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8—2009),是我们呈现给大家的第四本同名《报告》。本书出版之际,喜逢全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中国物流学会的前身,把“物流”概念介绍到中国。30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由解释概念、普及知识到起步发展,转型升级,物流产业地位得到确立,进入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期间,物流学术理论研究不断普及和深化,为实践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舆论环境。
顺应物流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中国物流学会于2002年创办了“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自2005年起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将年会部分优秀论文集结出版,作为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心与厚爱。论文征集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研究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自征集以来,共收到参评文章605篇,总数为历年之冠。这些论文出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000多位作者。其中既有资深的专家学者,也有参加工作不久的后起之秀,还有部分在读研究生、本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物流研究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从本次参评论文的质量来看, 既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的项目,也有取得政府和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还有的被纳入SCI、EI、ISTP检索。论文选题紧扣当前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如应急物流、奥运物流、逆向物流、物流业经营环境、供应链管理等占有较多篇幅。论文注重解决当前物流产业和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体化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操作性。论文作者尝试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性更加明显,研究视角更加开阔,总体质量明显高于往年。
从分类别看,物流经济研究不断深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间关系的探讨向实证角度延伸,为政府政策定位和企业战略决策的参考作用有所增强;物流管理研究注重实用性,积极引进国际最新理念、知识和手段,与中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推进国内制造企业、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供应链管理研究,致力于优化供应链中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批发商、物流商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物流技术与工程研究关注国际前沿,借助运筹、统计、仿真等技术手段,着重探讨业务运作模型的构建和具体操作路径的选择;采购与供应管理研究聚焦行业上游采购与供应领域,引入新模式、推广新方法,引导挖掘采购与供应在物流流程中的潜在效益。
为保证论文评审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学会从理事和特约研究员中随机公开选拔了26位专家,组成评委会。根据《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评审办法》的规定,所有参评论文按照匿名、分组、限量和交叉回避的方式发各位评委,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审。通过评委个人、评委小组和评委会三个层次筛选把关,采取评分、排序、提出评审意见、投票和比较酝酿等多个程序,本次年会共评出225篇获奖论文(获奖率37.19%)。其中:一等奖9篇(获奖率1.49%),二等奖21篇(获奖率3.47%),三等奖72篇(获奖率11.90%),优秀奖123篇(获奖率20.33%)。
在此基础上,我们从获得一、二、三等奖的论文中选择部分文章汇编成书,供业内人士学习参考。本书收集论文60篇左右,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物流经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技术与工程、采购与供应管理和物流实务。分类不一定准确,所选论文有的已在其他书报刊公开发表。还有许多优秀论文,因篇幅所限,没有汇编入书。我们在“附录”中收入《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名单》,供读者查询。如需浏览全文,可登陆“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中国物流学会》网页。
本书的编辑出版凝聚了多方面人士的心血。感谢积极提供参评论文的作者;感谢评审委员会各位专家的辛勤工作;感谢业界同仁献计献策;感谢中国物资出版社为本书出版发行所做的工作;再次感谢上海海事大学物流情报研究所提供《2008年物流文献检索》。为了赶在学术年会召开时能够把本书送给各位代表,从定稿到出书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因时间所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讹和纰漏,恳请读到本书的同志们批评指正。
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每年定期出版《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和《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这三本报告分别从行业发展、项目应用和学术研究等不同角度,力求全面反映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政府、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相关人士,关注了解、研究预测中国物流提供帮助。我们愿与大家一起努力,把三本报告打造成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推动中国物流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
编 者
二ΟΟ八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