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则
〔论文提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向新常态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逐步成熟。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剔除流通环节中间的体制性成本,降低企业经营负担,是新时期物流产业政策设计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短期工作重心在于压缩运输成本;长期努力目标在于降低库存成本。此外,事关民生和食品安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应该作为现代物流业当中事关居民生活物流的关键分支,进行深入研究和协调推进。在政策措施方面,制定十三五物流发展规划应避免四平八稳、面面俱到,要以解决物流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核心主线及政策抓手,尽可能把能耗指标、效率指标、质量指标等明确细化,并按年度量化分解,依托市场化手段,实现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化。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 物流业发展 若干要点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 副会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逐渐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的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这种“新常态”下,作为实体经济运行重要支撑的物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毋庸讳言,物流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瓶颈,近年来受到了决策层及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十三五”规划期间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培育现代物流产业,推动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将有助于宏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平稳回落,有助于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来看,尊重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次序、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是“十三五”规划期间物流产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强化市场主体的能动性,通过物流功能升级,让物流产业逐步摆脱传统的简单、粗放、低门槛的竞争环境,成长为依托技术创新、引领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同时稳步增强物流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是物流业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一、新常态下物流业功能定位的再认识
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指的是伴随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经济体内生的资源禀赋和投入产出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从而引发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结构自然演进的过程。
新常态下,传统的经济增长引擎从资本和劳动力的外延式扩张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也顺势从需求创造向供给管理转移。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一样,新的技术创新最先提升的是供给端的产出效率。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仓储、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优化供给端资源配置、提升供给端效率的重要枢纽。因此,可以认为,现代物流业未来不仅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门类,也是技术创新运用最集中、科技要素支撑最明显的一个领域,物流业最终可能实现从传统的低门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依托高科技、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蜕变过程。
总之,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的提出,不宜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指经济增速的回落,而必须关注其概念提出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发展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物流业将扮演科技发展引领产业创新的急先锋,真正发挥行业辐射和产业融合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一方面,通过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日益凸显,在全球采购、全球消费的大环境下,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成为市场主流,尤其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传统流通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对传统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不断向服务业的劳动力蓄水池传导,进入门槛较低的传统物流业成为了重要的吸纳就业的渠道,这也为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难题。
根据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当中对物流业的定位,物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撑产业,它的发展层次集中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效率水平。因此明确物流业的宏观职能,是破除当前经济发展的效率瓶颈,进而顺利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速换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1]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2015年度创新工程项目《物流业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项成果受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