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第十六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上的演讲(摘要)
大连理工大学文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鲁 渤
(2024年5月13日 江苏·扬州)
尊敬的各位学界、业界专家,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分享大连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港航特色)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及实践成果。
总书记“十四五”规划战略中提出,我们国家已由港口大国迈向港口强国的阶段,2025年要实现港口建设的重大突破,2035年要引领全球绿色港口发展,2050年建设成世界级的智慧港口。
2023年,全球十大港口排名当中只有两个港口不是来自中国。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来,港口强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我们国家港口还存在大而不强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面向国家港口强国建设的重大需求,就要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专业化高端港口物流人才。因此,需要在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课程体系方面进行突破,在顶层设计也要打造贴近行业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在平台建设方面要构建校内外联通协同的联动平台建设长效优化机制,课程体系方面要推动多学科交叉,从而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符合型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打造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校内外共建机制,沿着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三个机制的“1+2+3”建设模式,形成共建共管共享港航特色物流管理的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
通过与国家港口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合作研究,针对港口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精准测算了我国港口产能最优规模,并提交多篇关于我国区域港口优化整合的政策建议,推动我国17个省(市)实现了“一省一港”的重组模式。我们的政策建议被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30余人次,被中办、国办等采纳40多篇。
针对国家提出的“双碳”政策,通过与国内头部海运企业合作研究,开发了一个自下而上的GHG排放估算和转型路径分析的综合框架(BEEPA),并通过考虑未来全球经济形势、航运技术革新、网络优化布局等关键要素设计了典型的航运低排放情景,给出了该部门实现碳中和的可能路径。为规划2050年全球海运交通部门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交通部门管理者和船运企业在全球零排放战略大背景下优化航运管理和技术升级的投资决策。
面对国家提出港口产业要实现智能化升级需求,与国内大型港口企业合作。针对智慧港口升级,以投入设备为主的投入产出效果不显著的问题,我们提出港口智慧资源优化和运营管理模式,对不同作业进行参数的智慧调整,实现港口作业流程的高效贯通。设计的算法和模型可以复制到全国95%的港口和码头。下一步,大连理工大学将会持续深化产学研建设模式,为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谢谢!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