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越越
内容提要 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借助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同时考虑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物流产业实际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进一步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考察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产业存在明显的空间竞争效应,相邻地区或交通网络可覆盖的相近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负向溢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提高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相邻地区存在负向抑制效应;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仅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对本地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在地区间也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对本地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亦不可忽视。
关键词 物流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一、引言
物流产业是融合了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流通加工业与包装业物流、邮政业物流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其能源消费结构以油品等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是我国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高碳排放的油品消耗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务院2014年9月发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现阶段社会物流规模快速扩张、物流需求急剧增长的同时,物流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也日益增强,必须大力提升绿色物流效率、推动物流节能减排潜力的提升”,可见物流产业碳排放优化与控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全要素生产率是在考虑全部投入要素条件下,全面反映经济系统中总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随着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也是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因此,在利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经济增长效率时,不仅要考虑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的投入要素,也要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影响。Chung等(1997)建立的基于方向距离函数(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将碳排放作为生产过程的副产品——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框架,合理拟合了环境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制约作用,可以有效测算出物流产业的实际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正确评价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Tobler(1970)提出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事物在空间上都有关联,距离越近,关联程度越强。Krugman(1991)指出,没有理由认为一个企业的溢出因为地理或者行政边界的原因而只停留在该企业初始投资的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Fischer等(2009)考察欧洲地区的空间自相关并评估了跨地区的知识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跨地区知识溢出对生产率的作用随地理距离的临近而增加。Bronzini和Piselli(2009)指出意大利地区全要素生产率、R&D、人力资本和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相邻地区研发活动和基础设施对生产率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张先峰等(2010)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公共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研发资本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张旭华(2012)以省级层面的高新技术产业数据为例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外部效应。刘建国和张文忠(2014)指出,中国省域全要素生产率并不是完全的随机状态,受其它区域的影响,呈现出空间相关性。可见,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已被诸多学者所证实,但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却鲜有学者从空间溢出效应的角度研究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关于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一是忽略了物流运作过程中所必须的投入要素——能源,以及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非期望产出,所测度的效率值不能反映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好”产出和“坏”产出的两面性;二是运用计量方法考察中国物流产业效率与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时,缺少空间维度的分析,无法真实反映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依赖的具体机制。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低碳的视角出发,将能源和碳排放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框架,运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中国30个省1997—2011年物流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检验其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随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相邻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本地区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直接偏效应和间接偏效应的角度,对产生溢出效应的各影响因素的效果和路径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