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曹翠珍1 赵国浩1,2
(1.山西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030031;2.山西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摘要:首先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论证了区域物流发展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而且本期的能源消费与上期的能源消费正相关;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能源消费强度与物流业发展水平负相关,得出了区域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理论模型。[a1] 采用中国1999—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得出结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区域物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阶段性与明显地区差异;中国能源消费与人均GDP及上期能源消费同方向变动,本期能源消费对于上期能源消费的弹性大于对于人均GDP的弹性;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与物流业发展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区域物流的发展可以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以保障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物流;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能源消费强度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奇迹”(林毅夫 等,1999),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扩大,2011 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经济、环境”总体协调程度偏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冲突,也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汪小英 等,2013)。突出表现为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不协调,这必将进一步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是要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深度调整阶段,未来经济发展将步入“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发展。因此,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鲍健强等,2008),也是构建新一轮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物流过程中不仅包含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而且包含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源转化,因此,它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刘龙政、潘照安,2012)。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伴随着其独立的产业地位的确立,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很大,几乎影响到了三大产业的所有领域和细分产业门类。它的影响力要超过一般的服务性行业,仅次于第二产业,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门类(宋则、常东亮,2008)。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降低社会经济交易费用,而且能够加深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区域的现代物流与该区域的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张红波、彭焱,2009)。同时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消费更多的能源,物流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但是,物流业的发展可以深化和细化分工,彻底改造生产流程,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节约能源消耗;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业的发展能带来知识的转移和技术进步,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区域物流发展、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厘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为解决中国能源短缺、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需要[2]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