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十七届)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工作会上的演讲(摘要)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赵林度
(2025年5月10日 贵州·贵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中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汇报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的主题是“贸易战背景下全球供应链重构路径探析”。
在贸易战背景下,全球供应链重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一是重构环境,本土化、区域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二是引发问题,涉及关键核心技术中断、供应链安全、供应链韧性、自主研发攻关等。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今天的报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重构窗口:外部围剿与中国突围,第二部分重构探析:贸易战风险的科学论证,第三部分重构路径:机遇与挑战。
第一部分:外部围剿与中国突围
首先让我们系统回顾一下八年贸易战的重要节点事件,包括2017—2021年的特朗普1.0时代,2021—2025年的拜登时代,2025年的特朗普2.0时代的新一轮贸易战,我想大家对贸易战的历史比较清楚,不需要过多地介绍。
美国对高技术领域的政策路线,核心目标就是“在美投资、在美研发、在美制造”,强调美国国家利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国家安全战略》《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振兴美国半导体生态系统》。一是“围栏式”高额投资与补贴,主导对华科技断供,二是半导体制造业投资比例最高,激励制造业回流。
在严峻的贸易战和技术制裁下,代表性企业华为带领中国芯突破封锁、进军世界,以HUAWEI Mate手机进化进程为例,从2020年的HUAWEI Mate40 Pro到2024年的HUAWEI Mate70,突破点就是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突破了卡脖子技术,亮点就是国产化率达到100%(Mate60系列为90%)。
这些变化源自华为核心供应商结构的变化,提升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2018年,华为有92家核心供应商,其中大陆供应商25家、占比27%,美国供应商33家、占比36%。到2023年,华为有130家核心供应商,其中大陆供应商71家、占比55%,美国供应商33家、占比26%。
在国家战略体系中,重中之重在于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从供应商结构变化上,大家能感受到贸易战对一个国家、一家核心企业的影响有多大。在此,我们梳理了中美贸易战中双方的行动、回应与进程,从中可以观察到从贸易战到技术创新围剿下的中国突围,涉及美国2019—2022年芯片、2018—2024年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在2019—2024中国芯、2024年人工智能自研芯。
面对技术围剿,国家高度重视关键技术的攻克问题,例如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共二十大报告都特别强调了将供应链安全提升到国家层面,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国资源动员新制度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的意见》中,特别强调集中资源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突破,同时坚定决胜关键技术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如果要深入系统地了解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中国形势,就需要开展PEST分析,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再次印证了全球供应链重构是一种必然趋势的结论。
第二部分:贸易战风险科学论证
近期我们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供应链技术中断风险与自主研发投资决策》的文章,美国科学促进会权威科学新闻网EurekAlert报道了我们的成果,而且被美国80多家媒体转载。
整个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什么?聚焦背景:关键核心技术供应商所在国政府发起技术中断;确定对象:由发起核心技术中断国家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以及遭受核心技术中断国家的制造商组成的全球供应链;引入要素:面临技术中断风险的产品(芯片)+自主研发投资;设计情境:技术中断前/后非IR&D基准情境、技术中断前/后IR&D情境;构建模型:建立两个国家两种竞争产品的双头垄断Hotelling模型,企业在面临核心技术中断时是否实施自主研发(IR&D)的博弈模型;分析方法:比较由政府发起的技术中断对发起国企业和供应中断企业利润变化的影响,以此评估技术中断风险。
本研究重点探讨三个问题:
1.在全球供应链关键和核心技术中断情况下,考虑被断供国家实施自主研发(IR&D)投资,会对两国企业利益产生什么影响?
2.当双方利益因技术中断而下降时,哪一方失去的利益更多?
3.在预防和发起技术中断风险方面,被断供国家加大自主研发(IR&D)投资的影响是什么?
为此我们构造了一个模型框架,A国就是中国面临的技术中断风险,B国是指美国掌握核心技术实施断供。美国发起针对中国的技术中断会损害两国企业利益,例如在Mate60 Pro发布后,高通上海公司因经济效益受损20%而大面积裁员。对于发起断供国家有效断供会给竞争对手带来更大损失,而自己处于盈利或损失较小状态。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讨了自主研发(IR&D)投资策略下中断风险,研究表明技术劣势越大,被切断风险就越大,自主研发技术储备可以为被断供国家建立一定的竞争优势。
我们分别比较了被断供国家(中国)和发起断供国家(美国),在不同技术劣势程度下,不同自主研发(IR&D)投资策略下中断风险和中断损失利润。研究表明:技术劣势在技术中断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
(1)对于发起断供国家,中断可能会使其损失更多的利润,并且核心技术国家的利润变化可能比IR&D投资国家更大。
(2)对于被断供国家,企业IR&D投资可以为国家建立一定的博弈空间和控制权利。但是,由于技术劣势导致的IR&D投资效率低,独立研发会导致更多损失。
总之,本研究获得如下五个结论:
(1)关键核心技术中断和IR&D投资是一把双刃剑。
(2)技术劣势在技术中断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
(3)对于发起核心技术中断国家,中断可能会使其损失更多利润,核心技术国家的利润变化可能大于IR&D投资国家。
(4)对于被核心技术中断国家,企业IR&D投资可以为国家建立一定的博弈空间和控制权利。
(5)技术劣势程度较高时,IR&D投资效率低将导致更多的独立研发损失。
我们认为贸易战如果获胜,那一定是皮洛士式胜利(Pyrrhic Victory),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杀敌1000,自损800。从战略选择方面,自主研发(IR&D)投资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部分:机遇与挑战
首先,系统描述中美对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行为与观点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差异。美国“唯美中心化”重返全球供应链霸主地位,中国自强、自信、自省的“自传式”成长路径。
在贸易战背景下,围绕全球供应链重构路径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1.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下重构机制与防御体系
(1)成立全球供应链韧性管理机构
(2)重构领域内组织管理层级
(3)突破领域供应链界限约束
(4)分级协定各领域供应链风险等级与危机服务等级
(5)建立定期审查评估机制
2.全球供应链韧性生态培育与生态位结构创新
主要分三个层次:
(1)供应链监控服务策略。核心企业应助力客户分析漏洞、评估风险;“化危为机”的洞察力寻找供应链风险利用的机会;“见缝插针”的创造力创造供应链韧性价值提升的机遇。
(2)哨点服务策略。行业协会、智库等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创建基于供应链控制塔的哨点服务体系,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瞭望哨”。
(3)生态服务策略。国家应聚焦于劳动力(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培育数字、体验、平台等新型生产要素,推进供应链韧性整体性生态系统构建。
3.顶层设计:全球供应链决胜关键技术风控策略
(1)“风险区域+1”策略。针对美国学者提出的“中国+1”策略,我们应强调“风险区域+1”策略,就是针对存在风险的区域,考虑再加一个新区域。
(2)产业链分类施策。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不存在产业链“二元化”悖论,可以考虑自主可控、转型升级策略,而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可以考虑自主创新、提档升级策略。
(3)国际合作完备策略。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美国百日报告中稀土矿物供应链、医药供应链的策略,加紧形成一个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4.未雨绸缪:加大核心产业自主研发投资力度
在一些技术劣势相对较小的产业加大自主研发投资力度,提升自身在对方的技术中断决策中的主动权,加大国家在对局角逐中的优势。要积极畅通国内大循环,加大本土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国产替代步伐。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根据速记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中国物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