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落后于物流业发展的实践,急需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物流理论体系。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存在五大误区:(1)重物流现象,轻物流本质;(2)重物流形式,轻物流内容;(3)重物流技术,轻物流经济;(4)重物流理论引进,轻物流理论本土化研究;(5)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走出这些误区,及时调整物流理论研究的内容、方向和结构,是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物流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物流科学;理论研究;评论;误区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物流对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扩大对外贸易与交流、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各级政府和企业界发展物流业的热情不断高涨,推动着我国物流业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有科学的物流理论体系的支撑。
国外的物流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接触“物流”的概念,我们的理论研究落后了四、五十年。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物流理论研究不但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落后于我国的物流实践,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业发展的盲目性,如物流产业政策不明、产业定位不清、市场混乱、物流园区一哄而上等等。因此,急需梳理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脉络,调整研究的内容、结构及方向,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物流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总体状况
我们可以从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成果三个方面粗略把握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总体状况:
(1)从研究主体上看,我国物流理论的研究主体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物流企业、其他单一或综合性的研究机构以及这些部门或机构里的研究人员构成,各个研究主体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人才结构,有着自己的研究定位、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共同推动着我国物流理论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挂牌的专职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已超过1000家,从事物流研究的专业人员不下3000人[1]。2005年,已经有14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101所,物流工程专业39所[2]。而且部分院校已经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的系列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学术型人才,他们将成为未来物流理论研究的中坚力量。
(2)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的物流理论研究涉及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如物流概念、物流经济、物流产业及产业政策、物流市场、物流成本及统计体系、物流规划、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供应链理论、物流信息化、物流装备、物流技术、物流标准化、行业物流、区域物流、物流人才教育、物流学科建设等等[1][3]。
(3)从研究成果上看,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徐寿波院士的大物流论(认为物流的内涵包括自然界物流、社会界物流和经济界物流,气流、雨雪、扶贫救灾物质、军需供应等等都属于物流的范畴,但把人流排除在外,因为人是活的,有鲜明的个性,且不能被存储、装卸、包装、加工和配送)[4] [5]、何明珂教授的物流系统论(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结构、功能、要素、分析方法、系统原理等内容)[6]、王宗喜教授的物流场论(认为物流系统是个场的概念,并运用物流矢量分析法研究物流动量、物流通量、物流动量守恒规律、物流中心选址、物流合理分析、物流服务归属关系等问题)[7]~[9]、汪鸣研究员的物流复合产业论(认为物流产业实质上是一种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企业经营活动的交叉与重合的产业形态,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应该按照复合产业特征来构建物流体系和管理物流产业)[10],以及朱道立教授的融通仓论(主张通过融通仓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尤其是解决其质押贷款业务的外部约束,并能起到信用整合与再造的功能)[11]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