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物流过程是商品实体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累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和时间转换,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或一定加工价值的经济活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数易其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于20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物流术语》对物流给出了如下定义:“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台湾物流业者联谊会1996年给出的物流定义是:“物流是一种物的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在流通过程中,通过管理程序有效结合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资讯等相关物流机能性活动,以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
一 从不同角度认识现代物流
1、以物流过程的作业形态和功能为出发点,主要从物流要素(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以及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来认识物流;
2、以物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功效为出发点,物流专业化导致制造业企业经营业务外包(供应、销售),从而形成第三方物流。而现代物流理论认为:(1)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零库存理念、JIT运作模式);(2)物流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3)物流作业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
3、以物流过程的组织形态为出发点,企业集成化管理\物流集成化运作的作用:(1)企业与企业组成供应链;(2)企业保持核心业务,社会分工细化、专业化;(3)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供应链上的企业群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纽带;(4)既整合了企业内部资源,又充分集成企业外部资源。这一层次凸现企业组织模式的变革、业务流程的再造或更新以及知识经济特性,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失效和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
在物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派观点:以欧、美物流学者所形成的学派为代表,强调物流的内涵是物流全过程的组织管理;而以日本物流学者为主所形成的亚洲学派,则认为物流的内涵是物流过程的作业形态及作业效率,从低级作业形态向高级作业组织形态发展。从作业操作面上,偏重于从物流技术来认识物流。物流过程组织形态学派,强调物流活动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而不注重物流是否形成一个产业。从物流作业过程的结合形态上,偏重于协调企业的各个物流运作环节,强调物流资源与企业资金的合理化使用,以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同时产生了物流过程优化组织模式等。从企业经营角度,则偏重于经营决策合理化,企业不关心物流产业是否形成,而关心企业自身物流的成本最小化和企业所获效益最大化。
二、对物流内涵的争议
内涵是形成概念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在对物流内涵的认识上主要有三种观点:
物流是一个产业。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物流是一个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活动构成的完整的产业系统。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再通过产业系统自身的技术经济特性的组合和产业运作,最终形成产业的输出。由此所导出的物流业发展的理念应该是“增长”,即追求高投入与高产出,力争把产业做强做大。
2、物流是一个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