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明了服务能力的概念,以服务集成商作为协调中心,建立了服务供应链协同决策机制,并运用二层多目标规划方法对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能力协同决策进行了建模。最后,应用实际调研的数据作为一个算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演算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协同管理服务供应链整体收益和各节点服务供应商局部利益,同时兼顾服务供应商总体满意度最大化,为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能力分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决策工具。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协同决策;二层多目标规划
1 引言
20世纪后半期开始,社会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服务业逐渐开始兴起。当前,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服务业成为投资的最大热点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1]。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供应链的兴起与发展提供机遇。任何一个服务业企业不能包纳服务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选择合作联盟。正因为如此,服务业企业需要将部分服务产品外包出去,并通过供应链模式为顾客提供世界级的服务产品。
直至最近几年,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兴起。Ellram(2004)发表了“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标志着服务供应链研究的正式开始,该文提出服务供应链是指在专业服务中从最早的供应商到最后的顾客中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和资金管理[2]。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库存”的特殊性,所以服务供应链只能利用服务能力作为缓冲工具进行协调[3]。因此,服务能力管理是服务供应链管理中重点和目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产品供应链能力优化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如Porteus和Whang(1991)提出了一个能力安排的优化协调激励机制[4],Jukka Korpela等(2002)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混合整数规划(MIP)方法来判别供应商的重要性与风险、供应链能力分配的选择问题的一种解决框架[5],Chern和Hsieh(2006)应用了多目标主计划算法(MOMPA算法)来解决主计划(MP)能力优化问题[6]。而目前,关于服务供应链的能力优化决策问题的研究较少,如刘伟华等人(2007)从任务分配的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基于单一物流能力的任务分配模型、基于多种物流能力的任务分配模型和两级能力合作的数量协调模型[7],崔爱平等(2009)在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规避因素下建立了基于供应链契约的能力协调模型[8]。很显然,这些模型多为研究产品供应链能力优化决策。虽有关于服务供应链能力优化决策的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多为单层规划模型,没有统筹考虑服务供应链整体和各节点服务业企业之间交互决策的影响关系。
马士华等(2005)认为在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供应链整体利益和具体节点企业局部利益之间的上下层交互决策的管理关系,应用二层规划(Bi-level Programming)方法建立了产品供应链多阶响应周期分配的交互决策模型[9]。由于服务供应链也存在着链整体利益和各节点企业局部利益之间的上下层交互决策的管理关系。因此,本文将应用二层多目标规划(Bi-level Multi-aim Programming)方法描述服务供应链的两阶服务能力分配的交互决策过程,构建以服务集成商作为服务供应链整体计划、控制与协调中心的上层决策者,各节点服务业企业作为具有相对自主权的下层决策者的运作管理机制,并基于二层多目标规划对服务供应链的两阶服务能力分配进行建模研究,希望优化服务供应链服务能力的同时,在服务供应链整体利益和各节点服务业企业局部利益的协同分配上获得满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