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发展迅猛,但各国物流标准参差不齐,多种多样,严重影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物流标准化的现状,揭示了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的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物流标准化 稳步发展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业发展的背景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商流与物流发展很快,从2001年双边开始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的416.15亿美元快速发展到2010年的2927.8亿美元,10年间翻了六倍多。2010年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之前的2009年增长了37.5%。早在2005年,东盟就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商流与物流)伙伴,2010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商流与物流)伙伴,2011年至6月份的上半年东盟超过了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商流与物流)伙伴,可见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非常需要物流业来支撑。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近7000种商品货物商流与物流享受零关税,实现商品货物贸易自由化。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东盟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等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与此相适应,海运物流、公路物流、铁路物流、航空物流四种物流方式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1年1月到6月,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711.2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5.4%,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以中国大陆最靠近东盟国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运物流为例,2010年广西北部湾沿海港口(含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铁山港)的吞吐量达到11395.1万吨,比2006年增长130%。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商流与物流发展状况,近几年来,我们多次到中国与东盟连接最紧密和物流量最多的中国-越南边境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物流标准化存在许多问题,双边很多物流标准建设对接不上,采购、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报检、通关、流通加工和冷链物流标准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最典型的是许多商品物资运输到边境都需要重新分拣、包装,由此加大了物流成本。目前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物流标准化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制约着中国-东盟物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标准化现状
1.物流标准化的内容
物流标准化是指在采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保管、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管理等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各类标准,达到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经济效益。物流标准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物流系统角度出发,制定各个子系统的设施、设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以及业务工作或业务操作的标准;第二,研究各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的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第三,研究物流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性,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2.中国物流标准化现状
中国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从美欧和日本引进物流概念,2001年4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起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45-2001),于同年8月正式实施,该物流标准术语规定了物流活动中基本概念术语、物流作业术语、物流技术装备与设施术语以及物流管理术语,是中国物流领域的第一个基础性标准,对规范中国物流业的基本概念、促进物流业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物流业发展很快,中国几年后又对物流标准术语进行了修订,并于2006年12月发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从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短短几年两次对国家物流标准术语进行制订和颁布,大大推进了中国物流业标准化的发展。
中国的地方物流标准化方面,2007年10月1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并实施了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地方标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DB31/T388-2007);浙江省于2009年11月发布并实施了地方标准《药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成为中国冷藏药品物流的首项管理标准;河北省于2010年1月颁布并开始实施《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DB 13fT 1177-2010)。广东省深圳市于2011年8月颁布实施了物流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食品冷链技术与管理规范》。
虽然很多有识之士在关注并且有很多人都在参与物流标准化工作,但物流标准化的现状仍然比较混乱。由于中国缺少物流标准化的国家强制性法律法规,物流业存在多头管理和中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物流标准化工作产生的实际作用十分有限,更多的作用在于为以后物流标准化的正式推行做准备。表现在:
(1)推行物流标准化的国家强制性法律法规缺失。没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推进标准化工作很难进行。可以说,缺少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是物流标准化过程中最大的软肋。目前,只有卫生标准、安全标准与环保标准被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范畴。现有的物流标准只是在推荐性标准中设定强制性条款。例如,物流业的基础标准《物流术语》国家标准,虽然很多企业都认同并执行,但并不是强制性标准。以交通运输中的安全管理标准为例,目前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组织制定。其中会规定物流运输过程中必须按照什么要求装车、必须怎么运输、必须使用什么材料捆绑等等操作规范。以前在这些环节,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或者标准可以参照执行。
(2)目前已有的物流标准大多数针对传统物流,如与仓储相关的物流环节中,推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7年第8号),由中国仓储协会组织起草制定的《通用仓库等级》(GB/T 21072-2007)、《仓储服务质量要求》(GB/T 21071-2007)、《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GB/T 21070-2007)等三项仓储国家标准,2007年9月15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自2008年3月1日实施。
(3)有的物流标准出台过于仓促,没有经过充分的认证,不能被彻底执行。如针对2010年底多次曝光的“快件暴力分拣事件”,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此类恶性事件,针对快递行业存在的快件丢失、野蛮分拣等顽疾,国家邮政总局急忙颁布了《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对快递业务全程作业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质量控制点作出基本要求,规定快递企业在接单2小时内取件;取件后在3小时内将快件送交快递营业场所。快件分拣脱手时,离摆放快件的接触面之间距离不应超过30厘米等等要求。
另外,还有一些物流标准为了应对某些突发事件或采取临时措施而以意见或措施推行的物流标准。
3.东盟10国的物流标准化现状
东盟10国的物流标准化根据发展程度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为新加坡、文莱等发达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其物流业发展水平比较高,物流标准化程度也高,且多数物流和国际物流标准靠拢,物流标准化程度优于中国。中等层次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下,物流业发展水平处在同一水平,其物流标准化程度与中国不相上下,有的略好于中国,都属于发展之中。低层次为老挝、缅甸、柬埔寨等欠发达国家,人均GDP少于1千美元,物流发展水平比较低,物流标准化程度也比中国低。东盟10国至今没有对物流标准进行统一,仍然是各自为政的状态。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也没有制定和实施物流标准化,使物流费用居高不下。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标准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运输标准化问题
运输标准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尤其反应在中国向东盟国家出口的货物运输管理过程中。例如中国有大量的机电产品出口到东盟越南等国家,而中国向越南出口运输电冰箱等电器,按规定如果包装箱没有损坏而电器有损坏时由生产制造厂家负责任,如果包装箱有损坏而且电器也有损坏,责任在运输物流企业。运输中通常物流公司都是用绳子在商品两头一系就可以了,运输过程中绳子容易损坏包装用的纸箱。这时候,电器本身出现问题难以追究责任,生产制造厂家与运输物流企业容易互相扯皮。其实,运输物流过程中的标准,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比如运输车在刹车、转弯甚至翻车时,按照标准规范执行的货物应该跟随车体一起晃动,而不会由于惯性脱离车体,造成危险或损失。事实上,这类涉及到安全的标准相当重要并且急需,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之间至今没有统一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要求,只是作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市场准入标准,所以物流企业并不重视,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互相推诿。原因在于使用普通草绳或者塑料绳包装捆绑要比使用规定的特别材料包装捆绑便宜很多,企业不会自动给自己增加成本。
2.仓储标准化问题
相比其它的物流环节而言,仓储标准化问题是比较少的,主要原因为仓储是传统的物流之一,发展时间比较早,而且标准化程度也比较高。中国在2007年已经发布了通用仓库等级(GB/T 21072-2007)、仓储服务质量要求(GB/T 21071-2007)、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GB/T 21070-2007)。但在仓储环节仍有一些标准需要确定,如托盘的标准化问题,这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普通存在的问题。仓储标准化的主要问题反应在托盘标准化上,受到业界广泛关注的中国托盘规格标准,究竟是采用日本的1100×1100标准还是欧洲的10000×1200标准成为主要分歧点。实际上,托盘的标准化之争在某种程度上是贸易之争、利益之争。抛开经济上的因素,单纯从保障安全的技术角度分析,一些物流装备行业专家认为,10000×1200的托盘更稳定一些,因为在此规格托盘上堆放的货箱为矩形,码放第二层货箱时可以调换长宽方向,从而错开上下层货箱与旁边的货箱形成同一个缝隙,而1100×1100的托盘上货箱为正方形,则无法错开。
现在ISO对托盘规格又通过了新方案,增加了1100×1100和1067×1067两种规格,变为6种标准规格。目前标准化托盘的使用率,澳大利亚为95%,欧洲为70%,美国为55%,日本为35%,韩国约为27%。在美国、日本,托盘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政府为推进物流标准化、提高托盘的利用率,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中国目前流通中的托盘规格有30多种。2002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托盘普查,2005年6月北京会议上明确亚洲一贯运输用托盘建议采用1100×1100mm,1200×1000mm两种规格,亚洲托盘标准化机构名称初步定为“亚洲托盘系统联盟(APSF)”。并初步讨论了设立“亚洲托盘系统联盟”的提案。2006年6月亚洲托盘系统联盟在东京正式成立,以后几年又分别在曼谷、河内、吉隆坡和雅加达举行了年度联盟大会,继续为推进亚洲托盘标准化和托盘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在亚洲各国扩大了影响。2005年中国成立了托盘国家标准修订小组,经过3年努力,在2008年3月公布了《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GB/T 2934-2008)新的国家标准。新标准确定了1200mm ×1000mm和1100mm× 1100mm两种托盘规格为国家标准规格,且特别注明1200 mm ×1000mm为优先推荐规格。当前1200×1000,1200×800,1100×1100规格托盘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现在东盟各国采用或接受的托盘国际标准主要集中在1200×1000和1100×1100两种规格上,如果中国采用1100×1100作为托盘的国家标准,将有可能引导东盟国家推广采用1100×1100型托盘标准,逐步使亚洲地区的托盘标准走向相对统一,使得1100×1100标准在全球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如果中国采用1200×1000作为托盘的国家标准,也将有可能引导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世界更多国家使用1200×1000型托盘国际标准,使得全球托盘标准走向统一。
3.包装和集装单元标准化问题
以集装单元为基础而组织的包装、装卸、搬运、储存和运输等物流活动一体化运作的方式称为集装单元化。由包装为货物单元、集装器具、物料搬运技术装备设备和输送设备等有机和谐组成的高效、快速进行物流功能运作的系统称为集装单元化系统。集装单元化有效地将各项分散的物流活动联结成一个整体,是物流系统合理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式。在包装标准方面,中国已制定了包装术语、包装尺寸、包装标志、包装技术、包装材料、包装容器、产品包装、运输、贮存与标志等方面的标准,但还没有与东盟国家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