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第十六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上的演讲(摘要)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李建斌
(2024年5月13日 江苏·扬州)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大家中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成果。希望我的分享能够为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我的本科专业是数学专业,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研究过程中,我有幸与1号店合作,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包括论文、教材、获奖、系统开发以及相关软件、专利。在2016年和2018年,我们与香港上市公司卓尔集团合作开发了系统,并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2018年到2020年,我们团队与广州跨境电商合作,共建了华中大管理学院卓志跨境电商研究中心。在疫情期间,前往广州华为开展合作,对其仓管优化进行数字化转型。面对政产学研的挑战,我们团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们坚信,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将祖国的企业故事传播到国际舞台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在科研工作上努力,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文章,还将我们的工作经验写入了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同时,也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点项目。除了科研工作,我们还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共获2篇政府批示。
我们和企业怎么合作?十几年前,我们团队与上海1号店合作。当时,我带领了一支由15名大三学生组成的团队,专注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我们的目标是优化从客户下单到物流配送的整个流程,直至产品送达客户手中的最后一公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详细记录并分析了每一个环节,共同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分析了在供应链的哪些关键环节需要增加人力资源,以及预期的成果和可能遇到的挑战。
在跨境电商领域,对整个国际超长供应链流程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可视化,识别出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潜在的瓶颈。同样,在与制造业企业合作过程中,我深入参与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并基于我的专业知识,对可能改进的环节进行了识别,目标是找到可以降本增效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切入点,向公司领导进行汇报,为企业增加效益,
我负责四个项目的推进,这四个项目的推进结果是什么呢?我从数字化采购管理的角度进行阐述。首先,从决策优化和其他相关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企业或团队老师需要的。团队在过去的五年中共发表了75篇文章。从刚才的项目中提炼出企业的供应链和物流链,构建了相应的优化模型,并将这些问题模型和算法结果整合到系统中,使系统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否则,在企业的大规模运作中,这个过程将非常难以操作。
在华为项目中,线边超市齐套性平均处理时间教长,通过顶岗实习展示的模型和算法优化,将这一时间压缩到了半小时左右。同时,延迟订单数占比降低到了1%左右,这都是通过我们设计的逻辑和方法实现的。另外,我们没有停留在项目的实际问题层面,而是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凝练,研究问题来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拔高理论研究价值,发表在了相关的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在与华为的两次合作中,我们共进行了线上会议67次和现场会议18次,邮件对接83次,一线调研5次,现场推进28天。这一过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也让我们学到了非常多宝贵的经验。
我个人认为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有几个关键步骤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是业务问题化,在与企业合作时,我们发现,企业并不总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实施项目,总是从业务角度出发,没有从问题根本帮助企业。这就需要我们将业务挑战转化为明确的问题,并识别出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的问题。第二是业务符号化,如果没有系统帮助进行决策,企业很难实现优化。因此,我们必须将业务符号化后,使得计算机识别,通过模型算法逻辑帮助我们进行决策。第三是符号模型化,在业务操作的实战中,很多企业可能不愿意投资与学者合作。但事实上,通过将问题符号化并构建模型,即使是高科技企业也能从中受益。最后是算法反馈优化,在模型算法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需要采用非常复杂的算法。传统的方法或准则往往已经足够,关键在于如何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和网络梳理清楚,这样做的效果通常会远远高于没有算法支持的实际操作结果。
以上是这些年与1号店、华为和湖北中烟合作历程和感悟,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