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第十六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上的演讲(摘要)
西南交通大学物流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张 锦
(2024年5月13日 江苏·扬州)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大家好!根据中国物流学会的安排,由我来作物流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总结和发言,前几届会议上都是我国物流领域的知名专家戴定一会长做总结的。我回顾了学会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发展,研读了110多份基地总结报告,在学会秘书处的协助下,对相关工作做了梳理,做一个总结和分享。
我特别同意今天各位演讲嘉宾的观点,大家都围绕中国物流产学研工作阐释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未来的发展和工作要求也都有谋划,这让大家对未来产学研工作有了更多的期望。
一、中国物流产学研结合总结与分析
中国物流学会为了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从2008年开始设立“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首批设立了29家产学研基地,包括重点物流企业、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随着物流产学研结合受到教育主管部门、行业、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重视,基地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第7届为止,已有230个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
从基地的区域分布来看,230个基地覆盖了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广东省数量最多,为24个;江苏次之,21个;山东19个。目前仅海南、西藏、甘肃、青海、及港澳台地区没有产学研基地。
从基地单位性质来看,在院校设立的数量最多,有150个,占比65%;在企业设立的64个,占比28%;在研究机构设立的为9个,占比4%;在协会设立的有3个,占比1%;由院校和企业联合设立的为4个,占比2%。在150所院校设立的基地中,本科院校有88个,占比58%;高职院校有58个,占比39%;中职院校有4个,占比3%。
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建设速度快、成效好,产学研结合工作不断深入,产学研成果越来越丰富,与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物流业相辅相成。根据各基地的总结报告和学会的部分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物流产学研结合工作的主要成效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校企合作,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基地普遍重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150多个院校基地均聚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举办科创竞赛等方面,成果丰硕,特别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更是在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培训、教材课程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以及产业学院与特色班定制班开设等方面,深入推动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绝大部分企业和科研咨询机构也十分重视与院校联合培养物流类专业人才。
第二,学研结合,推动物流科技创新应用,为破解物流领域的难题和创新物流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模式。大部分基地较为重视共建科研平台、联合开展课题研究、联合编制团体和行业标准,不少企业基地主动提出问题、设立课题、联合高校申报课题和开展科研,大多数院校特别是985、211、双一流大学、以及一部分职业院校,积极联合企业申报课题和承接研究项目、发表学术文章、申报专利成果、编制物流标准等。
第三,深度融合,激发企校发展内生动力,助推我国物流高质量发展。部分优秀基地创新“协作、合作、融合”的路径,形成“知识、人才、动力”的发展机制,不仅提升了企业的业务竞争力,还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创新力,在深度融合中建立了优秀企业文化、创新了优质企业品牌,更有优秀基地构建起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迭代发展机制,令人耳目一新。
美中不足的是目前部分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工作,存在层次浅、成效小的问题,尚需在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持续发力,在融合的模式和成效方面取得突破,以助推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物流产学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上讲到的“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物流业是服务于现代产业和服务于民生保障的综合服务业,是一个高度依赖多学科专业知识、高度依赖现代科技的现代服务行业。回顾改革开放45年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现代物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特别是刨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物流体系构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快递物流的发展、冷链物流的发展、供应链改革发展等,我们都可以发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国内国外的实践也表明,物流产学研结合是物流创新的必由之路和最佳路径。
为此,我就新形势下产学研结合的目标、内容、方式,谈三方面的看法及建议:
(一)要聚焦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物流全方位创新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讲“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并进一步做了系统全面深入的阐述。这为我国物流产学研结合工作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点,就是要推动物流技术突破、创新物流要素配置、加快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讲:一是要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适应数字绿色时代物流发展需要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质”物流人才,全面提升物流行业的从业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知识素质能力,打造中国式物流“新质”劳动者队伍;二是要加大创新资源投入,规划、建设、研发、应用智慧型绿色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装备,为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打造中国式物流“新质”劳动资料体系;三是要多业融合、多措并举,不断拓展我国物流发展的场景和空间,优化和创新物流作业与服务的物品、容器具及载具,有效提升全社会物流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打造中国式物流“新质”劳动对象范式。从而实现全要素物流服务效率大幅度提升,实现全社会物流综合成本大幅度降低。
(二)聚焦物流领域知识创造,实现物流供与需的高质量匹配。
物流系统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的,在新的模式、技术、系统、装备、设施的加持下,呈螺旋式上升。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以物流理论、方法、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研究报告、技术方案、学术文章、学术著作、专利、规范标准等为成果载体,以“新质”物流劳动者队伍,也就是高校的优质专业人才和企业的优质专业员工为应用主体的知识创造体系,来支撑物流供给与需求的双向高质量发展。当前较多基地在企业课题研究、物流标准研制、联合承担物流项目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产学研结合,但知识创造的力度和成效不足。
根据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面临的技术革新、环境风险,我们需要聚焦以下领域开展深度结合:
一是深挖物流场景。物流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和服务民生,与开采、制造、加工、贸易、消费的关系十分紧密,如何联动相关产业和企业开展多业联动激发新的物流需求,如何协同全社会改善物流营商环境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等,都有大量理论、方法、模式的创新问题和值得联合攻关的课题。
二是推动智慧绿色物流技术研发应用。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下,物流行业的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我们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物流信息化到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升级,现在正面临智慧化、绿色化的时代,机器和软件不仅仅正在替代人的肢体,更在慢慢替代人的大脑,已经渗透到物流各个决策领域当中。如何构建一个可靠可信的人机环境?如何研发应用物流大模型?融合研制和应用智慧绿色物流技术装备?同样有大量的创新、理论和应用课题。
三是重视物流供应链安全与韧性。当前我国物流的发展环境可以归纳为处于VUCA时代,即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突出的时代。国家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矿产品资源安全、核心技术和装备安全,以及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以合理的代价实现最高的物流供应链安全保障和韧性提升?如何付出最低的预算以保证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的韧性或抗毁能力?同样有大量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需求,有大量需要产学研结合开展的课题研究。
(三)聚焦工作模式创新,提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和成效。
物流系统是由包括物流节点、物流技术装备、运输技术和系统、信息技术和系统等物质要素,以及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规范标准等非物质要素构成的多级、动态、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物流、建设物流、管理物流、经营物流、提供物流服务所涉及的知识,既包含工程、设备、技术等学科,也包含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任何物流活动都会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人的行为与心理等有关,所以物流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发展应该链接管理部门、链接现场场景。当前,我们的基地多以产学研协同来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来探索物流领域的课题、研发信息化智慧化技术系统等,与政策制定、机制优化、应用场景的结合不够,需要深化“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以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信通过物流产学研基地的不断创新,通过中国物流学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不断努力,有全社会的共识和大力支持,中国物流业一定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树立中国物流典范!
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