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二十二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物流业制造业两业融合创新发展(理论与实践)专题分论坛于2023年11月19日在江苏无锡举行。论坛由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物流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兼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秘书长周志成主持,邀请了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姜旭等5位院校及企业专家进行了主题分享。主要内容如下:
一、姜旭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演讲题目: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
姜旭院长从两业融合发展现状、实施路径、创新模式和发展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首先,汇总了两业融合的政策演变、主要政策、重点政策记忆体系结构。在政策演变过程中,从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存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初步探索阶段开始梳理,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协同发展,至此进入到两业融合深入推进阶段,2022年《“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现代物流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多元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使得两业融合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在两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了4项主要政策,分别是《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关于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国邮发〔2020〕14号)、《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工信部联产业〔2016〕23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在政策指导下,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核心、协会作为协调、机构作为支持、园区作为载体的两业融合体系结构。
其次,从企业主体融合、设施设备融合、业务流程融合、标准规范融合、信息资源融合五个角度从模式和案例的角度解析了两业融合实施路径。企业主体融合分为服务制造型、协同共建型、两业分立型;设施设备融合分为平台共享型、装备共享型;业务流程融合分为生产物流型和销售物流型;标准规范融合分为作业和管理标准型、技术标准型;信息资源融合分为互联网平台型、数字新基建型。分享了两业融合的产品客户合作互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一体化制造与物流、全渠道制造与物流、数字化制造与物流以及应急制造物流体系六大创新模式。
接下来,针对两业融合给出了发展方向和发展建议。从发展方向来看,两业融合将打造“链主+专精特新”融合集群,发挥“数字+制造+服务”组合效应,构建“纵向梯次培育+横向阶梯推广”实施路径,搭建“企业+高校+机构+协会”对接平台。从发展建议来看,两业融合未来将从计划、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环节进行进一步流程对接。
最后,指出两业深度融合的初心:物流与制造之间实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物流与制造之间体现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二、高永正 天津大学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在读博士
演讲题目: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耦合水平及绩效分析
高永正博士首先陈述了该研究的研究背景,指出:在我国现阶段两业融合发展情况下,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领域仍然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现阶段的研究缺乏对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耦合水平的评估,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程度还不明晰。同时,受地区经济环境、产业规模和发展模式等因素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耦合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评价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耦合水平以及空间异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研究问题: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耦合水平以及空间异质性如何评价?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综合绩效如何?并提出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耦合水平测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耦合模型,并基于统计数据从资产投入、流程优化、技术升级和组织协同等角度分析了两业融合创新发展的综合绩效。
同时对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绩效的空间计量进行了分析,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剖析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对两业数智技术发展、两业低碳转型、两业利润水平的影响。
最后,从整体分析数据结论的机理分析、全维度视角下的空间异质性数据结论的机理分析、分维度视角下的空间异质性数据结论的机理分析对绩效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主要结论以及两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三、梅赞宾 中国外运华东有限公司合同物流事业部副总经理
演讲题目:积极探索,推动“两业”融合的理论和实践向海外延伸
梅赞宾副总经理结合实际业务运作从“两业”融合为何要向海外延伸以及如何向海外延两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针对“两业”融合为何要向海外延伸的问题,从理论端来看,两业融合向海外延伸是破解“时代难题”的客观需要。并给出三个角度的观点论证:一是打造韧性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指向;二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应有之义;三是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从实践端来看,“两业”融合是推动行业创新的迫切需要。同样在三个角度进行观点论证:一是海外市场成为很多上游产业的结构性降本的新赛道;二是国际化水平成为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新动能;三是联动出海补短板使得“两业”融合向纵深推进刻不容缓。
其次,针对“两业”融合向海外延伸的思路问题,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供思考:
1.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物流企业国际化能力。
采用跟随战略是跨国物流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基本路径;总结目前物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点领域;以“两业”融合为抓手的物流服务国家化经营方向。
2.升维思考,践行协同共赢的供应链思想。
以成本而不是价格最低原则选择全程物流服务商;2.通过合资联盟推动海外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见贤思齐推动供应链管理/服务思想落地。
3.难而进,构建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
先行先试,政府支持引导;发挥主力,大型企业唱主角;营造氛围,加强产学研互动。
四、丁红明 江苏佳利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题目:科技驱动物流服务创造价值--两业融合案例分享
首先,江苏佳利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秉承“科技驱动物流,服务创造价值”的企业使命,为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物流整合服务商,成立18年以来,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
其次,佳利达作为发改委两业融合推进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企业,通过与制造工厂持续的融合创新,探索出了两业融合的数字化、智慧化的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客户特点,独立自主研发出一套信息化平台形成高效融合供应链,做到自主化、标准化、系统化的信息共享、物流畅通。
同时,针对生产制造型企业,企业开发智能化装备,并通过打通内部系统平台信息交互,实现产品全自动包装作业,打破客户原有供应商全人工作业模式,实现零的突破。公司引入AGV战略合作设备制造商,对接自主研发WCS系统,实现仓库体系AGV物流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公司仓库自动化程序。 公司利用自有WMS、WCS信息化平台,对接融合自动化分拣设备硬件,实现库内多订单快速分拣及转运等仓配一体化物流应用场景。公司创新“自动取料、贴标、智能识别比对”高新物流技术,实现能对货物产品的流水线贴标、识别比对等全流程自动化应用场景等等。
公司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客户的特点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智能化的制造装备,真正实现“科技驱动物流·服务创造价值”。
五、赵秋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数智时代智慧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赵秋红教授从智慧供应链的概念及其特点、数智赋能的3A供应链特征、供应链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智慧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与挑战4个方面进行分享。
智慧供应链是上下游密切协作、对市场环境变化快速响应、能够制定智慧决策以实现经营目标的供应链。智慧供应链是数字经济中“产业数字化”的典型应用,即,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推进行业和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供应链的智慧化。智慧供应链的特点是高效性、可视性、智能性和敏捷性。
3A(敏捷性、适应性、一致性)供应链被视为供应链管理圣杯和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驱动力。数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以过去不可能的方式实现3A目标。
敏捷性是供应链快速响应需求或供应的短期变化,并顺利处理外部干扰的能力。一旦在任何阶段检测到需求/供应状态的变化,供应链必须能够提出快速响应策略,例如,更改生产计划、重新安排装运计划和路线、跨产品调整产能等。
适应性是调整供应链架构以满足市场结构变化,并根据战略、产品和技术修改供应网络的能力。与主要涉及战术和运营层面决策的敏捷性相比,适应性是供应链的战略层面属性。
一致性旨在调整供应链不同参与者的激励措施,在最大化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共同目标下,优化供应链中每个阶段的运营。一致性是供应链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数字技术应用下,供应链的范围更加广泛、边界更加不清晰,数字化趋势对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主体和各个业务环节都具有深远的利好的影响。
智慧供应链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供应链整合服务。供应链整合服务主要包括:技术层面:集成的技术平台、供应链整合的云服务;管理层面:组建和管理整合团队、智能化协同策略与方案、制定何时以及集成何种业务的战略决策。
2.更智慧的运营。智慧运营扩展了先前存在的智能制造概念,涵盖所有核心运营能力,包括仓储、运输和全球贸易的制造、服务和物流;智慧运营涉及对包含不同业务流程的供应链网络以及支持它们的底层系统和数据的优化。
3.可持续的供应链。区块链等技术使产品的制造、分销、零售的全流程可追溯,有助于绿色供应链运营策略的制定。
数字技术赋能供应链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技术成本、组织支持、安全监管、绩效衡量、技术不成熟、人力缺乏。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