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二十二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粮食和物资储备物流系统优化与供应链创新专题分论坛于2023年11月19日在江苏无锡举行。参会嘉宾围绕应急物资分配、粮食仓储物流、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论坛由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艳萍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智慧物流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林教授共同主持,邀请了洛阳师范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毅等6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一、张毅 洛阳师范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演讲题目:考虑需求缺口的应急物资分配机理及运作模式研究
大型灾害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中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应急物资分配是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关键。合理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既有利于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又有利于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然而,灾害发生后,决策者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应急物资分配到灾区,由此会导致应急物资短缺,形成需求缺口,既给灾区救援工作带来不便,又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实地调研发现,需求视角下影响应急物资分配的主要因素包括灾区需求信息“黑箱”、受灾程度、需求紧迫性、需求缺口等。灾害发生后,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快速、精准、公平的应急物资分配模式。为更好地扑灭应急物资需求缺口,这种应急物资分配模式应涵盖需求预测、需求等级划分、属地一次分配、外埠二次分配等方面内容。其具体运作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分配目标确定、物资分配决策、物资分配评价、物资分配实施等五个步骤。此外,为保障应急物资分配系统顺畅运行,把应急物资快速、精准、公平地送到灾区,最大限度提高救援效率,还要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搭建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
二、程飞 郑州中粮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综合业务部副主任、高工
演讲题目:“十四五”高标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方案
经过粮食流通工程建设的各个时期,尤其是2014年国家新增1000亿斤仓储设施建设后,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均取得了较大进步,各种储粮新技术、新仓型、新设备得到大力推广,粮食“四散化”稳步推进,全国大多数地区基本形成现代化的粮食仓储物流系统。当前,尽管我国仓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仓储技术得到提升,粮食仓储容量进一步扩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现有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大都是在20年前建设,而且还有一部分设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其存在仓房老旧、条件差、机械化差的问题。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迎来新一轮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投建周期。围绕五大维度,提供高标准粮仓物流设施建设方案系统解决方案,助力国家粮安!结合地处我国生态储粮区气候特点,打造未来低碳高标准粮库。围绕五大维度,通过设计集成创新技术赋能十四五高标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全过程。
三、高志军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
演讲题目:第三方物流嵌入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演进机理研究——以漯河市物流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为例
第三方物流嵌入农产品供应链,为农产品的价值增值提供了重要保障,为3PL嵌入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演进奠定了基础。在对3PL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关系进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采用格兰诺维特镶嵌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共生理论,对3PL嵌入农产品供应链的动因进行了理论诠释;构建了3PL嵌入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演进的综合分析框架;根据3PL嵌入农产品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3PL嵌入农产品供应链的“点、线、面、体”4种嵌入模式和主要特征。分析了3PL嵌入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演进的规律,认为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和聚焦核心竞争力是驱动3PL嵌入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演进的内生动力,政策导向、产业融合和数字技术赋能是促进3PL嵌入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演进的外生动力。以漯河市物流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协同演进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对我国正面临的物流业与农业发展困境,提出了物流业与农业协同演进的建议。
四、张艳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副主任、博士
演讲题目: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础及差异化建设路径研究
通过对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础的客观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约,为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和支撑。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20年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进行测度。(1)由于其生产环节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黄淮海平原加工环节比较优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环节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综合得分最低;(2)粮食生产和加工地理集聚特征显著,得分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而流通和服务支撑集聚特征不显著;(3)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间耦合协调度区域得分排名与综合发展水平一致,其中东北平原耦合协调度最高,且加工环节发展滞后于其它环节,黄淮海平原居中,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以濒临失调型为主。基于上述横向比较结果,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原则,认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应分别施行绿色优质生产引领、流通加工一体化和工贸带动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五、豆丹丹 河南工程学院商学院博士
演讲题目: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生产+储备+加工”协调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
居民消费提档升级、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粮食供应链由于上下游链接松散,存在产需错配、重产量而轻质量等痼疾,无法有效缓解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有效的纵向协调促进传统粮食供应链向绿色优质转型。因此,研究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纵向协调模式及其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31例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纵向协调的典型案例,并根据核心环节主体划分为3类。其中,“生产+储备+加工”协调模式涉及环节主体最多,协调难度高,实现机制尚不明确。采取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生产+储备+加工”协调模式及其实现机制进行了过程型和机理型的探析。“湖州模式”和“阜南样板”均通过“生产+储备+加工”协调模式促进了传统粮食供应链向绿色优质转型。“湖州模式”环节驱动型的产储加协调模式,打造了“链条式”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其实现路径为:质量把控,仓容招标→订单农业,品种优选、规范种植→库定向收储、定向轮换→品牌赋能→后端延伸、优粮优销。通过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形成品牌信任共同体,有效促进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的价值增值。“阜南样板”平台搭建型的产储加协调模式,打造了“链网式”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其实现路径为:龙头企业引入→粮食生产综合服务平台搭建→“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库+基地+农户”→大规模优质品种种植→后端延伸,优粮优加、优销。“链网式”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的打造和粮食产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形成了优质粮食产业集群,实现了价值增值。“生产+储备+加工”协调模式的实现机制:政府的强引导与高站位规划;供应链主体之间需要高效协同运行,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并形成有效的价值增值机制;能够达到更专业化的分工、更高的供应链一体化程度、更合理的利益分配与激励、畅通的需求激励反馈。管理启示:“生产+储备+加工”协调模式两种类型,“环节驱动型”和“平台搭建型”均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和借鉴性;订单农业和优质粮食代储服务是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生产+储备+加工”协调的重要措施;粮食产业化服务企业提供的多元化服务助推了绿色优质粮食供应链的纵向协调;优质粮食价格指数保险有利于降低产储加协调的违约风险等。
六、安五岳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演讲题目: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农产品期货价格预测研究
农产品期货价格预测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管理和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投资者情绪是影响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研究方法使用市场变量来测量投资者情绪,如交易量和波动率等。然而,这些方法面临数据可得性的限制。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互联网数据来测量投资者情绪,但由于数据量大且噪音较多,以及金融市场投资者情绪测量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情感分析有本质区别,有效测量投资者情感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将情绪分析看作是一个文本分类问题,需要建立文本语言与预设情感标签之间的映射关系。一种情感标签方法是根据历史价格涨跌方向来标记文本,这种方法提取的情感特征与价格的关联性更大。然而,基于价格涨跌方向的标记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当价格上涨1和100时,对应的文本都被标记为正向情感,忽视了不同价格涨跌幅度对应的不同水平的情感强度。因此论文提出一个考虑价格涨跌幅度的两阶段情感指数构建方法,第一阶段使用TextCNN依据依据涨跌方向计算的情感得分第二阶段依据历史价格涨跌幅度设计一个因子,来调节依据涨跌方向计算的情感得分;如果该天的涨跌幅度较大,则投资者关注度较高,增大这一天的情感权重;如果该天的涨跌幅度较小,则减少这一天的情感权重。在深度学习领域,由于训练耗时,集成多模型的应用不如机器学习广泛。替代方法是保存多个模型的快照,但初始学习率和训练轮数较少时,模型会收敛到相近的局部最小,导致多样性不足,损失了集成方法的价值。为提升快照模型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动态调整学习率来引发模型权重的显著变化,使得保存的模型快照发生本质的变化。快照集成利用余弦退火学习率调度器,让学习率从较大的初始值逐渐收敛到不同的局部最小,并快速跳出局部最小点,增强模型快照之间的多样性。因此,论文提出使用快照集成生成基础预测器,并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基础模型多样性和精确度的集成修剪算法。这种方法旨在提高集成的多样性,并保持高性能水平。以玉米期货价格为例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情感指数对玉米期货价格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所提预测模型在短期和中期价格预测中均取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