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的区域物流网络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立足于物流“轴—辐”网络结构,深入分析了区域物流网络规划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物流网络规划“中心扩展”和“中心吸附”的研究思路,以及将数学优化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GIS)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而指出区域物流网络规划研究中,区域尺度范围确定与划分、企业物流运营网络规划、区域跨界物流整合与优化、区域物流波及效应与摄动效应、区域物流网络动态演化机理及动力机制等,今后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关键词:区域物流;物流网络;物流规划;关键问题
引言
现代物流将运输、仓储、信息等产业有机结合,体现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和职能分工,显著的影响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网络形态[1];被公认为是继原材料、劳动力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和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区域物流网络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组织与设施的集合,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要素流通、聚集、扩散的基础和平台。它是物流一体化的最高形式,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一个开放、合理的区域物流网络则是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1我国物流发展现状
继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之后,国务院又在2009年通过了《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并将其作为振兴经济的十大产业之一。此间,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支持和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加大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全国各地正掀起一股“物流”热潮。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2],2007年仅物流园区一项,全国10万平方米以上的就达475个,比上年净增40%。当前,类似于“圈地运动”的物流发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还造成地区间的人为阻隔。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区域内物流建设定位不准、等级不清,相互间自成体系、缺少协作。直接导致我国物流园区60%的高空置率和低效率、高浪费的严重后果[3]。为此,同样在2009年颁布的《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中,国务院又特别强调“各地区要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物流业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物流发展面临的上述严峻形势,既有地域行政壁垒的因素,更与区域物流网络规划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有关。对于前者,部分地区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已有了良好开端。比如,旨在促进长吉图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已在2009年由国务院批准实施;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也在2011年3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这些举措有助于打破地区封锁,为统筹区域物流发展奠定有益的实践基础。但是,如何优化区域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却仍然十分薄弱。
2 基于“轴—辐”结构的区域物流网络规划研究现状
既有物流规划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设施的选址规划[4~6]和配送线路规划[7],也有针对它们的集成优化[8,9]。吴刚等系统、深入研究了物流规划涉及的系统建模、不确定性弱化、系统仿真、统计分析等问题[10~12],并提出了物流规划网络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区域网络规划,“轴—辐”结构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网络模式。它起源于美国航空领域,并逐步在区域物流系统等方面显示出相对于传统网络的优越性。而由一级物流轴心城市(hub)和二级物流轴心城市(sub-hub)、物流腹地城镇(spoke)组成的区域物流轴—辐网络,因从网络层次配置物流资源,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空间效益,能显著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而倍受关注[13~15]。
2.1 国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侧重于数学模型的角度研究物流轴—辐网络。1986年,O'Kelly首次提出轴—辐概念,并基于启发式算法为单一枢纽区位配置问题设计了二次整数方程模型,实现了轴—辐模式由经验描述向科学计量的重大转变[16];到90年代,多重枢纽区位配置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活跃领域[17,18];其后,在不考虑环境、拥挤影响的理想状态下,Matsubayashi[19]等研究了区域物流hub数目的确定方法,Samir[20]和Camargo[21]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hub拥堵情况下的轴—辐网络设计问题。在企业层面,Guknther[22]以成本节约为目标分析了第三方物流轴—辐网络结构中的运营策略;Cheng[23]则比较了轴—辐网络中,直达和中转对航空快递物流的经济影响;基于轴—辐网络的集装箱班轮运输航线设计和空集装箱调配则是Akio[24]关心的问题;对于多个供应商,Nobuo[25]与Marco[26]分别提出了供应商联盟共同组建轴—辐网络时的费用分配方案和在轴—辐网络中不同运输组织方式下的平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