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第二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演讲(摘要)
廊坊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树军
2024年11月16日 河北·廊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中国物流行业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理论,研判发展趋势,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年度盛会。本次年会首度在廊坊举办,各路物流专家学者云集,是为廊坊市聚焦“物流愿景”,加快世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增光添彩。作为地方银行代表,我很荣幸作为承办方参加本届年会,并有机会和政、商、学界各位专家学者分享成果、交流经验。
廊坊银行作为市政府发起设立的地方一级法人银行,始终以植根本地、深耕区域为己任,积极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着力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工作。廊坊银行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规模位列河北省城商行前三名,核心一级资本位居中国银行业百强91位、在国际权威金融媒体英国《银行家》杂志“2024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排名第393位。我行103家营业网点遍布京津冀腹地,服务客户总数超过1000万户,是廊坊域内最大对公贷款投放银行和金融系统第一纳税大户。
遵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物流强省”的战略部署,围绕加快推动廊坊市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一号工程”,我行正加快商贸物流产业金融服务创新探索,现结合我行业务实践,对产业发展趋势、金融服务创新、现实困难卡点等多方面的思考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
一、数字产业金融是赋能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利器”
目前,产业互联网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力量,正在全球范围不断重塑传统商业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通过系统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三大功能体系,打通产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高效共享产业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资源,形成并支撑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企业“上网”“上平台”和以“互联网 +”的形式进行交易,并与现代商贸物流体系融合成为重要趋势。美、中、日、德成为产业互联网领跑者,中国产业互联网规模以15.14%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二。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推动了金融的专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加速,数字金融模式兴起、发展并逐渐成熟,数字金融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即数字产业金融正成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利器”。实践中,以“信息科技+ 产业互联网+ 数字金融+ 政府引导”构成的“组合拳”模式正在成形,成为推动工业链、产业链和金融链协同发展的创新打法。比如安徽的“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福建的“长乐区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山东的“柠檬豆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在产业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趋势下,商贸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变革迫在眉睫。商贸物流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低利润、高周转的特性,数字化经营可极大提升经营效率。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河北省的功能定位,但河北省商贸物流行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创新思路进行破局。总体看,河北省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企业偏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韧性不足,而广大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单纯的数字化技术转型成本,普遍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同时,传统金融,包括供应链金融主要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重点为核心企业的主要供应商提供服务。据统计,超6成的二级以上供应商无法获得贷款,服务范围有限。商贸物流企业90%以上为中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财务报表不完善,企业信用难识别,融资难、融资贵更是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具有供应链穿透能力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便成为赋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解决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数字供应链金融可以金融机构或者核心企业为主导,围绕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开展标准化、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促使中小企业以较小的产业互联网技术改造成本,快速实现数据信用基础构建,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数字金融服务所带来的融资便利和降本增效便利,可显著提升实体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性,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及我行赋能商贸物流发展实践
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构建供应链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可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综合金融需求。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3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从23.1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超12%。其中,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渗透率约为30%,同期实现了约6倍的增长。当前,数字供应链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多元化、场景化和专业化特点。
(一)建立数字供应链金融系统,搭建开放平台
“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是数字供应链金融打造产融结合发展的新模式。目前,诸多银行都搭建了数字供应链金融开放系统,主动链接外部产业主体,共同培育数字化金融赋能模式。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基本建立了供应链金融数智平台,通过自建或共建平台方式对外输出;地方性银行结合区域特点也加快了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技术、服务和营销方面的发展。
以我曾经供职的中国银行为例,就陆续发布了“中银智链·建筑链、装备链、航空链、汽车链、医药链、家电链、绿色链、冷链物流链”等八大行业服务方案。目前,廊坊银行也正在加快数字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步伐,着眼于供应链生态圈业务体系,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传统公司金融服务与产品进行重塑,构建高度集成、协同和优化的端到端供应链金融体系。在今年6月份廊坊经洽会的“第二届京津冀现代商贸物流金融创新发展百人大会”上,我行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平台——“空港之链”已正式对外发布,从融资申请到审批放款实现了全流程的数字化、场景化和生态化。平台标准化的核心企业及供应商准入制度、数字化的融资申请、OCR智能信息识别技术、可视化的用户操作、智能化的自动交易等智能化手段,保证了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交易的可溯源性,通过业务的准实时监测和对各参与主体、各交易环节的精准画像,实现了链条整体运行可视、信用风险数字化可控,优化了链条资源配置,提高了信用流转效率。经过近1年时间,我行供应链客户融资总额已超24亿元,对公业务模式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打造核心服务方案,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产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逐渐走向深入,催生出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创新应用模式,产业互联网金融需求也向综合化、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目前,国股行产品体系日益完善,服务愈加多元,基本涵盖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金融市场等多种服务。
我行数字供应链系统平台涵盖应收、预付、存货三大类业务产品,其中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仓单质押、预付款融资等功能已上线,目前正在推动可拆分、可转让、可融资的电子债权凭证产品的建设。同时,我行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比如,河北再生资源平台项目,作为河北省工信厅的重点项目,我行有幸作为唯一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在持续运转过程中,因平台为提升用户体验,持续增加了更多辅助功能,如返税红包发放使用、线上开票付费使用服务、物流信息付费查看服务等,并增加拍卖场景、双记账簿等系统改造需求。我行通过总分联动,科技敏捷组织等有效举措,高效配合平台完成了以上个性化增值服务上线。该平台上线不到一年,目前企业用户310户,沉淀交易性活期存款1500万元左右。数字供应链金融真正要求银行以客户为中心,要跳出金融做服务。
(三)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场景服务
数字供应链金融用数据做风控和交易核验模型,突破了传统主体信用风控逻辑模式,用核心企业弱确权替代强确权,用核心企业的交易信用替代主体信用。因此,银行在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要对整个产业链场景进行研究,必须清楚产业的分布、运营、交易、影响因素等各个环节,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整个供应链的可控风险。大部分银行在开展供应链业务时会优先选择具有特色优势并具规模的行业。国股行一般通过整合行业资源,以“一链一策”方式强化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保障,中小银行则注重聚焦地产优特势产业进行布局。比如日照银行在港航场景下,推出大宗商品仓单融资服务;九江银行围绕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开辟涵盖有色金属、新能源、建材等19个产业场景。廊坊银行也是紧抓省市政府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的战略机遇,不断强化商贸物流场景探索。比如,我行深挖河北物产集团的供应链金融场景需求,通过系统对接为下游供应商提供钢材代采金融服务,为废旧资产回收提供订单服务,目前,我行向河北物产已累计投放供应链贷款5.12亿元。未来,我行也将逐步构建更多本地特色化的产业场景。
三、中小银行开展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困局和思考
近年来,尽管中小银行在开展数字供应链金融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受限于技术水平薄弱和场景生态不足,在开展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需要各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突破。
(一)核心客户少,批量化展业难度高
目前,中小银行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受到大型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冲击。大型银行在资金成本、品牌影响、业务范围和服务地域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依靠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业务创新和线上化,获客能力持续增强,中小银行的部分优质核心客户流向大型银行。同时,中小银行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本域,头部链主企业少,围绕本地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客户体量也更小。因此,中小银行往往面临单链规模小,对接成本高的问题。比如,在数字供应链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众邦银行,其单链授信额度平均仅有1-2亿元,投入产出匹配的难度不小。这成为中小银行开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的能动性,研究探讨基于公共平台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本地化政银企数字化供应链平台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风险识别难,风控能力要求高
供应链金融模式使得传统“一对一”放贷风险变成“一对多”关联风险,增加了中小银行风险管控难度。中小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过多依赖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信用增级,一旦核心企业出现重大经营问题,或将引起整个供应链爆发信用风险。比如上海电气以国企之名,借供应链金融之壳爆雷900亿元。同时,供应链内各企业间联系紧密,可能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如虚构交易和物流信息、开具虚假仓单和虚假交易合同、重复质押仓单多渠道套取资金等问题。比如青岛“德正系”骗贷案涉及金额达160亿余元。因此,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如何构建基于产业链整体角度,根据产业场景、资金闭环、四流合一、产品逻辑等多方面进行风险控制的能力建设是普遍面临的挑战,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为中小银行的人才培养、风控技术创新、行业研究等方面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字化改造难度大,有待协同发力
目前,大型链主企业是我国供应链数字化的先行者,数字化改造意愿强烈但认知不足,多数处于发展中阶段。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4.0并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形态尚未成熟,无论是生产制造,还是流通、物流市场,都处在高度分散、碎片化的状态,中小企业信息化尚未普及,距离数字化升级还有较远距离。据《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2发布)》,我国79%的中小企业仍在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因此,如何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是当前相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银行、政府及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借助当前国家对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借鉴合肥、福建、浙江等地经验,研究探索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如同水电煤一样即插即用式数字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得交易信用、数据信用等提供平台支持。
以上是廊坊银行基于自身实践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成熟,希望得到本次会议众多行业专家和高校学者的指点交流,并希望有机会开展业务合作。最后,预祝本次学术年会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获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嘉宾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