这个机会,既是在技术层面上跟大家谈一谈“十四五”物流规划,另外也是从学术层面上谈谈产学研,探讨一下物流研究达到什么样的层面,需要重视或者关注哪些问题。

一、新阶段物流发展的新使命

在座的很多学者都是做物流研究的,政府官员也在物流研究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目前为止,在学术层面上做物流研究,总体上是从管理和技术层面上来进行的。从物流的组成环节,包括运输、仓储、信息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层面上来做研究。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物流的发展,给予了物流产业定位,所以我们在特定的产业层面上,有投资、有产出,有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做的相对的多起来。但是近几年大家发现,物流又有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就是把生产过程、消费过程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了产业组织,就是现在大家经常听到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结合。所以物流从一项管理技术,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再演变成为把其他的产业串接起来的产业组织活动,物流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的变革。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和规划,都要沿着管理、产业和产业组织来进行提升。怎么来提升?一个产业也好,一个管理系统也好,实际上它是在供给和需求范畴来开展工作,而物流的需求者就是制造业和商贸业。而物流是满足这些需求的供给端,所以需求和供给怎么样来进行匹配,怎么样在这个匹配过程中体现物流的演变过程。正是由于物流从技术演变到了产业,又演变到对所有产业进行串接的组织者,所以新阶段物流的新使命就是物流走上了产业组织的舞台,这也是为什么物流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很重要的原因。这里有个演变的过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这一系列技术,有效的把需求和供给串接起来,有效把最小化的需求和最小化的供给对接起来,并且通过信息和大数据,把这些最小化的工序又能够瞬间提升成可以规模化运作的物流。

所以这些年物流走上产业组织的舞台,正是因为物流具备了最小化的供给者和最小化的需求者,依然满足物流网络规模经济的运行特征。没有这种认识,我觉得在做研究和政策规划的时候,就容易偏离轨道,就容易在那个地方讲了半天物流管理,其实现代物流发展,管理已经不是我们的目标,只是我们的手段。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最终来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和高质量规模发展。按照这个基本方向,就需要构建物流的新生态、新模式,很好的在新生态和新模式当中来运用这些技术,运用的技术就是新基础设施和新消费需求。国家物流枢纽就是新基础设施,不是传统的物流园区的概念,是物流供需匹配在此进行要素聚集和规模化运作的重要载体的概念。所以需要在新生态衔接供给和需求的大背景下,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将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产业运行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方向。谁先认识到这个问题,谁就能在当前和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谁的理论研究就能够真正站在理论的前沿,又能够很快转换成现实的市场需求。物流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步伐也的确在加快,但是离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希望这个过程能够更快一些。

二、“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发展的要求

1.总体发展形势

“十四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物流业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刚才贺会长给大家说了个数,“十四五”国家规划里,物流被提了21次,你要上网搜只有20次,因为有一个在专栏里面,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先看看物流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物流出现在“制造强国战略、服务业繁荣发展、畅通国内循环、建设数字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新发展要求中,这几个是国家高度强调产业和空间融合的内容中提出来的,不再是以单独的产业内容提出来。这个要求实际上很明确了,就是希望物流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来串接起产业和空间组织的高质量发展,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目前来看,我们在做“十四五”规划时,物流高质量发展总体上聚焦于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出政策的点。第一、物流网络,国家物流枢纽实际上是在物流网络层面上提出来的;第二,物流系统,我们要构建各种场景,满足生产,满足消费,衔接生产、衔接消费的物流系统;第三,冷链物流,“十四五”就算正式迈入现代化新征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中国人要过上现代化的日子,食品必须是与现代化国家水平相当的,全程的冷链服务和满足全程冷链服务所需要的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就提到了议事日程;第四,农村物流,因为冷链里运行的相当部分的产品是农产品,同时我们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产业的发展,我们希望尽快使农村步入现代化;第五,智慧物流,我们希望运用人类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使得物流的网络性和冷链物流、农村物流,一步走到现代化的水平上面来。

城市是物流的供给场所,也是物流重要的需求场所,是物流供需匹配的重要载体。所以城市物流的发展就需要按照国家对物流发展的新要求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过去单纯的以物流作为产业来进行定位。如何重新定位呢?就是城市物流是服务于自身的生产生活,还是要加快物流的转型升级,还是要提供区域物流服务,还是打造国际物流组织中心。我们的观点是对于中心城市,必须确定既服务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同时又服务于区域的物流组织中心的定位,其它的中小城市可以按照物流服务于生产生活进行定位。这样在整个国家的版图上,就形成了不同城市扮演不同的物流组织者角色的发展的新模式。实际上就是要按照“十四五”提出的物流发展新方向,确定物流发展新定位,构成不同城市在网络层面上进行紧密配合的新模式。国家物流枢纽就成为城市进行战略定位,构建顶层物流网络枢纽的重要设施,所以国家物流枢纽才能真正的提升城市物流的战略层级。如果中心城市以既服务自身生产生活,又服务区域为定位,那么城市就找到了一个利用物流串接产业各个环节进行供需适配和规模发展的新路子,我们把它叫作供需适配、扩大规模,就成为中心城市产业产品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的方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就成为必需,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就成为重要的支撑条件,所以按照“十四五”对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就是要构建庞大的跨区域网络,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合作,支撑特定的节点城市,扩大产业规模,形成现代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提出,不是单纯的一个战略口号的问题,而是中国的发展确实也到了需要提这个的阶段。因为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大致要经历两个发展过程。

第一,以中国的人口红利为支撑,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中国经济总量上第一个台阶,就是现在达到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

第二,有了这个基础的发展规模和购买力以后,中国人的生活也将进入到现代化的阶段,中国将在世界上贡献1.5倍的现代化的人口,所以中国自身会成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何高水平、高质量的组织好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很重要的任务。

2.新发展格局

市场经济是买方经济,由于国际大循环是国际买家主导的经济,我们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被锁定在价值链的最低端。如果世界上增加1.5倍现代化的人口,这个人口就在中国的话,我们就成了买家,我们就应该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构建。所以中央实时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就是发挥中国作为买方的引领作用,在遵循产业布局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国内大循环实际上就是遵循产业布局靠近市场,靠近原材料和具有综合成本优势的城市,来实现规模的发展。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必将进行一次产业空间重构,并且主要是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的产业空间重构。所以近几年,包括洛阳经济的发展,洛阳GDP上升到了5000亿台阶上面来,国内消费是主导的贡献。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怎么样抓住未来大循环必然带来的国内产业空间布局重构的机会,同时又利用好国际资源,把两个循环组织起来,形成全新的发展格局,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我们不能片面的说,这个城市适合搞国际循环,另外一个城市适合搞国内循环。因为14亿人的现代化中国,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自己来满足这个消费过程,一定是全球购买。所以第一轮是出口的天下,第二轮是在保持出口规模的同时,将是进口的天下。洛阳能不能成为内需的产业组织中心和内需的进口商品的组织和分拨中心,也是洛阳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物流,必须要在战略层级,在具体操作层级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好了,洛阳就能够牢牢抓住新一轮中国现代化带给洛阳的机会,其实又回归到了内陆经济的时代。能不能重现内陆经济的辉煌,未来中国的现代化会给我们答案。但是现在很多研究都是偏外向型的,包括物流组织都是外贸为基础的,我们急需要在研究的理论方向、研究的范式上做出及时的调整。

3.经济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2018年1月,中央提出要建设现代经济产业发展的新战略,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它的内涵,还不够到位,不够准确。实际上新发展格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空间上的落地。现代化经济体系实际上是一个“6+1”,这是中央文件讲的。就是要构建现代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形成现代化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三、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发展方位

1.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把从生产到最终端消费的全过程有效的串接起来;二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把出口和进口有机地对接起来;三是全面促进消费,使得大循环和双循环具有网络化规模经济效应;四是拓展投资空间,要按照大循环、双循环和启动消费来拓展投资的空间,所以投资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水漫灌,而是要讲精准。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数字化发展。大家反过来看,实际上是一个由数字推动新基建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过程,所以搞研究要讲逻辑,我们倒着看就是它的逻辑要求。

把全面的物流业发展方位,包括“十四五”对物流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做一个总结,就是这么一张表。右侧是进入现代化阶段,我们把它叫作新阶段。中国保持出口发展的同时,进口将发生组织性变革,经济发展规模将进入具备规模组织的重要阶段。左侧是进入规模化阶段,我们把它叫作新格局。国际运输大通道和区域综合运输走廊的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要高起点的发展现代运行特征的产业,现代物流是现代运行特征产业的核心。按照左右两侧的要求,我们把刚才讲的内容做一个归纳,就是现代高质量的规模经济需要物流网络化规模经济的发展和支撑。构建物流网络规模经济,就需要打造国际门户港口,包括海/河港、空港、内陆港;需要打造产业枢纽,比如洛阳就是空港+陆港+产业枢纽;需要打造物流枢纽,既为产业服务,又为区域服务;需要打造流通枢纽经济,这是最近我们正在做的现代流通体系规划里的概念。实际上发展这四个类型的枢纽经济,聚集要素,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要聚集要素就必须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和提升价值链,实现三链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而要实现三链有机融合,就需要生产、流通和消费循环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循环基础上的产业体系,而不是过去单纯生产环节、单纯流通产业的产业体系,是把生产和流通有机的串接起来。这样使得国际贸易才能够真正纳入到循环产业体系的双循环系统中,使得国际贸易成为中国既获取资源,又获得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面临的是“进口+出口”的产业双规模化,将支撑双规模化循环产业组织方式变革。

四、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特征

1.“大循环”“双循环”将形成新的区域物流平衡

由过去以沿海为主的物流转向沿海物流和内陆物流的平衡,物流的降本增效的本质来源于物流的平衡运作,非平衡的单向的物流是很难降本增效的。这个平衡就来自于未来中国内陆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这一定不是理论上的说法,而是中国14亿人的消费,就近满足消费,就近组织生产和内陆区域中心城市高效物流组织所带来的。

2.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循环具有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性

在既有经济产业运行模式和信息、智能等技术支撑下,产业链基于物流供应链得以不断延伸,已成为特定区域经济循环运行的重要基础和特征。

3.现代流通体系是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基础支撑和重构物流体系的方向

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物流网络格局、业态更新、服务创新和服务组织将会在现代流通的组织下,实现供给和服务的大变革。

五、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产业布局

1.经济产业布局调整

我们将沿着产业布局、消费组织布局和流通产业空间组织,实现内陆地区发展格局的重构。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前40年是沿海的天下,未来30年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将是内陆的天下。

2.物流布局变化

为了迎接内陆黄金时期的到来,必须实现物流布局的变化,国家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变化调整,就是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大家可以统计一下,全国212个国家物流枢纽,60%布局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实际上已经表达了国家对空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认可。

3.物流网络结构

正是因为要进行这种布局的调整,所以需要在布局过程中不再简单的重复落后的发展,而是要按照网络化的布局进行推进,形成“通道+枢纽”全国高效的物流网络。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这个网络布局已经在中间形成一个菱形,形成六大走廊。所以将来的内陆节点城市占据走廊位置,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4.物流战略布局

物流的战略布局已经开始,立志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城市必须要占据物流业布局的制高点,所以“通道+枢纽+网络”将是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

六、新发展格局下的物流发展趋势与方向

枢纽发展正在发生着重要的代际更替。将对运输、物流、流通网络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枢纽经济发展成为合乎逻辑的发展要求。过去是由交通网络的交叉形成枢纽,所以城市领导喜欢说我们城市有多少条高铁和高速路。其实现在产业体系条件下,这几乎不再是竞争的优势,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这种条件。现在是确定成为产业组织以后,反过来影响网络的组织。现在的枢纽正在发生网络决定枢纽向枢纽反过来决定网络的辐射范围改变,电商的分拨中心就是这种决定,或者说是代际更替典型代表。所以发展枢纽经济就成为城市必然的选择,枢纽经济的生态我们也提前做了研究,在国家相关政策规划里也已经发布出来。

未来,物流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网络化智能化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第二,战略性的物流枢纽设施;第三,引领性和控制性的物流产业生态系统;第四,特色农产品上行的物流系统。“设施+生态”就是未来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商和快递企业已经做了很好的实践。

七、“十四五”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重点

 “十四五”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八个方面。第一,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第二,建立安全可靠的现代供应链体系;第三,发展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第四,培育发展创新赋能的现代物流经济;第五,打造内联外通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第六,健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应急物流体系;第七,培育分工协同的物流市场主体体系;第八,夯实科学完备的现代物流基础体系。

大家发现没有,“十四五”开始,物流规划的表述范式、表述内容和发展重点都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个变化都是源于前面讲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变化,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物流学者,都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变化,围绕这个变化,抓住商机,抓住学术研究的重点。

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