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般的单生产商-多销售商联合生产库存模型中均做如下假定:策略周期内生产商只生产一次;不同销售商的订货次数和订货间隔相同。放松了上述的假定,建立了生产商-销售商的“多生产阶段-协同订货”模型。首先,把多个销售商的不同订货策略转化成一个虚拟销售商的订货策略。然后,把虚拟销售商的订货对应到生产商的不同“生产阶段”,对每个“生产阶段”应用单生产商单销售商的库存-时间图对系统整体的库存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多生产阶段-协同订货”数学模型,并给出了求解该模型的启发式算法。最后,用实例证实了该模型所得到的最优平均总费用优于已有的此类模型。
关键词:单生产商多销售商,联合生产-库存系统, 多生产阶段,协同订货
对于单生产商-单销售商联合系统,Banerjee (1986)给出了批对批(lot-for-lot)的联合经济批量JELS(JointEconomic-lot Size)订货模型,Goyal对JELS进行改进,提出了供货周期“n次等量”的订货策略[1]。后来,该作者又对订货策略中“n次”订货量的比例关系进行了探讨[2]。上述的所有模型都基于如下假定: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任意连续两次供货量(或不包括第一次供货量)之间的比值是相同的。接着,学者王圣东指出了销售商的订购时间间隔不一定成比例,却能使生产商和销售商所组成的系统平均总相关费用有所降低[3]。本文作者也证实了“等比例策略”的局限性,推导出了更具一般性的“三阶段”订货策略[4]。对于单生产商-多销售商系统,多位学者展开了研究:Lu(1995)认为该系统的订货策略可以看作是单销售商系统策略的叠加[2],Goyal(1995)提出了改进的“比例订货策略”,王圣东(2006)相应的提出了“非比例订货策略”[3]。以上这些策略有一个共同的假设:销售商同步的发生订货,生产商在供货周期内只生产一次。
正是这些假设使问题的策略具有局限性,为了求得更好的订货策略,必须放松这些假设:允许销售商采用非同步订货的订货策略;并且允许生产商在一个指定的供货期内有多次生产转换。因为协同订货允许多个销售商错开一定的订货时间,能够更好的利用生产商的库存和生产能力;并且周期内多次生产转换,放松了销售商的偏移订货的时间限制,所以这两个条件的放松,能使系统整体平均费用大幅降低。并且用数字实例证实了该模型求得的最优平均总费用低于基于“同步订货”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