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
摘 要: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专业改革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对浙江省物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化人才需求描述基础上,就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专业建设的成效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展开了剖析,最后对专业今后建设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并从七方面对专业建设的任务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0研究背景
专业改革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专业培养模式既体现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也是专业改革的内在要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全国最早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已任,逐步探索了一条“校企合作、三进三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浙江物流业输送了大量为企业所认可的高技能物流人才,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自2010年来专业的招生规模为每届五个班,毕业生呈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随着浙江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信息化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据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截止2010年共有物流经营户31.94万户,信息化管理人员按最低标准户均1人计算,我省将需要逾30万名信息化人才,而目前尚不足3万名,缺口巨大。
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为此,根据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要,我们在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展开“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1.“1320”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320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为一条主线,校企政三方深度融合,两入企业,工学交替,零距离上岗”为特征。
具体表现为:专业根据浙江区域经济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信息技术应用贯穿在专业整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中,紧密联系企业,采用“两入企业,工学交替”,实现“零距离上岗”。“两入企业,工学交替”是指在人才培养周期中实行两次出校门、两次入企业,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即设学校、企业两个课堂,教师、企业员工两套师资,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养成;“零距离上岗”主要是指通过“校企政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两入企业、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毕业时在信息化技能操作和企业文化认可上达到企业员工的要求,能快速实现学生和员工的角色转换。
[1]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基于以信息化为主线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L2012C038,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重点研究课题《全国高职骨干院校物流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SB127)》,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顶层设计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综合实践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zc2010128的研究成果。
[2]刘欲晓,男,1969.10,硕士研究生,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3]孙秋高,男,1960.7, 教授/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高级国际物流师/杭州市创业导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研究所所长/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
需要[2]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