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又到了收获的季节。物流业界各路精英再度齐聚北京,对一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按照历年惯例,我们从本次年会的获奖论文中选选30余篇结集成书,作为第十二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展示交流的重要成果,这也是一年来产学研各界辛苦劳作的集中体现。
评审结果,令人欣慰。一是数量上又有新的增长,并且来源更加广泛。在学界持续参与的同时,来自企业界的论文呈上升势头;高等院校师生热情未减,大专、中专、职高、高职院校踊跃参评;社科院、国研中心等国
家级研究机构热衷物流研究,社会民营研究咨询机构也参与进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物流业地位的提升和中国物流学会影响力的扩大。二是从作者队伍来看,一代新人在成长。老专家、老教授、老前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年轻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后来居上。大学生组、英文组今年参评数量急剧攀升,有不少进入获奖行列,表明物流研究队伍新老传承,后继有人。三是研究质量有所提升。尽管原创性、突破性的成果还不多见,但从选题、方法、结论以至于应用性和规范性等方面,还是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许多连续多年参加评审的专家普遍反映,2013年的成果质量从总体上看高于以往任何一年。
存在问题,毋庸讳言。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自2002年创办,已征集物流研究论文数千篇。《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自2005年首次出版,本书已是第九本。其地位和作用有目共睹,成绩无须赘言,但存在问题不应忽视。首先,论文的选题"慢了半拍"。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趋稳,转变方式任务艰巨。物流业在高速增长条件下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新的困难和问题又带来严峻挑战。而我们的参评论文很少涉及具有这些时代特点的行业发展矛盾、难点和热点问题,与当前行业发展的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其次,研究方法有些"循规蹈矩"。有不少论文采用了许多数据分析、模型构建,过于注重方法的新颖,而选题和结论的创新明显不足。第三,研究成果还缺少重大突破。有的研究结论证实的只是常识性问题,有的"模棱两可",也有的重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第四,学术研究的合作交流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研结合不够深入,缺乏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引导。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今后学会工作的目标,更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努力,联合攻关。
发展前景,任重道远。无论实践发展,还是理论体系构建,我国物流业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政府、企业和行业都有一系列待解难题。如制造业物流转型升级问题,商贸业物流模式创新问题,城乡物流统筹问题,电子商务物流快速适应问题,自由贸易区对物流的影响问题,物流资源整合问题,综合运输体系构建问题,铁路货运改革问题,物流园区健康发展问题,金融物流风险防控问题,区域物流协调发展问题,国际物流创新问题,大数据、云计算对物流业的影响问题,绿色物流问题,物流市场秩序与诚信体系建设问题,政府物流管理体制与政策问题,物流业法律法规问题,物流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问题等。如何在这些方面突破与创新,是物流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物流理论研究领域更应该先行一步。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减少和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在继续搞好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如何关注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来自院校的研究如何能够更紧密地贴近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第一要务;来自企业的研究在注重实际的同时,怎样提高规范性和科学性。如何深化物流领域产学研结合,构建学术创新与成果应用体系,切实推动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物流行业实际生产力。
书稿编辑,值得期待。本书所选篇目,全部出自本次年会获奖论文。其中相当一部分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有的进入国际检索系统或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这些论文联系行业实际较为紧密,或从理念上指导行业进步,或从方法上引领企业发展,或从技术上促进业务水平提升,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学术高度。我们按照研究领域,将其分为物流经济篇、物流管理篇、采购与供应管理篇、供应链管理篇和物流技术与工程篇,以方便参阅。后附"第十二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名单"和上海海事大学物流情报研究所提供的"物流文献检索",以备查询。本书可供政府物流工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研究咨询机构等关心物流工作的各界人士参阅,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能够连续九年出版,是各地物流教学、研究、咨询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物流媒体等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们向广大作者朋友、各位评委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本书编辑出版的各方面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还有许多优秀成果未能编入本书,入选论文尚有雕琢余地。对于本书的不足以至于中国物流学会的工作,恳请读者朋友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改进提高。
贺登才
二〇一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