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物流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国物流标准术语中也未对低碳物流给出定义。汪鸣和冯浩(2002)[1]等学者较早对物流概念进行了探讨,朱培培,徐旭(2011)[2],李蜀湘、陆小成(2010)[3]等学者对低碳物流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低碳物流可以理解为采用先进的低碳物流技术,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以减少资源消耗,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物流活动。国内外目前对物流能力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Daughery、Pittman(1995)[4],Cl055、"0wer50x(1998)[5],谭洁美、冯凌云和葛云(2003)[6],申文、马士华(2007)[7]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物流能力进行了阐述,概括起来,物流能力可以理解为物流供给方向需求方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笔者认为低碳物流能力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排放的情况下,物流供给方有效、合理地运用和组织物流系统的各种资源,向物流需求方提供各种物流服务的最大能力。
国外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层面,局部研究多于系统研究,关于区域物流能力的研究主要在国内学者中展开,部分文献是通过构建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某个区域的物流能力,谭清美(2003)是较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将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折合为物流当量,用其描述国家或地区的物流能力。陶存新和陈定方(2006)对城市物流能力提供了评价指标和测算方法,把城市物流能力分为城市物流能力基础性指标、物流促进性指标、物流能力支持性指标和物流能力保障性指标[8]。田华杰、杨蓄(2010)对冀东、冀中南、环京津经济区区域物流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河北省各省市区域物流能力得分排名,并提出物流产业布局与发展对策[9]。另外,部分文献则是侧重研究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有三大观点:物流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物流推力论";物流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论";以及经济增长拉动物流能力的"经济拉力论"。 目前关于物流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评价研究几乎是空白,在当今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地区的低碳物流能力是颇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涌动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股大潮。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都市圈合作机制日趋成熟的背景下,京津冀、环渤海是被关注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10]。京津冀地处环渤海的中心位置,包括两市一省,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更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节点城市。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河北是华北地区腹地,在具有交通优势的同时更具一定的产业基础。该区域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在我国加快开发建设的新形势下,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必将对中国乃至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引擎带动效应。
全文