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 重点课题篇
  • 物流管理篇
  • 物流经济篇
  • 物流技术与工程篇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学会报告 > 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 2013年 > 物流技术与工程篇
多 分 配 快 递 轴 辐 式 网 络 的 枢 纽 选 址 与 分 配 优 化 方 法
来源: 时间:2014/3/5 21:52:39 作者:倪玲霖 史峰
  

摘要:快递网络枢纽选址与分配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快递网络 的运 营 成本和服务水平,是快递企业运作的基础。本文详细分析了多分配快递轴辐式网络的节包及连接关系、径路特征与形式等网络设计要素,并分析了快递网络设计中的相关费用和运输时间预算; 在运输时间预算约束下,以分拣费用、运输费用、中转费用之和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多分配轴辐式快递网络枢纽选址与分配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条件最短路的模拟退火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快递运输   多分配轴辐式网络   枢纽选址   网络设计
前言

快递网络是快递企业生产与运营的基础,网络设计的优劣程度是评判企业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费用的重要手段。自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联邦快递 (Federa1 Express)率先使用轴辐式网络系统(hub—and —spoke network system) 后,大幅降低了运输费用、 机队数目, 并提高了负载率。其他快递企业逐渐跟进,轴辐式网络很快成为快递货物运输系统的主要网络形态。在轴辐式网络中,根据枢纽的个数可分为单枢纽和多枢纽网络[1] 。每个节点只能与一个枢纽相连接的多枢纽轴辐式网络称为单分配轴辐式网络; 存在连接多个枢纽节点的轴辐式网络称为多分配轴辐式网络[2,3] 。由于多分配轴辐式网络可根据快递量灵活分配中转枢纽,因此比单分配网络具有更加优越的性能,同时其组织形式也更为复杂。

在对基于轴辐理论的快递网络设计问题研究中,文献 [4,5]分别对澳大利亚邮政系统和巴西的零担货物运输网络进行枢纽选址优化,限定网络为单分配的轴辐式网络结构,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没有考虑货物运送的时限约束。文献[6]以运输费用和中转时间费用总和最低为目标,建立允许货物经多个枢纽送至终点的铁路轴辐式网络优化模型。文献[7-11]着重求解快递货物的运送路径和车辆运行路径,目标函数包含了运输费用和中转费用,没有涉及分拣费用,通过给定枢纽时间窗限制快 递运送时限。文献[12]对轴辐式快递网络与全连通快递网络的快递分拣成本与分拣效率、储存成本与储存效率、运输成本与运输效率及快递网络的总成本和网络服务效率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比较。本文研究多分配快递轴辐式网络设计问题,以多分配轴辐式网络为基本网络结构,建立快递网络枢纽选址与分配模型,并设计相应的求解算法,优化快递实体网络,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快递企业运营费用。


需要[3]积分

阅读全文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